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柴荣英年早逝,赵匡胤捡漏当皇帝?

周世宗柴荣登基为帝

公元907年,唐朝最后一任皇帝哀帝李柷受迫于梁王朱温,禅让帝位,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梁唐晋汉周,相继控制中原大地,开启这段历史的是梁太祖朱温,这段历史的最后一位皇帝就是周世宗柴荣。柴荣被誉为“五代第一明君”,本来非常有机会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雄主,却因英年早逝早早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要说柴荣就必须从他的养父郭威说起。

五代十国时期地图

公元951年,太祖郭威在澶州受士兵拥戴,黄袍加身,建立后周。郭威历来崇尚节俭、仁爱百姓,当了皇帝后更是励精图治。郭威深知朝代不断更迭,经年累积的弊政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他废苛政、减赋役、行改革,民间生产得以恢复。他尊重文人,礼贤下士,一改几十年来军人政权的丑陋形象。后周在郭威的治理下,一改多年来混乱的局面,出现了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在继位仅仅3年后,太祖郭威就因病驾崩,养子郭荣(即柴荣)在灵柩前继皇帝位,是为周世宗。

柴荣南征北战,赵匡胤平步青云

柴荣继位时33岁,正值壮年,年富力强。同时又有一身好武艺,早年间跟着郭威四处征战,谙熟军事。还是个文化人,喜欢读史书,对黄老著作有一定的研究。史书记载柴荣“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所以不光读书好有文化,还善于骑射,能文能武、性格沉稳,更重的是还长得帅,基础条件优越,是成为一个英明皇帝的好苗子。郭威驾崩时,百姓休养生息、吏治逐渐清明,国家综合实力日渐增强,郭威给柴荣留了一个好底子。柴荣也是雄心勃勃,准备干一番大事业。

后周世宗柴荣画像

冬日深夜,刚刚继位的世宗皇帝拿着火烛站在地图旁,顺着开封城向上看去,凝望思索良久,北汉盘踞在高地太原,再往北是疆域广阔的辽国,又顺着开封向下看去,后蜀、南唐、吴越、南汉,眉头紧锁,但眼神坚毅。北方、南方虎视眈眈,大周地处中原,南北夹击,一统天下之路该从哪里走起。他采纳了兵部郎中王朴的建议“先南后北”,南方诸国国力较弱,平定南方后再图北方。

此时的赵匡胤掌管禁军,负责世宗皇帝的安保工作,是柴荣最信任的人之一。柴荣和赵匡胤年纪相仿,柴荣在做开封府尹时,赵匡胤便是柴荣的手下。世宗显德元年,北汉来犯,柴荣带兵前去抵御,却因部下临阵脱逃陷入危局,赵匡胤紧急赶到,冲入敌阵救出世宗,大败北汉。班师回朝后,赵匡胤官拜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深受柴荣重用。柴荣视赵匡胤为心腹,一路培养提拔,在灭了西蜀后,柴荣三次征伐南唐,赵匡胤也在这三次南征中逐渐从领兵的菜鸟将军成长为朝廷的重要将领。

赵匡胤捡漏当皇帝

显德六年,为避免腹背受敌,世宗决定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柴荣领全国之兵,水陆并进,一月时间便收复了三关三州十七县,得人口近两万户。兵锋直指重镇幽州,此时柴荣突发疾病,卧床不起,无奈只得班师回朝。柴荣预感自己时日无多,回开封后便开始安排后事,不久便龙御归天,7岁的储君登基上位。赵匡胤此时掌管着全国禁军,军中尽是他的亲信,在五代时期,谁掌握着军权谁就有做皇帝的资本。此时主少国疑,赵匡胤不免生长出取而代之的野心。

宋太祖赵匡胤

契丹北汉听闻世宗崩逝,立刻合兵南下。赵匡胤奉命率军出征,其实他早就安排好了一切,学着郭威来了一出“黄袍加身”。此时的后周经过两任皇帝十多年的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大有起色,军队也兵强马壮,唯一的遗憾就是柴荣英年早逝,留下了一个年幼的皇帝。可以说赵匡胤是在柴荣的扶持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相比历代开国皇帝南征北战,马上得天下,赵匡胤真是太幸运了,郭威和柴荣帮他完成了前面的征伐,只因历史的巧合,捡漏得了个皇帝。后来宋朝继续沿用柴荣“先南后北”的策略,统一了全国。

结语

同样是“黄袍加身”,郭威和赵匡胤却有着明显不同。郭威多为无奈之举,因为北汉新君刘承祐对老臣极端猜忌,决心铲除这些老臣,并已经诛杀了两位顾命大臣,准备对郭威下手,郭威只得起兵反叛。而赵匡胤深受皇恩,柴荣一手提拔,对他信任有加,甚至临终托孤,但是在这个混乱的年代里,谁都有登上权力顶峰的欲望,面对唾手可得的江山,赵匡胤没能完成柴荣交托给他的使命,选择了自己登上宝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班师回朝   皇帝   黄袍加身   后周   禁军   南征北战   中原   南唐   老臣   太祖   荣英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