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繁多,等级森严:唐朝丧葬制度中的不可逾越之举有哪些?

引言:

祭奠不仅是对逝者的一种悼念仪式,更是炎黄子孙孝文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都秉承敬天法祖之精神,中国古代封建鼎盛王朝唐朝也与之在传统上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唐朝的丧葬礼仪在入土前大致可分殓、殡、葬三个过程。

在礼仪上,它不断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土壤汲取养分,并且进一步。

在思想上,它有效结合了儒家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思想理论,不深究死后世界,反注重生前生死观念,整体呈现出世俗化与多元化两种趋势。

在社会层面上,朝廷十分重视丧葬礼仪,并通过制定丧葬礼仪制度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丧葬活动进行约束规范。

一、十年生死两茫茫,唐朝祭奠习俗与礼仪变化

唐朝祭奠形式构思可分理想性、灵活性、现实性三大特性,与传统祭奠形式截然不同。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表达的是对逝者的追念和悼念,封建社会,祭奠的对象是天神或是祖先。

从本质上讲,封建社会的祭奠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这也在神灵之上证实了泰勒的“泛灵论。”

在世人看来,所有生物的灵魂在身体死亡、机能停止运作后能继续存在,甚至可影响控制物质世界和人的今生来世,神灵会庇护生前死后所有人,人的行为会引起神灵的不悦。

泛灵论空前传播,让市井民众逐渐接受了此观点。

因泛灵论影响广泛,后来演变成了泛灵信仰,所谓信仰即是认为无生命的物体也有灵魂。

经过历史乔迁,泛灵信仰也最终完成了它的雏形——神崇拜。

因此,这个理论被誉为“泰勒先生的科学”,逐渐走向了宫延、市井。

开元二十三年,大唐颁布了新的政令,祭奠对象只可划分三大部分大祭、中祭、小祭。

大祭可分昊天上帝、五方帝、皇帝抵、神州。

其中前四是专属皇帝祭奠最高礼仪,举行时间均在10月初也就是重阳之日举行。

关于区域划分:古代以神命名区域只有洛阳,且洛阳相比长安主要特点即人口众多、经济昌盛、资源丰富。

中祭可分祭奠、日月星辰、前代帝王、岳镇海亵。

其中有为国家,岳镇可分五岳、四镇、四海、四亵此理论来自春秋战国时期《周礼》。

小祭可分司中、司命、风伯、雨师、诸星。

虔诚祭拜保佑风调雨顺,以求福佑,以保康建,福寿万年。

古代丧礼分为丧、葬、祭三大部分。

丧礼包括程序及环节,也包含服饰穿戴等饰物。

从祭奠形态说明可划分丧葬礼仪、埋葬礼仪、祭祀礼仪,程序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此种习俗也反映当时祭奠主要内容。

从消费角度出发,对相关物质财富损耗不可估量。

在唐代,葬前阶段消费种类繁多,其主要是服饰类、器物类消费金额庞大。

二、厚葬薄葬制度的运作

多彩的中华文明给了后人数不尽的瑰宝,其中皇帝的陵墓,堪称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

帝王陵建筑的高度集成,最初发展在秦代,唐代才开始完成雏形。

其中,在唐代规模最为宏大的陵墓即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唐朝帝王丧葬之礼大致可分治丧、治葬、祭祀三大阶段

与市井百姓不同,皇帝葬礼复杂、多元、奢华、隆重,带有主观色彩。

据唐朝史料记载,皇帝一旦驾崩,宫中就必须立刻准备葬礼前相关事宜。

选好陵寝、设置灵堂、安排遗体、准备衣冠冢。

复杂准备程序准备完毕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由太子为皇阿玛换上崭新的龙袍,用方巾覆在额头之上。

程序结束后,便是招魂、准备其陪葬品。

陪葬品按照特定法则进行规格摆放。

仪式举行完毕后,所有大臣、黎民、文武官员、后宫妃子都要前往停灵房为皇帝守灵。

唐朝时期,皇帝陵墓要相距皇宫200公里建设,通常要走二星期方可到达。

所有文武官员,皇帝亲信都要为先帝送行。

浩浩荡荡车马队伍多达上千万人,到达陵墓后方可举安葬仪式。

与此同时,随行的马车也要一同埋入坟墓内,完成工序后,送葬队伍将其按原路返回。

先帝的祭祀仪式于每年十月二号将其后宫隆重举行,以示敬畏。

黎民厚葬形式等不同于王公贵族,没有繁琐程序。

大致可分两大部分土葬、火葬。土葬则是选一风水之地,将其棺材缓慢放入坑内,最后将其填满泥土。

土葬是从古至今以来最古老丧葬方式之一,它的坏处在于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时代发展,让此方式慢慢被火葬随之取代。

与今不同的是,火葬在古代方式是将尸体放入室外,而今方式大多分布在火葬场,其优点也极大避免环境污染。

三、一夜思亲泪,天明又复收

死亡,是人类无法逃过的自然法则。

早期的人类,受制于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的落后,人均寿命短暂,且有诸多无法解释的疾病以及灾难。

因此人们对死亡十分的畏惧,因此又衍生出诸多封建理论相信死后还存在另一个世界。

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无孔不入,丧葬制度也是如此,将统治阶级对丧葬的态度作为一种国家意志来贯彻,还试图引导人民的丧葬行为。

唐以后的封建王朝,对丧葬干预更甚,并意图剥削,甚至以律法来相威胁。

经过历史演变,丧葬制度也在不断走向完备和礼制化,影响至今。

生老病死本是生命的自然过程,然而人们往往重视生的层面,对老病尤其死亡一直讳莫如深。

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越来越的人注重养生,追求长寿,但也并不避讳死亡这个话题。

丧葬制度和文化也在与时代不断的融合,呈现出新的特点,但归根到底,丧葬文化和核心都没有变,那就是去逝去亲人的追悼和祭奠。

结语:

丧葬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也能反观整个时代的历史变迁。

现如今保存下来的封建帝王陵墓就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不同时代和地域,丧葬制度表现各有不同,但不管形式如何变换,其表现出的是均是中国人对亲情的感怀,通过这种形式延续中国人的“根脉”。

参考文献:

《昭陵探珠》

《山海经》

《仪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丧葬   先帝   唐朝   制度   土葬   不可逾越   森严   陵墓   神灵   繁多   皇帝   礼仪   流程   等级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