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以来,在韩民族对檀君认识是怎样的?历史地位如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近代民族主义的勃兴,檀君开始在韩民族的历史认知中占据主导地位。1905年11月,日本帝国与大韩帝国签订《乙巳保护条约》,半岛沦为日本事实上的殖民地。

在外国列强的威胁之下,产生了反对殖民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潮。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檀君信仰蔚然成风,檀君随即成为民族的象征,成为民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动力。

社会混乱和民族危机为民族宗教的萌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1909年阴历正月十五,罗喆于韩城成立檀君教,次年改名为大倧教。“大”代表“天”,“倧”意为“神人”、“天人”,故“大倧”意指“天神”。大倧教以檀君崇拜为核心,奉韩民族自古信奉的檀君天神为教祖,又融合佛、道、儒三教教义。

该教强调檀君的国祖地位,最早将檀君诞辰作为一个节日庆祝,即开天节。大倧教更采用“檀君纪年”作为纪年单位,“檀君纪年”简称“檀纪”,以檀君诞生的公元前2333年为公元元年。在以檀君为中心布教的同时,大倧教也大力弘扬民族意识,宣传思想,积极开展武装斗争。

1910年8月,在日帝殖民者的强压之下,韩国被迫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开始了长达36年的日本殖民统治时代。日帝实行文化殖民政策,鼓吹殖民史观,竭力磨灭韩民族的独立意识,试图将韩民族同化进日本帝国。殖民史观宣扬韩民族本性低劣,只会事大和模仿,无法自主实现现代化,只有接受日本的殖民统治才能推动历史发展。

殖民史学者集中歪曲的部分是古代史,檀君作为民族独立的象征,连其在历史上的意义都被否定。此后,檀君成为民族独立的符号,许多独立运动文件多署为“檀纪某年”,用更改纪年的方式表达民族独立之意愿。如1919年“三一运动”的许多文告便署为“檀纪四二五二年。

在大倧教的影响和日本殖义的之下,当时就涌现出朴殷植、申采浩、郑寅普、崔南善等早期民族史学家。他们视历史为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工具,将檀君视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竭力从本民族历史中挖掘民族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1908年8月,申采浩在《大韩每日申报》上连载《读史新论》,首次提出“檀君时代”这一概念,他将檀君时代到三国时代的历史重新加以划分,开创了近代民族主义史观。申采浩在流亡中国期间所著的《上古文化史》一书中指出:“檀君就是仙人的始祖,仙人就是我们的国教。是我们的武士道,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是我们国史之‘花’。”檀君开创的古凭借其“善治”与“美俗”得以屹立于古代世界,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位满怀亡国之痛的史学家在上古历史中寻找民族精神的根源,希望通过发扬檀君文化来恢复民族曾经的荣光。

汉学家郑寅普继承了申采浩的民族主义史观,他的《史研究》所载“五千年的之魂”一文中,提出一个“魂的历史观”。“魂”指的是民族精神,即在民族历史中体现出来的韩民族的文化精神,而其渊源就是檀君。他认为檀君之魂贯穿民族历史始终,予以民族之魂体系化,从而在殖民统治下建立并维持民族主义。

崔南善是民族史学的代表人物,他先后发表“檀君论”(1926年),“不咸文化论”(1927年),“三国遗事解题”(1930年)等文章,从民俗学角度解读檀君神话,主张檀君神话是韩民族之起源、历史之开端,半岛古代文化是东北亚文化的中心。虽然他的观点没有得到充分证实,但对半岛学者中产生很大影响。此后,在半岛的历史认识中,檀君开始占据核心地位。

半岛光复后旋即一分为二,1948年8月15日和9月9日,南北分别成立政权。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张“檀君神话说”。1979年至1982年间出版的33卷本《全史》中,称檀君为“幻想中的神人”。认为“檀君和檀君正在被封建史学家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史学者夸张为实存人物和古代国家”。然而,从90年代开始,着手发掘檀君陵,开始主张“檀君实在说”,认为“檀君实有其人,其墓在平壤”。

1993年10月,社会科学院发表《檀君陵挖掘报告》,宣称在平壤近郊墓穴中发掘了檀君夫妇的遗骨。这一发现为檀君的真实存在提供了考古依据。在官方说法中,檀君的中心在平壤,平壤是民族的文明发祥地。1994年10月,宏伟的檀君陵终于建成,代表着的檀君崇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推动民族主体史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金日成指出:“为把我们的民族史确立于主体立场,应从过去被日帝全面抹杀的檀君和古代的历史开始纠正。”从此,史学界开始重构史学体系,确认檀君为历史之开端,同时否定箕子的存在。

在南方,保守的民族主义者掌握了政权,使自抗日独立运动时期兴起的檀君崇拜愈发炽烈。为巩固政权,强化民族认同感,李承晚将檀君纪年重新确定为官方纪年,并将10月3日开天节定为法定国庆日。同时,檀君的“弘益人间”理念成为教育理念,檀君神话也写进历史教科书,成为被官方认可的国家历史开端。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对檀君的认同经历了一段“冷却期”。1961年12月,朴正熙军上台后,以檀君神话“不科学”之由,修改年号法,正式废除檀君纪年,规定使用公元纪年,并对历史教科书中以檀君为始祖的内容也进行修改。

直至1979年,韩国创造了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在韩国人的民族自尊心空前高涨之际,檀君又成为韩民族团结一心创造“汉江奇迹”的历史根据。此后,在新兴民族主义者的推动下,史学界爆发了一场“国史论争”。新兴民族主义者认为檀君拥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提出对正史和教科书进行修订。

他们试图把对檀君的认识从“神话”升华“历史”,认为“檀君不仅仅是神话故事,它是甚至可以让我们弄清楚韩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发展的活生生的历史。”在这种历史观的主导下,檀君建国说开始在国史编纂和历史教学中占据支配地位。21世纪初,韩国在新编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将檀君写为了信史。原教科书的叙述为“《三国遗事》和《东国通鉴》中记载,据称是檀君王俭建立了古(公元前2333年)”。新修订的教科书中,删除了“据称”二字,将檀君建国确定为历史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平壤   民族   历史   纪年   史学   民族主义   日本   半岛   地位   独立   神话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