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黔史话:历史上的沅陵古图

沅陵县城图

汉高帝五年(前202)置,属武陵郡。治所在湖南沅陵县南沅水南岸。东汉移治今沅陵县西南。《水经·沅水注》:沅陵县“因冈傍阿,势尽川陆,临沅对酉,二川之交会也”。县以此名。南朝陈时为沅陵郡治。隋移治今沅陵县。唐为辰州治。元为辰州路治。明清为辰州府治。民国初属湖南辰沅道。1922年直属湖南省。今属湖南省怀化市。

湖南地图

沅陵县在湖南西部、沅江中游。属怀化市。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县,治今沅陵镇南沙水溜一带。以“临沅对酉”、“因冈傍阿”得名。属武陵郡。

沅陵县城地形图

南朝陈太建七年(575年)改属沅陵郡,县、郡同治于今沅陵镇。隋属辰州或沅陵郡。唐属辰州或卢溪郡,并为州、郡治。元属辰州路,为路治。明、清属辰州府,为府治。

沅陵县全图(来源于《沅陵县志》)

地处湘西山地中部,境内山岭起伏,河谷交错。沅水汇纳酉水等众多支流过境。名胜古迹有胜利公园、凤凰山和龙兴讲寺、虎溪书院、红字碑。

沅陵县境图(来源于《沅陵县志》)

沅陵绿韵盎然,水韵悠长。有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沅陵国家森林公园、中国西南地标辰龙关等众多景区景点。境内有沅水、酉水两大水系,有911条溪河。

县城图(来源于《沅陵县志》)

沅陵为神秘湘西千古迷郡,境内盘瓠传说、夸父逐日、辰州巫傩、二酉传奇、眼前佛国、黔中郡之谜、无射山茶韵、狃花文化、佤乡族群、传统龙舟,被称为“沅陵十大神秘现象”。

县境图(来源于《沅陵县志》)

沅陵内八景:

梧桐映月、铜壶滴漏、鲸阁晓钟、虎溪云树、金盆捞月、酉水拖蓝、美女穿梭、鲢鱼吐泡

县治四境图(来源于《沅陵县志》)

沅陵外八景:

笏山叠翠、二酉藏书、壶头夜月、黄草朝霞、白田映雪、凤鸣丹山、美女梳头、砂井流丹


虎溪书院

虎溪书院(来源于《沅陵县志》)

虎溪书院在沅陵县城西虎溪山,明嘉靖年间为纪念王守仁在沅陵讲学而始建。明正德六年(1511)王阳明自龙场谪归,道过辰州,寓龙兴讲寺弥月,与武陵蒋信字道林者往来讲论,题咏山水。嘉靖二十三年(1544),辰州同知徐珊建虎溪精舍于龙兴寺之北,内供王阳明先生像,以示纪念。并由门人杨珂在精舍院内题书“杖藜坞”石碑。因王守仁有“杖藜一过虎溪头”诗句,故刻此三字。崇祯初,守道樊良枢拓舍宇,更名阳明书院。明末兵燹废。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郡守迟瑞构数楹故址。雍正四年(1726)郡丞黄澍复修。雍正十一年(1733),沅陵知县赵念增在其中设义塾,改为虎溪书院。现为县博物馆陈列室。


壶头山

壶头山图(来源于《沅陵县志》)

壶头山位于沅陵县东北高坪乡水田村内,海拔316.1米,约0.4平方公里,因山峰奇异,形似壶头而得名。“壶头夜月”为沅陵县八景之一。东汉建武二十四年,伏波将军马援兵在此,因山高滩险,道路崎岖,大军困于山下,因天气炎热,士卒多病死,马援令部下凿石为室以避暑,相传共建四十八室,现发现一室,门支支石柱下,内可容二席,壁上绘有人物花草,不知何人所为,当地人称为生基坟,后人有“壶头夜月映丹心”诗句,歌颂马援对汉室的忠心。

壶头山(来源百度)

壶头山,山连武陵、桃源界,沅水经其下。 《志》云:以山头与东海方壶相似,故名。《水经注》:山高百里,广圆三百里,山下水际纡折千滩,马援征武陵蛮停军处也。今详见前桃源县。(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明月山

明月山图(来源于《沅陵县志》)

有明月山,下有明月池,两岸素崖峭立,如披霜雪,松篁池涧,种种幽胜,二山即壶头之支阜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明月山小和尚雕像

明月山,位于沅陵县五强溪水电站下游的沅水边,是沅水流离沅陵境内的告别山。传说明月山本无名,山上的小庙也无名,庙里有一老一少两个和尚,其小和尚心地善良,为救助当地百姓度过饥荒,在庙中偷米、盐等物被老和尚误打致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小和尚便把小庙叫为明月庙,把此山叫为明月山。


金华山

金华山图(来源于《沅陵县志》)

金华山,位于沅陵县筲箕湾镇董家河村,在沅陵辖区的最南端。距县城约70公里,总面积245.67平方千米,海拔998米。山顶建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云雾寺。常年香火旺盛,有“中华第一灵山”之美誉。山势高耸,地势险要。

沅陵金华山

有清代诗人潘胜鹏(沅陵人)拄杖登临时写下的一首纪游五言诗为证:

杖逐白云路,烟岗一望空。

松杉迎野客,楼阁响春风。

老雾苍岩断,晴霞夕照通。

溪声百里去,人倚半天中。


小酉山

小酉山图(来源于《沅陵县志》)

小酉山,在辰州府西北五十里,山下有石穴,相传中有书千卷,昔人避秦,隐学于此。梁湘东王绎赋云:访酉阳之逸典。谓此也。(来源《读史方舆纪要》)

二酉山

二酉山,古秦人藏书处,位于沅陵县城西北15公里处乌宿对河,乃大酉山与小酉山的合称。

玉华洞

玉华洞图(来源于《沅陵县志》)

船溪乡,现位于辰溪县东北。旧属沅陵县。明洪武中置船溪驿,清乾隆二十六年 (1761) 改设船溪巡司。玉华洞,是古时候道教道士修道之处。明清时期属于沅陵县,现位于辰溪县船溪乡。相传古代有高道在此炼丹修仙,随后在洞口建立道观。离洞口20米处是有名的玉华洞石刻,上面留有古人刻下的字迹

玉华洞(来源微辰溪)

洞内有正洞、左洞、右洞。云光彩霞宛若仙境。自上而下有4层,每层深3~4米,均敞若大厅。第四层洞壁陡立,呈椭圆形,深数十米,不可入。右洞有石巷与正洞二层相通。洞内石钟乳和石笋千姿百态,或吊挂如莲花、如燕巢、如象牙、如虎爪,或屹立如塔、如人形、如睡狮、如蟠龙。石钟乳、石笋,均洁白如玉,故称玉华洞。


辰龙关

辰龙关图(来源于《沅陵县志》)

辰龙关,在辰州府境要地也。吴三桂遣猡猡守之,年余,粮竭遁归。土人云:贼守关时,蔡毓荣知居民久苦贼,导大军从黄竹村入。守关者闻山后炮起,遂奔散,清兵遂克辰州。又有乱石关,山少林木,逾数里,高冈复岭,万木森罗。至马鞍关,陡峭千尺,过此皆万仞峻岩,松柏交荫,下临深涧,不止数丈。隔岸峰峦对峙,盘纡深曲,引人入胜。过芙蓉关,宿马辰驿。辰龙关以西,皆十里一亭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辰龙关

辰龙关位于湖南沅陵县官庄镇境内,处于常德与怀化的交界地带,在古代属于界亭驿的一部分,是由京都通向滇、黔、川等地的必经之路。在河流文明时代,沅水是中原通向云贵等大西南的一个重要通道,这条通道从楚国时代就开始了。自宋代起开始重视陆驿的建设,几乎与沅水并行,建立了一条从中原通向大西南的陆上驿道——湘黔大驿道。在这条驿道有许多的关口,仅在沅陵就有辰龙关、马鞍关、芙蓉关、武胜关四大重要关口,其中辰龙关是最要的一个关口。它是湘黔大驿道由洞庭湖平原进入湘西山区的第一关,是中原通向大西南的一个最重要的关隘,所以“得辰龙关则得大西南”。


【说明】

1、本文纯属个人学习整理笔记,仅供参考,图片来源《沅陵县志》和网络;

2、资料主要来源《沅陵县志》、《读史方舆纪要》、网络,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精神:

3、希望为怀化老家多做宣传,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指正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沅陵   湘西   沅陵县   驿道   县志   史话   纪要   湖南   书院   县城   明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