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角度,分析二战对各个国家的影响

图/阿瑶说史

文/阿瑶说史

前言

每个国家都试图从战争的苦难中吸取一些积极的东西,但这是因国情而异的。最普遍的结论是关于一体化的世界经济、资本积累和大规模生产。

本文拟从经济方面,分析二战后各个国家的“得与失”。

战后趋同

在战后的几十年里,前战时盟友和敌人之间的总体模式是一种追赶和趋同。追赶是指生产力领先者美国和追随者之间的差距。

趋同有两种。初始收入水平和随后的增长成反比,即越穷的国家增长越快;当国家间收入水平的不平等减少时,就会出现追赶和两种类型的收敛,但也指出了它们的局限性。

在跨战争时期,所有其他主要强国相对于美国都有所下降。

这部分是因为美国经济在1938年拥有比其他国家高得多的未利用产能存量;这在战时被调动起来,并促成了美国直到1950年的高增长率。

日本和德国没有赶上,也是因为战争的负面影响仍然强烈。然而,在接下来的25年里,西欧大陆和日本收复了失地,缩小了一些差距。

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所有利率都在美国基准利率的70%至80%以内;这也是英国的情况,但对英国来说,这并不意味着比过去有所改善。

就苏联而言,这种差距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鸿沟。

在1938年至1950年间,战时权力的增长与初始收入水平呈正相关,正如其正Spearman系数所示。这主要反映了最富裕经济体(美国)的大扩张和最贫穷经济体(日本)的崩溃。

但是战争一结束,增长与初始收入之间就出现了强有力的负关联。然而,重要的是,苏联没有参与战争,当苏联经济被忽略时,这一证据变得更加有力。这尤其如此1973年后,苏联的收入在主要大国中已经是最低的,并且进一步下降。

1950年主要大国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比1938年大(变动系数从36%上升到50%),但到了1973年就小得多(变动系数为25%)。

大部分剩余的收入不平等是由苏联未能收敛造成的,因此当苏联的情况被排除在外时,收敛率急剧上升。

最后,当美国也被忽略时,这一过程被证明是地区性的而不是全球性的趋同(地区性的焦点是西欧和日本),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众所周知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的收入一致性。

因此,战后缓慢的经济增长是美国、英国和苏联的普遍现象,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增长更快,与它们最初的人均GDP成反比。

换句话说,就战后增长而言,昔日的盟友虽然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现在却处于“失败”的一方。因此,“赢得战争的人失去了和平”这句老话有一点道理。

与此同时,像所有老话一样,这句话的正确性受到严格限制。英国和美国在战后的增长更加缓慢,主要是因为他们已经非常富有,而且相对来说遭受的苦难很少。输家的增长速度更快,主要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相对贫穷,而且还必须弥补大量的战时损失。

只有苏联经济一开始就很穷,损失惨重,尽管战后有合理的增长,但相对而言仍然很穷。

战时经历以何种方式影响了这些长期趋势以及主导这些趋势的战后机构?

每个国家都试图从战争的苦难中吸取一些积极的东西,但这是因国情而异的。最普遍的结论是关于一体化的世界经济、资本积累和大规模生产。

全球经济一体化

首先,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事业受到了战争结果的决定性推动。

美国人认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经济的解体,以及基于殖民路线的贸易集团内大国保护主义的蔓延,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

意大利和日本的战时经验(以及德国的经验,如果程度较轻的话)表明自给自足的动员是不可能的,并使这些国家的战后领导人相信,每个国家都必须在新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

因此,美国人和他们以前的敌人急切地重返世界市场。意大利和日本的参与尽管一开始受到严格监管,但却是真诚的。

所有这些国家都积极参与了战后全球经济的多国机构框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后来的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德国的Grossraumwirtschaft或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的经济学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只有大英帝国和苏联帝国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由于东欧卫星国的加入,苏维埃帝国很快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而英国人将主持他们卫星国的解体,在某些情况下是心甘情愿的,但往往是不情愿的。双方最终都将为坚持帝国贸易付出代价,首先是英国。

战争给大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物质资本损失。

精确的比较仍然是困难的,它们显示了与战前库存成比例的直接战争损失。

战时投资减少和出生赤字(相当于投资减少的人口统计数字)没有考虑在内;战时投资也不是,就工业固定资本而言,战时投资有时超过战争损失和折旧的总和。

两个最贫穷的国家,苏联和日本,损失最大。物质资本的损失通常大于人力资本的损失,至少从百分比来看是这样(美国的情况除外,两者都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战争的直接影响是导致有形资产的相对短缺。

战争本身见证了重大的工业投资,当然是在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结果每个国家都变得更加工业化。

对德国经济来说,工业固定投资是对抗盟军轰炸德国战争经济的有效手段。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战后工业固定资产的存量并不比战前少。我们六个国家中的每一个,以及法国,在战争结束时都拥有比以前更多的机床库存。

住宅结构、耐用品、车辆和船只的损失更有可能持续下去。战后,每个国家都进一步推动实物积累以弥补战争损失,一般模式是二战后国内投资比率大大高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Barry Eichengreen所称的企业、工人和国家之间的“战后和解”刺激了各地的投资。

在这种和解下,一方面,企业追求高投资政策以换取工人的高度努力和工资适度,另一方面,政府积极稳定总需求和国际贸易环境。在苏联和东欧的国家社会主义体制下,这一解决方案得到了强制执行,而在西方的资本主义体制下,这一解决方案在更大程度上得到了一致认同。

同样普遍的结论是关于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以及支持人力资本积累的社会和政治关系网络。但是,正如Stephen Broadberry所表明的,准确的认识是不同的。德国和日本工业在战后更加重视工作权利、工艺培训和工人参与。

在那里,人力资本投资被引向熟练劳动力和学徒。在英国,战时经历也促进了人力资产的概念,这体现在1945年后实施的全民医疗保健、中等教育和社会保险计划中。

诚然,这些都是进步,但它们仍让英国的人力资本概念落后于战后欧洲大陆的实践半个世纪。

随着战后时间的推移,英国的实践越来越多地效仿美国对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非熟练劳动力的强调,同时在管理教育的相关强调方面也落后了

同样,R&D的投资(“知识资本”)在各地都得到了推动,但在美国、英国和苏联,这一过程更加集中,更加强调国家目标,特别是在国防领域,还带有额外的保密含义。

另一方面,在德国,R&D的支出更倾向于通过对支持性过程的投资,在整个工业中传播创新能力。

平均而言,战败者比战胜者损失更大,但从增长遭受的直接挫折来看,苏联与失败者有更多的共同点。

德国、日本和苏联的经济都受到了创伤。尼克·克拉夫特和特里·米尔斯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趋势突变的测试表明,对于当今经合组织的大多数国家来说,战争时期的负面冲击对经济增长没有影响——但在战败的奥地利、芬兰、法国、德国和日本却有这样的冲击。

所有这些都表明,与1920-39年相比,1940-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趋势增长率明显下降。相比之下,对于中立的瑞士来说,胜利在望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在1940年开始了加速阶段。

至于战争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除了手工业/工厂样本中的一个以外,所有市场经济体,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1950年后的趋势增长都比1940年前更快。

这不仅仅是一个恢复到战前趋势的问题,因为除了少数例外(芬兰、瑞典和瑞士),战后经合组织的趋势增长率一直比1940年前更快,直到1989年,在任何复苏效应消退很久之后。从技术上讲,德国也是一个例外,1956年至1989年间,德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趋势增长率为3.12%,而1920年至1939年间为3.30%和0.71%。

(1940年至1950年)和13.89%(1951年至1955年);因此,1956年后德国的经济增长比1939年前要慢,但另一方面,到1956年,德国人均GDP水平已经比推断的战前趋势高出约30%。因此,尽管战时的破坏规模很大,但失败者并没有遭受持久的惩罚。

相比之下,到1950年,苏联的经济增长要么恢复到战前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战前水平,要么在恢复到战前水平的道路上暂时加速,但几乎没有永久加速的迹象。

战后的总结与反思

区分输家和赢家的因素之一是战后美国、英国和苏联工业对基于集中、大规模生产的美国技术领导模式的共同承诺。

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战时的经验。美国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胜利给同盟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受德国和日本工业传统青睐的工艺系统在和平时期的优点在战争动员的热潮中蒸发了。

苏联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已经转向美国的大规模生产模式,现在不加批判地加强了这一模式。战后英国工业界的态度也转向了美国化的思维方式。美国人自己似乎已经做好了在未来几十年主宰世界工业产品供应的准备。

德国人、意大利人和日本人发现,在战争时期,手工业生产不起作用。协约国在武器装备上的数量优势是基于有限品种的标准化产品、可互换零件、专业工厂和工业设备、连续制造的无情传送带系统,以及既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改变设计或规格的熟练工人。

只要德国制度强调小企业、工匠和产品的不断改进,德国工业就注定要低下利用率、高成本和小批量。直到1942-1943年,德国人才开始打破自己的传统,转而采用大规模生产技术,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生产收益。

日本人也在武器的大规模生产中发现了巨大的优势。意大利军工生产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工艺系统的意大利企业结构的失败。

然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工业没有忘记手工业生产,并在后来获得了好处。不管大规模生产大量相同武器的优点是什么,它们在战后越来越多地被民用生产工艺系统的优势所取代。

这些优势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而更加突出,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柔性制造”的出现成为可能。

在战后的几十年里,正是柔性制造最终将全球技术领先地位带到了德国和日本。因此,战时的失败者“赢得”了和平,因为他们开始主导战后的全球工业经济和世界制成品贸易。

结语

综上所述,战争中的失败者也不见得失去了什么,胜利者也未必能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而战争带给人民的只有苦难。

世界和平,拒绝战争!


参考文献:

卡尔多,“德国战争经济”,《经济研究评论》

克拉夫特,N.F.R.,托尼奥洛,G.(1995),"战后增长:概览”

r.戈德史密斯(1946),“胜利的力量:二战中的军火输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苏联   意大利   英国   德国   战时   日本   美国   战后   角度   战争   国家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