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东吴一代儒将

1.陆逊基本简介

陆逊(183—245),原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人,即今苏州人。吴郡陆氏自东汉以来便是江东大族,陆逊一支也不例外。祖父陆纡,字叔盘,为城门校尉。父亲陆骏,字季才,官至九江都尉。但祖父与父亲皆早逝,陆逊跟随从祖陆康生活。陆康时为庐江太守,治郡颇有政绩,但因心系汉室而结怨于袁术。不久袁术派遣部将孙策攻打陆康,固守两年后城陷,陆康也发病而死。陆康一族在庐江之役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陆逊及其亲戚在庐江之役前被陆康遣还吴郡,幸免于难。陆逊较陆康之子陆绩年长,遂暂代其管理家族事务。

陆康的族人虽在庐江之役中遭受重创,但吴郡陆氏的其他人并未受到牵连,陆氏仍然是吴郡的强宗大族。

孙氏为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孙策渡江本为返归乡里,但却被江东大族视为入侵者。一方面是孙策渡江是奉袁术之命,江东大族反对袁术,自然也就反对孙策。另一方面是孙氏家世寒微,本就不被江东大族所重,庐江之役中陆氏子弟惨遭屠戮,又加剧了江东大族对孙氏的敌视。孙策渡江不久后遂占有江东,然而此时的江东大族多不愿与孙氏合作,孙氏也不愿依靠江东大族。这一阶段孙氏对于江东大族的态度比较强硬,主要表现为杀戮江东大族以树立自己的威信。

孙权统事后开始改变与江东大族的关系,主要变现为拉拢江东大族以壮大政治依靠力量。江东大族对孙氏的态度也有所缓和,开始与孙氏合作。这一阶段的孙氏和江东大族都有合作的意愿,江东大族希望借助孙氏保全家族利益,而孙氏也希望获得江东大族的支持。但是孙氏与江东大族并不信任彼此。这一阶段江东大族的代表则是会稽的虞、魏和吴郡的顾、陆。而陆逊就是吴郡陆氏的代表(当时陆氏的核心政治代表为陆绩)。

陆绩是陆氏的嫡宗,但陆绩对孙策的不认可,也正是早期吴郡陆氏对待孙氏的态度。孙策对于陆绩来说,有杀父之恨,从道义上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与孙氏有密切的合作。孙权亦觉得陆绩不可用,想要和陆氏合作,惟有另寻家族内部的其他人。陆逊在家族内部的地位远不如陆绩,出仕的起点也不如陆绩高,其后陆逊数次征讨山越有功,才有了自己的政治资本(即功绩)。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赢得了孙权的重视与信任,成为孙氏与陆氏合作的首选人物。

为了使陆逊与孙氏的合作有更为恰当的名分,孙权与陆逊进行了联姻,“权以兄策女配逊”。孙氏对江东大族政策的变化,使得陆氏宗族的态度开始有所缓和,希望借助孙氏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然而,陆绩不与孙氏合作的态度,使得陆氏家族只好寻求新的代表人。陆逊出众的个人才能,以及孙氏姻亲的身份,使得他成为继陆绩之后陆氏家族的另一代表人物。在孙氏与陆氏家族的共同选择下,陆逊最终成为双方合作的代表人物。

影视作品中孙权形象

《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载:“(孙权)黄武元年(公元 222 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陆逊杰出的军事能力是孙权选择他作为抗蜀主帅的关键,但还得等待合适的时机。吴蜀关系的恶化促使孙权尽早做出选择,陆逊最终成为抗蜀的最佳人选。

这里面有一个插曲,即孙权曾就统帅任用一事两次询问吕蒙,而吕蒙两次的回答却非同一人。第一次吕蒙举荐陆逊,认为“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孙权于是任命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吕蒙死前孙权又问,这次他举荐朱然,说:“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吕蒙死后,孙权任命朱然镇守江陵。

影视作品中吕蒙形象

关于最终陆逊的“临危受命,抵抗刘备”是由于陆逊才堪大用,特别是在危急时,可以力挽狂澜以及孙权识人之名。(若没有刘备的“复仇”,估计大都督一职,陆逊不是第一人选,也算天纵奇才,该他建立创世之功。)

2.陆逊杰出的军事才能

人生第一桶金:

陆逊最初甚至无兵可领,直到讨平会稽山贼潘临,鄱阳贼帅尤突,以及丹阳贼帅费栈后才拥有自己的部队。陆逊征讨山越有功,使他逐渐获得孙权的关注。加上迎娶孙策的女儿,孙权多次向他咨询治世之事,并任命他为帐下右部督。

对于关羽占据荆州的问题与吕蒙的分歧:

根据《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吕蒙认为:“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

陆逊则认为:“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

吕蒙镇守上游多年,多次与关羽交手,认为很难与关羽为敌,荆州也不易占据。陆逊则认为关羽居功自傲,又无军备于吴,只要出其不意,关羽可擒,荆州能据。

陆逊与吕蒙对荆州一事的探讨,使他获得吕蒙的赏识,并向孙权举荐他接替上游统帅一职。孙权任命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

荆州城墙

关于夺取关羽镇守的荆州:

赤壁战后吴、蜀对于荆州的争夺日益加剧,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与刘备妥协,共同分割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归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归刘备。然而,吴蜀双方对此现状并不满意,尤其是孙吴一直试图重新占有荆州全地。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孙吴突袭荆州和擒杀关羽。陆逊虽非荆州之战的主帅,但他却是孙吴得以取胜的关键人物。

陆逊战前给关羽写信,信中全是恭维之词,使关羽放松了对孙吴的戒备。孙权东征关羽时,陆逊与吕蒙为前锋,共同攻克公安、南郡之后,吕蒙在江陵围攻关羽,陆逊则进攻宜都。随后陆逊相继攻克了枝江、夷道、秭归等重要据点,并以重兵把守峡口。陆逊的这一行动切断了荆、益两州的联系,使得关羽既难西逃入蜀,也难获得援军营救,最终导致关羽被杀。荆州一战,充分显示了陆逊的军事能力。为他然后接替吕蒙奠定了基础。

关羽雕像

夷陵之战的胜利:

当刘备倾全国之力伐吴时,孙权不得不选用陆逊抗蜀,但这一决定具有一定的风险。陆逊能否打败刘备的东征之军,关系着孙吴江东化能否顺利地进行。陆逊最初在军中既没有威信,又不为众将拥戴。

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大败刘备,显示出非凡的军事能力。一方面,巩固了陆逊的统帅地位,“及至破备,计多出逊,诸将乃服”。另一方面,坚定了孙权任用陆逊的决心,陆逊成为继吕蒙之后的又一位上游统帅。陆逊接替吕蒙一职,实现了孙吴上游统帅地域性的更替。同时,陆逊成为江东化最具象征性的人物,为孙氏与江东世家大族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

陆逊一开始的办法是以静制动,一种疲兵之计。此时的陆逊明知蜀军难以打败,反而是主动前去挑衅并输掉一战,并率部后撤。就在第一次交锋过后,有不少东吴的将军都劝说陆逊不要再做这样的傻事了,这只不过是自己害自己而已。陆逊的目的就是想让刘备放低警惕性,并且认为东吴的都督也不过如此而已。陆逊再采用水路两栖征战,并打乱了蜀军自身的部署,然后再由陆逊的一把大火,最终形成了全面的胜利。

关于刘备夷陵之战的失利原因很多,比如:(1)战略决策失误,违背了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2)蜀汉内部意见不统一;(3)战争准备不充分;(4)蜀汉后勤保障不足;(5)蜀汉军队缺乏名将;(6)七百里连营,战线过长,兵力分散;(7)刘备盲目自信,骄傲轻敌;(8)刘备舍船就步,放弃水军,战术上失策;(9)旷日持久,师老兵疲;(10)吴军统帅陆逊足智多谋,部署周密。

但或许主攻方向的失误,选择不利于大兵团作战以及同时面对东吴水路两军攻击的江南夷道,谨慎有余、用兵无奇的刘备又碰到足智多谋的陆逊,最终措施了夺取荆州的良机,时也命也。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既是孙吴的西大门,又是蜀汉的东大门。孙吴与蜀汉,任何一方失去荆州,都会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孙吴地处长江下游,一旦失去荆州,扬州将无任何屏障,刘备随时可顺流而下。蜀汉要是失去荆州,则只能困于益州一地,再无向东发展的可能性。

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军事才能的体现:

第一,陆逊智慧出众,能够识破刘备计谋。

刘备有一次对吴军发起挑战,东吴诸将都要出兵迎战,但陆逊认为这是刘备的诡计,故而命令部队静观其变。刘备见吴军不上当,只好率 8000 伏兵从山谷中出来,主动进攻吴军。

第二,陆逊有出色的忍耐力,能够忍辱负重。

陆逊此战出任东吴主帅,本来就不被一些颇有资历的将领所信服,而且其在战争初期一直避敌锋芒,退而不战 ;所以,将士们都认为陆逊是畏惧刘备不敢出战而对其颇有不满。陆逊对众将说 :“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

由此可见,陆逊当时面临的压力是很大的 ;同时说明,陆逊能够在整场战争期间始终保持对战局的清醒认识,而且能够忍辱负重,有强大的忍受力。果然,陆逊一直等到战机真正成熟时,才出兵交战,且一战即大获全胜。

第三,陆逊还有着出色的大局观,能够准确区分战争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比如,战争初期,孙权的侄子安东中郎将孙桓被刘备围困在夷道,他向陆逊求救,陆逊没有同意救援。东吴诸将都说,孙桓是东吴公族,必须前往救救援。但陆逊说 :“孙桓将军深得将士拥护,他所驻守的地方城池牢固、粮食充足,不用为孙将军担心。等到我的战争计划得以实施之后,夷道之围不救自解。”

战争结束之后,孙桓见到陆逊对他说 :之前,确实对他见死不救心存抱怨,现在才知道,他是掌控全局,调度有方。

第四,陆逊还具备出色的凝聚人心的能力。

夷陵之战中,陆逊作为东吴主帅所统御的将领有很多是颇具资历的功勋老将和公室贵戚。这些人在战争初期并不太服从陆逊的指挥,甚至时有违反军纪者。陆逊的对策是,恩威并施。一方面,他敢于在这些不大听话的功臣贵戚面前立威。比如,他曾用剑抵着桌子对大家说 :

……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任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

这段话,实事求是,极有水平,可说是讲明事理,亮明态度。陆逊既承认自己历浅望轻,又强调大家荷恩任重 ;既温言相劝,又申明军令。最重要的是,陆逊把国家的使命和任务摆在了最高的位置上,让所有部属均无话可说。另一方面,陆逊并不对诸将过分苛责,对于他们最初违反军纪的行为也不向孙权报告。战后,孙权听说有很多人不服从陆逊指挥,就问他当时为什么不向自己报告,陆逊回答说 :“……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国家所当与共克定大事者。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不难看出,陆逊所以如此,完全是出以公心。而只有出以公心,方能团结部众、凝聚人心,从而带领他们去战胜敌人。

石亭之战的胜利:

赤壁之战周瑜大破曹操!孙权在江东的基业得到了巩固"接着!吕蒙又夺取了荆州!孙吴的疆域进一步得到扩大"但迫于魏之势强!蜀汉之义正!孙权迟迟不敢称帝"。直至曹丕-刘备崩逝后!孙权仍未即九五之尊"孙权在等待时机!即要在吴国不仅能战胜蜀汉!而且要打败曹魏!在气势上完全震慑住魏-蜀二国之后才谋登大位"。

公元228年,魏-吴石亭之战爆发,陆逊再立战功,大破魏国大司马曹休于淮南石亭。此次战役的胜利,极大振奋了吴国君臣之气慨,因为自孙吴夺取荆州时,为避免陷于同魏-蜀双线作战的困境,孙权被迫向曹魏称臣纳贡,魏文帝曹丕一再胁迫孙权“质子"。夷陵之战刚结束,曹魏三路大军征讨吴国。孙权一面发兵抵御,一面“卑辞上书,求自改厉”。

孙权十分需要在军事上同魏国决一高低,将曹魏咄咄逼人的嚣张气焰打下去。所以陆逊在石亭获得全胜的意义是十分重大,这不仅进一步显示了陆逊杰出的军事才能,而且使吴在三国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石亭战后第二年即公元229年,孙权于武昌即皇帝位,改年号为黄龙,表示与魏-蜀二国在名分上完全平等。

3.盛极而衰

黄龙元年( 229) , 孙权称帝后不久移都建邺, 以逊辅太子,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 军政并摄,赤乌七年, 逊又为孙吴丞相 。

陆逊与孙权之间政治观念的差异及其冲突

孙权与陆逊的结合, 双方各有自身的利益需求 。孙权要争取江东儒学大族的支持, 稳定其统治, 进而称王称帝 。在这一点上, 陆逊是很清楚的, 《建康实录》卷 1《吴太祖上》载黄武二年( 223) 夏四月, “丞相孙邵 、大将军陆逊率群臣上表称天命符瑞, 劝王即帝位,王再让未许, 谓群臣曰 :`汉家湮替, 不能存救, 亦何竞焉 ?' ”这实际上是陆逊代表江东大族尊奉孙权为“正统”, 相较于陆康之时陆氏对孙氏的态度, 其转变是很大的 。

陆逊虽致身军旅, 长期坐镇上流,但作为江东儒学世族的杰出代表, 他十分关注孙吴朝政, 一再要求孙权进行深层次的政治改革 。陆逊政治观念的核心内容是要求推行儒家德政, 轻徭薄赋, 减缓刑罚,从而与孙权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

陆逊的德政主张及其与孙权的分歧

陆逊在武昌上书孙权, 要求“施德缓刑, 宽赋息调”, 又批评孙权重用“求容小臣”, 堵塞言路, 以致士大夫“不敢极陈” 。陆逊此举, 并非一人主张, 而是与顾雍 、张昭 、诸葛瑾等士大夫代表人物的态度一致的 。

陆逊曾明确说儒家礼治胜过法术之道 。孙权称帝后, 陆逊仍不断要求他深化政治改革 。根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陆逊上书劝告孙权(上书陈时曰):“峻法严刑,非帝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对于陆逊提出的主张,孙权未予采纳。

在军事战略上的分歧与冲突

孙权有帝王之志,一统天下。陆逊作为江东地域大族的首脑人物之一,主张江东本位,“限江自保”,原因有三:其一从江东地域大族自身利益考虑,孙吴政权以江东为核心经济、文化区域,其大规模用兵,必然耗费江东资源,对当地大族的利益造成巨大损害;其二江东政权在综合国力上与曹魏相比,存在明显不足,难以抗衡;其三陆逊的军事战略和其政治思想统一,对内的德政是实现统一的前提,认为对外征战应该适可而止。

孙权在东南海诸岛屿以及东南亚一带展开军事、外交活动,陆逊一概反对。

参与“二宫之争”,陆逊被逼而死:

权太子孙登死后,孙和继为储贰,然孙权又十分宠爱其四子鲁王孙霸,鲁王礼秩待遇与太子几乎无别。这就造成了夺嫡的可能,作为上大将军兼丞相的陆逊对东吴的"国本”大事自然不能无动于衷。"及太子有不安之议,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书三四上,及求诣都,欲口论嫡庶之分,以匡得失,既不听许,而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

参与“二宫之争”的主要官员后果:原丞相顾雍之子顾谭、顾承兄弟被流放交州,客死异乡。还有骠骑将军朱据、张昭之子张承被赐死,尚书选曹郎陆胤下狱,太子太傅吾粲下狱诛杀,张纯弃市。

事后,孙权对处理陆逊之事也颇觉后悔,当他见到逊子陆抗时,对其"涕泣”言道:"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孙权此言,绝非是惺惺作态,应是发自内心的忏悔。

陆逊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其在三国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或许功名已化为尘土,不愧一生。罗贯中赞陆逊写道:

陆逊运良筹,能分吴国忧。挥毫关将堕,焚铠蜀王羞。

功业昭千载,声名播九州。至今巫峡地,草木尚添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东吴   蜀汉   庐江   荆州   儒将   孙吴   大族   统帅   太子   态度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