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县志中的“舞泉书院”

点击“关注我们做文化朋友

郭勇刚 / 文

百度百科显示,"舞泉书院位于河南舞阳。明成化十五年(1479)知县宋鉴建于城东。嘉靖九年(1530)知县任柱移建于城南舞泉之上,计地28.5亩;有明伦堂、尊经阁、五经馆、礼贤堂、二程夫子祠、正传坊、乐山亭等。择士之才良行纯有器局者肄业其中。严条约,躬讲授,指导生徒精研“五经”,修养身心。有贾咏、湛若水、杨应奎为之作记。后废为校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县干建邦重建正厅3间、厢房2间、书房10间、厨房3间。后又废。"

"城南舞泉"究竟在哪?一直传闻在舞钢市北大门三里河桥东三百米处,但始终缺乏物证,随着2020年春在三里店村"重建舞泉书院碑记"碑的发现,从而印证了舞泉书院确实曾座落于舞钢市三里河桥东300米处,现在一家建材市场院内,为舞阳、舞钢历史文化增添了新的一页。康熙48年,知县干建邦重修舞泉书院,康熙52年,礼部左侍郎王思轼为舞泉书院撰写了"重建舞泉书院碑记"。然而这通碑文在县志《艺文志》中并未记载,是它揭开了舞泉书院的神秘面纱。

清道光十五年,舞阳知县王德瑛纂修的《舞阳县志》是现存最早的舞阳县志了,里面对舞泉书院有更详细的描述。

卷二《景物》中描写了舞阳的八大景:"南山叠翠、舞水清流、千峪云齐、澧岸烟树、沙河夜泊、藕池渔蓑、北郭泉涌、龙池浣月",其中舞水清流指的就是城南三里的舞泉,显然在道光年间,潕水丰盈,泉水汹涌,是人们愿往的旅游胜地。

卷二《古迹》中记载:"舞泉在城正南三里河,水湧如舞,邑名義取諸此″。明确指出了舞泉的具体位置,在三里店村北,舞钢市北大门东侧,铭泰建材市场北侧三里河南岸;"水涌如舞",说明当时舞泉水势之大,也指出了舞阳县名也由此而来,县城位于潕水北岸,河水之阳,故称舞阳。

卷三《学校》中记载更详:"明成化十五年知县宋鑑建舞泉书院于县治之东,嘉靖九年知县任柱移建于城南舞泉上。计地二十八亩五分,有明道堂、尊经阁、五经馆、礼贤堂、二程夫子祠、正传坊、乐山亭,有贾咏、湛若水及知府杨应奎记,后废为校场。国朝康熙四十八年,知县干建邦重建正厅三间,厢房二间,书屋十间,厨房三间,后又废。雍正九年,知县刘蓟植创建鸿文书院于城内……"

这段文字表明舞阳书院有三迁,明成化十五年书院在城东,称为学宫;嘉靖九年建在城南,称舞泉书院;雍正九年移建于城内,称鸿文书院。县志中对舞泉书院记载最详,建筑规模之大,且受朝庭重臣贾咏、湛若水、杨应奎的重视并为舞泉书院作记。贾咏是明朝内阁大臣,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他亲自为舞泉书院撰写了《舞泉书院记》。湛若水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大儒,历任南京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追赠太子少保。杨应奎为明正德六年进士,时任南阳府知府。有这三位明朝重臣出面,舞泉书院的建设在当时显得尤为重要,规格非同一般。舞泉书院曾经两建两废,从明嘉靖九年(1530年)至雍正九年(1731年),断断续续存在了200年之久。

卷三《兵防》记载:"校埸在城南三里舞泉上書院舊址,将臺一座,演武廳三间,大門一间,今俱廢。"显然,道光年间舞泉书院早已不在,校场仍建在城南舞泉书院旧址上,怪不得三里店村的老人只记得这里曾是跑马场,不曾记得舞泉书院的存在了。

卷三《䘏政》记载:"普济堂在舞泉书院西,雍正十二年知县缪集建……″书院在雍正九年搬进县城内,三年后在舞泉书院旧址西侧修建普济堂,普济堂也在城南三里,与舞泉书院旧址左右相邻。

卷十《艺文志》中载有《舞泉书院记》,是明朝弘治九年进士,武英殿大学士贾咏所写,共计1034个字,文中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渐举。因览舞水之秀,地胜而幽,乃图为书院,以造多士",阐明了舞泉书院创建在明朝太平盛世,书院环境优美,是教书育人、吟诗作赋的好地方,可以想象当时三里河舞泉周围绿树成荫,鱼肥水盈,草长莺飞。怪不得有人曾把三里河与《诗经》中先秦诗歌《关雎》联系在一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是故事就发生在三里河,枣林镇苗洼村也因此建了个河之洲文化广场。

在县志《题舞阳八景》中,是这样描写"舞水清流″的:"源泉混混无时息,岸畔旋归三里河。一派清流频辗转,四时和气自婆娑。能穿大地为琼液,解入长淮作碧波。千古邑名由此始,至今官宦守廉多。″在描写舞泉的婉娫曲折,姿态婆娑的最后,点明了千年舞阳县城的名字由此而始。

卷十《艺文志》中也载了十首"题舞泉书院景"的诗:

楼台山色(作者:邑令 任柱)

山下高楼楼上山,四时山色与楼环。

楼头未许多人住,云与山翁各半间。

池馆荷风

香满楼台水满涯,凭栏整日看荷花。

濂溪来访间中趣,别有清风自一家。

平原初月

海角湧辉一镜寒,四郊陈影白漫漫。

野翁夜傍梧桐立,候到天心更好看。

桥畔晴霞

氤氲紫气逼河汾,光入虚窗貫典坟。

莫道天人不相与,分明天象兆人文。

草亭雨露

夜入茅篖细雨过,朝来林麓好春多。

化工勿谓浑无语,花到开时鸟便歌。

花坞春耕

岸头桃李锦争妍,岸畔蘼蘼绿可佃。

浓睡桑阴惊忽起,一犂翻破几重烟。

浣沙女祠

欲弔灵祠独上滩,可怜闺阁过时艰。

雷鸣涧底芳魂烈,雨过花边红泪寒。

丽质也能成侠骨,蘭心何自化忠肝。

空余一片长川月,水面年年作镜变。

登尊经阁

嵯峨经阁耸聙蹟,十二簾中紫翠联。

图画乱堆云外轴,灯藜时接杖头烟。

静看世事浑非我,顿觉心胸自有天。

坐断斜阳犹未足,歌深浩月五云边。

舞泉

黄河名巨浸,派分舞泉水。秋月正当空,下照清见底。百折无一回,滔滔向东注。入海会神龙,散作天下雨。

游舞泉书院(教谕 杨灏)

沿堤绿荫陶潜柳,匝圃红开茂叔莲。

书积五经延后学,道宏六馆继前贤。

我来不尽登临趣,顿觉门墙桃李鲜。




舞泉

三里河即乾江河,源出於裕州西境,由北而南、而东、而北,至卸甲店入境,又直趋东南,势如飞舞,殆以此得名。与流至城南,去入淮处,其程已历十之九。河中一泉,谓之舞泉。泉以舞得名耳!谓舞以泉得名,豈可乎?

这十首诗只有两首有明确作者,知县任柱和教谕杨灏。知县任柱在嘉靖九年把书院移建于城南舞泉之上,想必他当时也特意邀请了贾咏、湛若水两位当朝重臣,又是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知府大人杨应奎莅临指导,面子也够风光了。自己一手建成的舞泉书院,想必是心爱之作,又怎能不留连忘返呢?闲暇之余,吟诗助兴,真可谓人生得意。

教谕杨灏是何人?无从知道。他应该是明朝嘉靖年间舞阳县的一个教师吧。

这十首诗虽没有什么名气,但也反映出了人们在舞泉书院驻足休憩时的人生感悟,游览舞水清流时的惬意和惆怅。

一晃将近500年过去了,舞泉书院几乎淡出人们的视线和记忆,只能从县志和残存的石碑中找到它的蛛丝马迹。它曾是舞阳县造就人才的摇篮,从里面走出来了众多文人志士。目前它已得到了舞钢市文物局的重视,希望它早日重见天日,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旅游胜地。


本期审稿 王松凡 执行编辑 曹国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舞阳   县志   舞阳县   舞钢市   雍正   书院   明朝   嘉靖   知县   城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