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南地区的财政逐渐白银化,为人民和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明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甚至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有关于明代社会经济领域的研究,从来都是明代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明代社会经济领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明代江南地区,财政逐渐白银化的趋势。

由此及彼,以一见全,明代江南地区财政白银化,即是明代社会经济变革的表象,是探究明代经济状况绕不开的话题。

一、明代货币白银化进程

明代江南地区财政收入的白银化趋势,与明代社会的大环境变动分不开,因此,想要搞清楚明代江南财政白银化,就要先弄明白,明代全国的货币白银化进程。

货币白银化是明代的一个重大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社会变化,说是历史性意义,是因为明之前,各个朝代从未将白银列入法定货币的序列。

明代白银作为货币后,一直是称量货币的形态,并没有形成像铜钱一样的铸币。

这就使得政府对于经济,尤其是货币流通的管控削弱,故货币白银化,使得市场因素被放大,刺激了市场上白银的流通。

加之明代隆庆之后,海外白银的大量输入,这些因素使得明代经济发展,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明代的货币白银化,对于明代经济格局有重大影响,但是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并没有太过重视货币体系,国家货币一开始沿袭旧制,使用“洪武通宝”等金属货币。

后来因为金属货币一来沉重,不利于大宗商品交易和流通,二来明初百废待兴,国家缺乏铜材,铸币压力较大。因此洪武七年,朱元璋设立宝钞提举司,发行宝钞,将货币改钱为钞。

但是不管朱元璋怎样改动货币,明代初期,一直严禁金银等贵金属在民间流通。乱世称雄的朱元璋再清楚不过,不管是铜钱,还是宝钞,都是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上的。

遇到动乱,这些都是废纸,只有金银这种硬通货,才具备货币最本质的购买力。为了稳定明朝统治,在明初,金银是严禁民间流通的,此时的明朝,并没有任何货币白银化趋势。

明成祖继位后,看到了钞法不行的现状,试图改变此局面。但是他的“户口食盐法”收效甚微,反而使宝钞信用大大降低。

在此阶段,明朝依然实行对白银的流通禁令,但是惩罚力度已经日益降低。

对待白银处罚力度的逐渐减弱,也显示了民间白银使用,已经成为一种仅靠政令无法遏制的潮流。在这一时期,明朝的货币白银化趋势,已经逐渐加强。

等到了明英宗时期,因为社会经济逐渐繁荣,民间贸易流通也逐渐使用白银,所以,明朝政府对白银流通的禁令,也基本解除。

《明史》记载,当时的民间结算,和征收赋税已经默认,允许使用白银:

“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遂减诸纳钞者,而以米银钱当钞,驰用银之禁”。

朝廷赋税收取,已经有明确的银两折算米粮的标准,以粮食或者白银取代宝钞,此时的白银化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等到了成化年间,白银已经基本取代了钱、钞,成为了明代主流货币,明代货币白银化,也已经基本定型。

纵观整个明代,货币白银化的趋势,是在不断加强的,而这一经济趋势,在江南地区财政上,体现得格外明显。

二、明代江南财政白银化进程

明代的江南地区,是指以长三角为核心的,苏州府、太仓州等州府行政区域。在明代经济中,江南地区占据了主要地位。

明代全国五分之一的税粮,来自于仅占全国十六分之一耕地的江南地区。江南地区在明代经济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这也注定,江南地区的财政白银化,会紧紧跟随明代全国的货币白银化趋势。

江南地区的财政的逐渐白银化,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经历了数次改革后的成果。

首先就是宣德五年,时任江南总督周忱实行的改革。

周忱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首先针对土豪富户,逃避漕运耗米缴纳,进而导致的贫民出逃,税额不足的问题,采取“平米法”,耗米均摊。

减官田的租税,周忱与苏州知府况钟精密计算,把原来的二百六十二万担,减到七十二万担。同时将金花银引入赋税,允许以银缴纳赋税。

总得来看,周忱不仅仅治理了江南逋赋问题,他改革中的折银措施,是整个江南地区财政白银化的开端,其后的各个改革措施,都是在其基础上,或是与其比较上进行的。

在周忱改革之后,江南地区实行的“一条鞭法”,又进一步推动了江南地区财政白银化,使之逐渐走向成熟。

一条鞭法,即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田亩赋税制度,该制度要求,各州县田亩赋税,需折合并算,统计成白银后收缴。

此法大大简化了税收流程,减少了官员舞弊现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因为国家已经立法确定,白银完全加入赋税,这样就极大促进了江南财政的白银化。

一条鞭法为田赋史上的一大枢纽。它的设立,可以说是现代田赋制度的开始。

自从一条鞭法实施以后,田赋的缴纳纯以银子为主体,打破二三千年来的实物田赋制度。从此,江南地区的财政收入,已经基本都是白银。

在此之后,江南地区又先后经历了数次改革。欧阳铎的徭役折银改革,允许百姓以银两抵扣徭役,使得江南地区,财政白银收入进一步增加。

之后的庞尚鹏改革,是全面的一条鞭法,针对赋役折银,制定了收纳、运输的规定;均徭法的实施,增加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庞尚鹏的改革措施,并非是简单汇总地方先行经验,而是突破纳银制度性障碍,最终完成了公费银收支的货币化方式,形成了银财政体系。

经过了长久的演变,明代江南地区,最终确立起了成熟的银财政体系。整个江南地区的赋税,已经变成白银支付,江南地区的财政白银化,也在此时彻底成熟,并且定型。

三、明代江南地区财政白银化的影响

明代江南地区财政收入的白银化,是整个明代社会经济转变的缩影,由它产生的影响,深入明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首先就是白银缴纳赋税,大大加重了百姓负担。一个普通的江南农民,缴纳白银到上交到国库,大致分为六个环节——换银、秤兑、投柜、煎销、装鞘、押运。

其中每个环节,农民都可能直接或者间接受到盘剥。而且每个环节的白银都可能受到损耗,而这些盘剥与损耗都要农民来承担。

比如以粮换银时,富商或者店铺会压低粮价,盘剥农民;上秤时少斤短两;熬炼白银时产生的火耗……

这些隐性的消费和损失,最终都需要由百姓来承担,这是对百姓的极大负担。

其二就是白银流通中,引发的金融混乱。

明代从始至终的货币政策,从明初发行钱钞,严禁白银,直到明晚期允许白银流通,以白银收税的转变,其实是社会经济逐渐繁荣的反映。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白银在社会上的随意流通,没有政府管制,也带来了严重的金融混乱。

民以食为天,粮价永远是反映社会物价,以及金融形势的重要指标,明代江南财政白银化成熟,由此引发的金融混乱,可以在粮价中看出。

《阅世编》中记载了崇祯年间松江的粮价变动:

“壬申夏,白米每斗价钱一百二十文,值钱一钱……至十一、二年间,钱价日减,米价顿长,斗米三百文,计银一钱八、九分……白米每石纹银五两,计钱十二千有奇,自此以往,米价以二、三两为常”。

从中可以看出,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之内,江南地区白银购买力一再贬值,粮价不断暴涨,上涨了大概五倍之多。

在粮食刚好,甚至是不足的时候,粮价上涨一倍,可能就有一半百姓吃不上粮食。

而明末粮价足足上涨五倍!由财政白银化而引发的金融混乱,其对江南地区的危害之重,由此可见。

明代江南地区财政白银化,固然对政府来说是件好事。既将赋税金额具体化,避免了官员舞弊贪污,又将赋税变成硬通货白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但是却对百姓造成了巨大伤害,不光要承担更多赋税和损失,还会因为白银流通引发的金融混乱,导致吃不起饭,贻害无穷。

结语

明代江南地区财政的白银化趋势,其实是整个明朝财政和经济变化的集中体现,它让明代政府获得了更多的财政收入,更便捷的赋税管理。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剥削百姓的基础上的,造成了百姓巨大的负担,和混乱的货币体系以及金融混乱,加剧了明朝的灭亡。


参考文献:

《明史》

《阅世编》

《明实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江南地区   明代   田赋   明朝   财政   粮价   赋税   江南   货币   趋势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