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身世和家庭

李白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由于没人给李白生前立碑树传,李白自己也没写过详细的自传,因此关于李白的身世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李白出生在今天塔吉克斯坦的托克马克市,这里在唐朝时期是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五岁时李白随家人迁居到四川绵州地区。据李白自己说他是甘肃天水人,出身陇西李氏,其祖先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国君李暠,他是李暠的九世孙。李暠为唐朝皇室认定的先祖,天宝二年(743年),李暠的十一世孙唐玄宗李隆基追尊其为兴圣皇帝,如此算来,唐玄宗还得管李白叫爷爷,至于叫没叫过我们就不得而知了。看李白和李唐宗室的诗文往来,有些李白称为兄或叔的人,实际比李白还小几辈,可见李白自己对家族伦理辈分也是很混乱的。李白在迁居的过程中可能遗失了族谱,因此李白一直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就是李暠的后代,所以李白的这种说法也一直没有得到唐朝的官方认定。而唐朝人向来喜欢依附名门,冒充大姓,李白是不是也想通过冒充大姓,抬高自己?然而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人能够拿出证据揭露李白的这种说法,而且李白的这种说法也没有给李白带来什么好处,所以我们暂且还得相信李白的这种说法。

李白像


开元十二年(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走出四川开始了他广泛的漫游,在走遍了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后,两年后,二十六岁的李白来到湖北安州(今安陆市),娶妻生子,结束了单身生活。那么,是什么样的女人跟狂放不羁的李白走到了一起呢?

李白一共有四段婚姻,两段正式的,两段非正式的。李白的第一任妻子许氏是唐高祖时期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虽然许圉师已去世多年,可许氏毕竟是权贵之后,家里实力雄厚,这也符合当时文人的择偶标准。李白与许氏一起生活了十年后,许氏去世,给李白留下了一双儿子,儿子叫伯禽,女儿叫平阳。

由于李白是入赘到许家,因此许氏去世后,李白也很快离开了许家。李白托人把一双儿女安排在安徽宣州,自己来到了东鲁地区。李白到了山东不久之后,就遇见一个刘氏妇人,李白由此开始了他第二段婚姻。婚后两人感情不和,刘氏希望李白求取功名,而李白却整日饮酒赋诗,当时刘氏很瞧不起李白,很快两个人就关系破裂,最终分开了。在史料记载中,并没有李白娶这位女子的记录,可能是一段非正式的婚姻,只是结识之后住在一起了。

天宝元年,唐玄宗召李白进京,李白当时写了一首诗留给家人,诗曰:“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诗中可见李白的一双儿女年龄还非常小,另外,李白用朱买臣的典故影射这位刘氏。朱买臣是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早年妻子嫌他家贫离他而去,后来朱买臣做了会稽太守,妻子悔恨不已,李白用会稽愚妇来讽刺这位刘氏的愚昧。

李白的第三段婚姻,娶的只是妾室,这位妇人是李白邻居家的女子,李白看上了她的美色,李白在妻子许氏逝世后纳了这位“鲁一妇人”为妾,这位妾室不久之后就去世了,连姓氏都没有留下。在李翰林集序中有记载,是简单的一句话,鲁一妇人。此妇人为李白生下一子名为李天然,小名颇黎,可惜如今史书上没有关于此人的只言片语,对他的一切情况都无从查起。从李白写的诗中可以感受到,对这位女子李白经历了暗恋和苦恋,然后再去追求的一个过程,是李白的自由恋爱。

李白四十九岁时开启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段婚姻,娶了最后一个夫人宗氏,宗氏也有贵族血统,她是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由于宗楚客曾经依附韦后和权臣武三思,所以唐玄宗上台后,他的名声不太好。但是李白不顾社会舆论和他人的非议,仍然娶了宗楚客的孙女,由此更体现了李白的狂放不羁。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携宗氏南下,在庐山隐居。宗氏和李白共度了很多年,两人的感情应该不错,后李白因李璘案下狱时,宗氏曾四处奔走营救,至于宗氏的结局,便无从考证了。另外,此时李白把他的一双儿女从宣州接出来,寄养在了东鲁地区,安史之乱的八年中,李白从没见过他的这双儿女。

李白一生有两子一女,两个儿子分别叫伯禽和颇黎,女儿叫平阳。李白有一个仰慕者叫魏颢,他在为《李翰林集》写的序文中说:“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按此“宋”当为“宗”之讹。)

李白在被捕入狱以及长流夜郎时,一直到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时候,伯禽和平阳应该都还在东鲁。平阳的结局是很明确的,魏颢在《李翰林集序》里说了,“女既嫁而卒”,就是说出嫁后不久就死了,至于颇黎,一直再也没有消息,史书中只有关于李白另一个儿子伯禽的记载。

后来,李白诗中说:“门有车马宾,金鞍曜朱轮。谓从丹霄落,乃是故乡亲。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这个儿子或许就是伯禽。此外,李白在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761年,在《游谢氏山亭》一诗中同样提到“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意思就是说,大醉之后趁着月色回家,老远就看到儿子在家门口等我,十分欣慰。可见在李白去世前,伯禽一直都是在身边陪伴他的。

李白是在当涂去世的,伯禽或许一直就待在父亲身边,后来也就定居在了当涂,过着布衣的生活。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李白去世后三十年,伯禽也去世了。伯禽有一子两女,儿子年轻时出游,不知所踪,两女嫁于当地农民,一为陈云之妻,另一为刘劝之妻。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李白去世五十年后,宣歙观察使范传正,因为他的父亲范伦和李白是好友,他在读父亲留下来的诗文时,发现其中有一首记述了他的父亲和李白在浔阳喝酒的事,范传正觉得有责任为这位大诗人做点什么,于是就开始寻找李白的后人,找了三四年,终于找到了他的两个孙女,就是前文提到的伯禽的两个女儿。

范传正见到他俩一身布衣,完全就是两个农妇,很是唏嘘,于是问他们俩有什么愿望。他俩回答说希望给祖父的墓从现在的龙山移到青山,青山是李白很仰慕的南朝诗人谢眺所葬之地,李白生前一直希望自己死后葬在那。于是在范传正的主持下,李白墓于公元817年正月二十三日,从龙山迁到了青山。

范传正很同情李白的这两位孙女,想帮她们改嫁给当地的望族,范传正跟她们提出这一想法,结果二人皆曰“夫妻之道命也,亦分也。在孤穷既失身於下俚,仗威力乃求援於他门。生纵偷安,死何面目见大父於地下?”她们说:“夫妻之道由天命所致,两个人结为夫妻,这是上天所命,也是一种缘分。我们在贫困的时候,不得已嫁给了农民,此时不能仗着我们祖上的门荫改嫁到一个豪门去。即便我们嫁到了豪门,苟且偷安,又有什么面目去见九泉之下的祖父呢?”范传正听后很是感动,为她们免除了一些徭役和赋税,减轻了她们一些经济上的负担。

唐武宗会昌三年,文人裴敬来拜谒李白墓,裴敬的曾叔祖裴旻是唐朝著名的剑术家,唐文宗时,和李白,张旭并称“唐代三绝”。据记载,李白曾跟裴旻学习过剑术,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段因缘,裴敬才专门来拜谒李白墓。当时当地人告诉裴敬,李白的孙女至少有五六年没来扫过墓了,可能也已经去世了。此时距李白去世已经八十多年了,如此看来,李白没有直系的后代,换句话说,他有儿子,也有孙子、孙女,但这一系没有传下来,也就是过去所说的“绝嗣之家”。

虽然李白的孙女不能来李白墓前祭拜了,也不能来给李白扫墓了,但千百年来李白墓前一代代络绎不绝的拜谒者、扫墓者让李白墓一直没有荒废。

李白不愿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一生东奔西走,没能给家人稳定的生活,没有花时间好好陪同和教育自己的子女,更没有享受过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虽然李白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但不得不说,他的家庭生活实在是一个悲剧。

虽说李白子嗣未继,但他的诗文和人格魅力却会永远流传下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白并没有绝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李白   当涂   平阳   青山   孙女   身世   唐朝   妇人   儿女   说法   儿子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