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普遍爱咬指甲?父母了解真正原因才能解决

啃指甲在医学上被称作咬甲癖,是孩子常见的行为之一,多见于3-6岁的儿童,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

我的一个侄儿甚至有啃龄10余年,不论父母怎么呵斥、教育,却屡教不改甚至变本加厉。我3岁的女儿最近也时不时咬指甲,咬指甲既不卫生也不美观,为了避免她将这种行为养成习惯,我开始寻思,为什么小朋友们普遍爱咬指甲?

美国2016年有相关统计显示,从儿童期到青春期,“咬指甲”的发生概率逐渐增加,在青春期达到高峰,到18岁后有所下降,但也可能在某些成年人中持续存在。

咬指甲的孩子通常是比较乖的孩子,因为他们性格温和,也不会产生打人骂人等激烈的发泄方式,所以内心的不愉快就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一般越是内心、敏感、内心脆弱的孩子越容易出现啃指甲的情况。

一般来说,孩子缺锌容易引起异食癖(包括咬指甲),但更多咬指甲的原因可能归于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压力的释放

心理压力是孩子啃指甲最常见的原因。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孩子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如孩子进入一个新环境如搬家、入学、生病……这些新的情境都可能会让孩子对环境的控制感失衡,引发强烈的紧张和不安。这个时候,孩子为了保持冷静,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找一个安全又隐蔽的情绪出口。咬指甲就渐渐的形成一种减压的习惯,变成无意识的行为。

我自己也偶尔咬指甲,但也仅限于紧张和焦虑的时候,比如工作遇到复杂难解的问题,工作业绩没有完成等。当紧张,焦虑,或者陷入深度思考、极其专注时,就会不自觉把手放进嘴里。

2.无聊或饥饿时下意识的自我安慰

即使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如果没有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因素,无聊或饥饿也能引起这种“自己自足”的安慰行为。

这就好比我们成年人经常跷二郎腿,明知道长此以往对身体无益,可多数人都是在不经意间就习惯并爱上这种坐姿。

3.幼儿时口唇期的延续

按照弗洛伊德划分的人格发展阶段,婴幼儿所经历的最初阶段,叫作“口唇期”,发生在0到2岁之间。这一阶段儿童通过吮吸、咀嚼、吞咽、撕咬等口腔动作熟悉周围的客体,并从环境中获得满足感,为将来稳定的社会人格发展打下基础。我们经常可以在3岁前的孩子中观察到把玩具放进嘴里的现象,这就是口唇期的常见表现。

我侄儿自己也知道咬指甲不好,幼儿自控力差还能理解,怎么一个高中生改不掉咬指甲的毛病呢?

事实上,如果口唇期没有被充分满足,那乱啃东西的行为会向后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哪怕这个阶段过了,还会忍不住到处乱啃。

4.长牙的不适引起

在长牙初期,儿童的牙龈会出现较强烈的不适。这个时候口含或撕咬一些坚硬的物体,给牙龈施以适当的压力,可以有效地缓解这种不适感。儿童可能在试图摆脱不适的过程中碰巧发现了“咬指甲”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

5.父母可能的遗传

有研究发现,有咬甲癖的父母,其后代也更容易出现此行为,即便在孩子出生前父母就都不啃指甲了。

6.模仿

如果孩子持续地看到身边的父母、家人或同伴在咬指甲,则更容易模仿这种行为。

就例如我女儿,可能是模仿我侄儿或者幼儿园小朋友咬指甲的行为,偶尔咬咬不足为害,可若不加以干预,可能从好奇成瘾,愈演愈烈。


结 语

有研究人员发现,成年以后依旧啃指甲,可能源于小时候啃指甲时,被父母以打骂的方式“强烈提醒”过。父母对孩子咬指甲进行干预时应针对原因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有些孩子在看书的时候会开始咬指甲;有些在看电视的时候会咬指甲;有些孩子发现家人不在身边就开始咬指甲。如果能够发现这些情绪“开关”,找到导致孩子压力的原因所在,帮助孩子跨过心理上的槛,咬指甲的行为自然就没了。

家长需谨记,纠正孩子咬指甲这一不良习惯是一个缓慢的逐渐的过程,不能指望孩子一夜之间就彻底改掉这一不良习惯。

无论咬指甲的原因是什么,父母的消极反应只能增加孩子所承受的压力和紧张。处罚、嘲笑、责骂和恐吓都是无益的,有时甚至会使病情加重,被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性疾病(如秽语抽动症、攻击性行为和疲病等)所替代。鼓励和理解可使孩子感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宽慰,有利于行为的消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长牙   指甲   父母   原因   孩子   口唇   侄儿   紧张   习惯   压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