亚洲,出大事了! ──战争、觉醒与革命的 1905 年

公元1905年,发生了一则让国际瞩目的大事,特别在亚洲掀起极大的波澜。 那就是:日俄战争,由日本获得胜利。

为何说这件事引发国际瞩目? 因为自19世纪的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在「非白种人」地区,都以碾压的态势取得主导地位。 但日俄战争却是由黄种的日本人,击败战前各方都看好的白种俄罗斯人。 (虽然俄罗斯这个所谓的「战斗民族」,在历史上大多数战绩非常拉胯,并且在最近又闹出军事上的笑话以及虚弱,足以让人实际见证历史重演。 )这在当时似乎代表:欧美优势地位即将不再?

日俄战争逆转了东亚格局,一位新兴列强从此跃上国际舞台

如果对中学历史教科书还有印象,应该会注意到课本描述在日俄战争后,清朝很快掀起一波立宪运动,企图效仿日本建立宪法政治,使自身有朝一日能重回强国之林。 而这样的状况其实不限于中国,在伊朗、印度、土耳其...... 亚洲各地都有立宪的声音。


而这恰恰凸显了《历史的转换期》这套系列书一以贯之的两项原则:当时性、共时性。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从独裁过渡到民主,简直是再理所当然不过的历程。 但这纯粹是以事后的角度,甚至是以现代人(特别是已经历经民主化的我国而言)的处境,倒果为因地回看过去。

但其实换到任何一个时代的「当下」,真实的状况是:没有任何人能确定通往未来的道路是成功还是失败。 我举个例子,请问有谁能保证现在买的股票在明天必赚无疑? 回到历史上,法国大革命后,国家制度从君主过渡到共和,但人民有因此满意吗? 显然没有,因为后来拿破仑崛起,人民可是极力拥戴他成为新一任的帝王。 那么当拿破仑,甚至是后来他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成为法兰西的皇帝,这就代表共和制度的不可行吗? 显然以后见之明来看,绝非如此,法国在历经多次变动,现在是共和制度的坚定执行者。

拿破仑三世统治期间,是法兰西在19世纪少有的繁荣稳定时期

所以《历史的转换期》强调「当时性」,就是希望读者们能尽量了解过往的「当下情势」,更贴近地找出趋势发展的原因。 这对阅读历史来说,绝对是必要的观念。

如果说当时性强调的是「时间」,共时性某方面来说则是强调「空间」,也就是找到当时全球普遍发生的趋势。 尽管如此,本书在序言还是有强调,虽然是以全球为主体,但各地进展有所不同,因此还是会限缩在特定地区,像是第十册的内容,主要集中探讨亚洲以及部分欧洲地区。

话说到此处,不知大家是否会有疑问:全球范围那么大,为何会选择亚洲作为描述的主体?

其实在读书的时候,读者未必只能被动接收作者给出的知识点,也可以主动向书籍作出提问。 虽然作者不会当场现身说法,可当读者提出疑问,并试着自问自答的时候,才能读出书中资料的更大价值。

就我而言,为何作者会选择以亚洲为描述主体呢? 看到作者群是身处亚洲的「日本人」,我想这或许就是原因之一,而也正因是「日本人」,以「日俄战争」作为一个历史的转换点,这当中除了有客观的事实,似乎也透露其中的主观诠释。 至于作者的意图,乃至我本人的解读,各位是否同意? 呵,前面我就提及,除了被动接受,主动探索往往才是更大的价值所在呀。

教科书往往将日俄战争的影响聚焦于中国(毕竟这是考试的重点范围嘛),《历史的转换期》却将焦点集中在伊斯兰。 不得不说,这是相当有意思,同时也是我们大部分人在教育中几乎没被提到的一面。

教科书会提到,一次世界大战过后,奥斯曼土耳其战败并随即灭亡,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保住部分领土,并且在凯末尔的领导下推动西化或说是世俗化政策,使土耳其变成伊斯兰世界政教分离的典范。

凯末尔的功绩,使他获得阿塔图克(Atatürk,土耳其人之父)的称号

乍看之下,这非常流畅合理。 但其实对照我国的宪政发展经验,那就很难以解释了。 1905年后,清朝开始立宪运动,结果 1912 年随即灭亡,共和国建立并以《临时约法》作为国家临时性的根本大法,乍看之下只用7年左右时间就完成宪政。 但再往后看,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事件,共和制度屡经挑战,至于所谓的宪政更是要到1947年才实至名归(并且又因战争而进入几十年的冻结状态)。

《临时约法》其中一页。

所以土耳其的宪政之路,真的有教科书讲的那么轻松? 翻看《历史的转换期》,就不难发现,凯末尔的成功乃是前人累积而来的成果。

而土耳其人会出现宪政改革的意愿,既有时代下的普遍性(也就是从日俄战争后出现的亚细亚主义高峰期),也有本身的特殊性(如果说中国推动宪政改革多以留日人士为骨干,伊斯兰世界反而是因俄罗斯宪政改革获得更多奥援。

不过这所谓的奥援,可不是指俄罗斯有善意帮助,反而是俄罗斯对境内伊斯兰人士的打压,使他们移民至土耳其)。

其实这就是「全球史」有趣的地方,虽然大家都身处共同潮流下,但结局却因各地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相信这个状况,大家将会在本书中强烈感受到。

虽然我肯定《历史的转换期》介绍到较为冷僻的区域历史发展(这里的「冷僻」纯粹是以教科书内容为评量标准),不过这也代表:如果没有相关背景,阅读时将会感到吃力。 (别的不说,光要搞清楚伊斯兰色彩的姓名人物,就是让我感到头大的事情。 )

当然,《历史的转换期》已经将事情讲得清楚明白,特别是文字叙述会适时搭配图片,让人减轻不少阅读的困难。 所以在阅读本书时,我个人推荐两种方式:

一、在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情况下阅读。 本书会以概览的方式,呈现20世纪初期的亚洲变动。 而读者可以针对自己特别有兴趣或疑惑的部分,找其他数据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换言之,本书的功能是引导。

二、如果有相关背景知识,读者将会看到作者群是如何将不同的区域史链接起来,成为更为宏观壮阔的全球史,并从中尝试理解作者群的逻辑理念。 换言之,本书的功能更偏向于扩展。


最后纯粹是我的个人感想。

从中学历史教育开始,我不时被人提醒:「历史的分段相当主观。」 比如:中古、近代、现代,到底要怎么定义以上时代从何时开始? 在何时结束? 这个问题的答案,绝对是因人而异。

马克思所提出的历史阶段论,是最著名的历史分期方法之一

《历史的转换期》列出的重大转变时间点,让我大开眼界,但也让我想到:难道没有其他的分期方式吗? 而在第十册的时间点后,下一个有共时性的重大转折点会是什么呢?

我似乎在不断问问题,而且也没有提出解答的答案。 如果看到最后,读者对这篇书评感到更大的疑惑,那么──保持这个疑惑来翻阅《历史的转换期》吧,因为在疑惑当中,我们将会更容易与资料、作者、乃至时代,有着更多对话往来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亚洲   伊斯兰   转换期   拿破仑   土耳其   战争   宪政   俄罗斯   作者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