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是为了游山玩水才修的运河还是别的目的?

隋炀帝杨广登基后,为了巩固皇朝,修建大运河沟通南北。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诏开凿通济渠。这项工程的具体负责人是尚书右丞皇甫议。


通济渠是个南北绵延的大工程,它起于洛阳,终于山阳,目的是把黄河和淮水连起来,好让从洛阳出发的船只能够直接从黄河走到淮水,中间不必再经由陆路,换乘车马。


接到命令的皇甫议有点焦虑,这么重要的国家工程,简直像个烫手山芋。做好了,加官进爵,把“山芋”吃到肚子里;可要做不好,那就是丢官掉脑袋的事,只能落个“烫手”。脑袋当然不能掉。于是,皇甫议征发通济渠附近地区的老百姓,都赶到工地上来服役。不过,按照常规的进度施工肯定不行,因为在通济渠的工程起点洛阳,宇文恺同时在那修建新都。虽然活不好干,但宇文恺可是建筑专家,如果自己落在人家后边,在皇帝那儿不好交差。皇甫议觉得自己的动作必须快。为了方便施工,他把通济渠的工程分成三段,并且利用河水流经的故道,该疏通的疏通,该新修的新修。随着征调修河百姓的增加进度明显加快了。

当然,通济渠修得急,不只是皇甫议为了邀功,而是皇帝有要求。至于为什么,说法就多了。

皇甫议听到的议论很多,一种是说皇帝喜欢南方的美人美景,忙着去那玩,这个说法不能说没道理,但要说只为了玩,估计不太可能;另一种是说皇帝急于震慑江南巩固统治,转运南方粮草。没登基前的皇帝曾在扬州驻扎多年,又亲自参与过平陈之战,这个说法挺有道理。当然,皇甫议还听过一种“八卦”。精通占卜的章仇太翼给隋炀帝算卦,说皇帝是木命,而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五行属土,跟皇帝八字不合。所以皇帝不能在关中常住,只能往东走。人们发现营建东都,开凿连接东南的通济渠,其是也都是往东走,倒真和传闻中说法一致。


皇甫议修通济渠的时候,隋炀帝紧跟着下诏修建邗沟,它以通济渠的终点山阳(今江苏淮安)为起点,直接抵达扬州。这似乎再次印证了皇帝和南方的紧密关系,但皇甫议很快发现,谣言不攻自破,开凿运河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巩固统治,让隋朝成为最强盛的帝国。通济渠开修的两年后,隋炀帝下诏修建永济渠。这是一条和南方毫无关系的河道,它从洛阳北通涿郡,像长剑一样锋刃北指,是为了震慑高句丽。而两国之间的关系,还得从头说起。隋朝平陈统一全国后,远在北方的高句丽坐不住了。高句丽的国王高元,听说隋朝灭掉了陈,就开始招兵买马加固城池。没过多久,高句丽带兵攻打辽西,对隋主动发起挑战。虽然隋朝将其击退,高句丽也称臣进贡,但隋朝君臣都心知高句丽暗怀鬼胎,危机并未消除。


隋炀帝登基后有着很高的事业追求,他在外交上的要求,就是必须四夷臣服。登基以来的外交局面让隋炀帝比较满意,北方的突厥启民可汗甚至和他说,想把突厥服饰变作汉人装束。隋炀帝跟启民可汗说,衣服就不用改了,但有个道理我得告诉你,你看这天上一个太阳的时候,天下太平什么事儿都没有,但要是有两个或者三个太阳,那就会天下大乱。经略西域有功的大臣裴矩给隋炀帝提醒,现在高句丽并不真心臣服,就是想当第二个太阳。


就这样,隋炀帝的征服目标变得清晰,他的矛头直指高句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修建便于粮草北运的永济渠,就是征服高句丽的第一步。


皇甫议没参加永济渠的修筑,但这次的工期同样紧张。为了能够快速修完河渠,尽快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朝廷看见参与开河的丁男不够,就把妇女也强制征发到工地上。百姓害怕在工地上累死,就砍掉自己的手

脚冒充残疾人,逃避繁重的徭役。永济渠的完工以河北老百姓的生命换来,修成后的它和通济渠、邗沟一起,把整个国家连成了一个整体。此后,隋炀帝还下诏开凿通往会稽的江南河,以便自己征服高句丽后,仿效大禹在会稽会盟诸侯。隋炀帝开凿运河和征伐高丽花掉的钱,都是他父亲隋文帝在位时攒下的,隋文帝为人节俭,开皇之治二十多年,国库十分充盈。


隋炀帝没有想到的是,他花掉的钱没有获得一分的回报。他对高句丽的战争并不顺利,国家正在不眠不休的运河徭役和对外战争中,一步一步走向灭亡。隋炀帝远征高丽:大运河的修建,为隋炀帝远征高句丽提供了便捷的粮草运输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永济   运河   山阳   关中   目的   隋朝   洛阳   粮草   游山玩水   皇甫   皇帝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