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水面,最杨凌!

来源:【杨凌融媒体中心】

深藏历史文化、农科力量,带动城市形象宣传、促进餐饮、旅游产业发展,蘸水面,不简单,称得上是杨凌的“面子”!

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一场“蘸水面群英会”激情“点燃”杨凌万达广场。现场,杨凌蘸水面厨艺“民星”倾心“炫技”,展示非遗蘸水面、农科蘸水面、创意蘸水面等制作技艺。

蘸水面,活历史

陕西八大怪,面条像裤带。

蘸水面又叫裤带面,传说起源于唐代,在杨凌传承了一千多年,是历史和关中民俗的“活化石”。

蘸水面一根二两重,每根一米多长、四五厘米宽、两三毫米厚,三五根就能装满满一面盆,吃的时候,从盆里捞出,再蘸着一碗红艳艳、蒜辣香的汪汤,吸溜一声送入口中,越嚼越觉香!

一根面条,宽宽又长长,最能体现杨凌人大气豪迈、不拘一格的倔强性格,折射出咥饱、咥美的民间美食文化,现在,它更与杨凌农科城的科技力量和当地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在如何做好一碗蘸水面,并推动它从土灶台走向千万元大产业方面,杨凌人深耕不辍,打出了非遗传承的金字招牌,打出了蘸水面“民星”大赛、蘸水面蘸水面群英会等推广模式,赋予了杨凌蘸水面更多文化内涵。一条实施品牌战略,实现“特色产业、全链经营、全效增长”的杨凌蘸水面融合发展之路,正奔向星辰大海,朝着亿万产业规模铺展。

蘸水面,活科技

八百里秦川沃野,培育出的小麦颗粒饱满,磨出来的面粉麦香四溢,扯出来的面条光滑筋道。

“这一届杨凌蘸水面群英会,意在普及。十数年来,杨凌蘸水面已推广至全国,甚至开进了国外一些城市。”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樊志民说。

一碗蘸水面,能深受民众喜爱,离不开优质面粉。杨凌蘸水面用的是上好的麦面,杨凌小麦品种磨成的麦面最为优秀。好麦出好粉,好粉出好面。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杨凌小麦育种专家为此不断努力。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西农良种就在黄淮麦区广泛种植——赵洪璋院士主持培育的“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西农881”。李振声院士主持培育的“小偃6号”,使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走在世界领先行列。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依托科技人才队伍和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源源不断培育出国审小麦品种“西农979”“西农511”“武农981”“武农988”等优质强筋小麦品种。

做好面,先强链。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高,制作的面条延展性好,煮后汤清、面筋道。而位于杨凌的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选育的“秦杂油”系列油菜籽榨出来的菜油也是杨凌蘸水面重要的食材,色泽鲜亮、健康营养,给杨凌蘸水面的原料赋予了更多科技力量。

近水楼台先得月,成长在中国农业科技“心脏”里的蘸水面,当然是杨凌科技最先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杨凌科技最鲜活的推广者、代言者。杨凌科技成就了杨凌蘸水面,杨凌蘸水面活化了杨凌科技。

一根蘸水面,半部种业史。地道的杨凌蘸水面不是“做”出来的,而是“种”出来的!

在群英会上见识了杨凌蘸水面的制作技艺,让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留学生张诺惊喜不已,她说,我会通过视频,让更多朋友了解杨凌蘸水面的文化和制作技艺。

蘸水面,活经济

一根蘸水面,活跃了经济文化。近年来,杨凌示范区把杨凌蘸水面作为宣传城市形象、促进餐饮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制定颁布地方标准、规范整顿本地市场、拟定品牌发展战略等工作,使杨凌蘸水面成为家喻户晓的杨凌城市名片,并带动广泛就业、创业。

樊志民教授说:“今后,杨凌蘸水面在保持本土特色与传统的基础上,要向上品位、精细化、增效益方向发展,在人们吃得健康的同时,守住蘸水面文化底蕴,彰显‘农科力量’”。

记者:谷幸

编辑:赵桃子

本文来自【杨凌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水面   农科   群英会   吃得   技艺   院士   面条   小麦   品种   科技   杨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