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的农民千千万,为什么偏偏乞丐朱元璋能够取得成功?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王朝。它让大汉民族扬眉吐气,但也充满了耻辱: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将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赶回了老家;它“七下西洋,扬我国威”,创造了繁荣的文化和发达的经济;统治中国近300年,荣耀一时。不过,在辉煌之外,它也背负着不少耻辱与骂名:君主专制、黑暗独裁、特务统治、闭关锁国,当然还有最终的屈辱而亡。这个朝代,充满了矛盾与谜团,很多历史真相,我们现在也无法确定。


讲到这里,相信不少人已经猜出来了,这个朝代,就是大明王朝。讲明朝当然从它的创始人朱元璋开始说起。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我们把历代统一王朝一个个扒开来看,如果论开国之不易、创业之艰难,朱元璋建立明朝,那绝对是选择了地狱模式。要知道,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家族的进阶,都是一步一步的,很少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看其他王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是奋六世之余烈,俗称“富六代”,唐高祖李渊是山西留守,官宦世家,宋太祖赵匡胤是军官子弟,最差的汉高祖刘邦,虽然不是啥名门望族,那也是中产阶级以上,家中有屋又有田,生活乐无边。但是朱元璋不同,根正苗红的穷N代,小时候连饭也吃不饱,只能以要饭为生。但是别人就是做到了“开局一个碗,最后当皇帝”。


那么他是怎么办到的呢?这个故事,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朱元璋的本名不叫朱重八,应该是叫朱八八,八八,两个八,一对八,不就是“重八”嘛。朱重八的父亲叫朱五四,爷爷叫朱初一,曾爷爷叫朱四九,曾曾爷爷叫朱百六,曾曾曾……等等,先别曾了,难道老朱家祖上是搞数学研究的,怎么全是数字?那倒不是。这种起名字的专利,可不是老朱一家独创。主要是因为元朝它不普及义务教育啊,下层百姓全是文盲,大字不识一个,只能以数字为名字。


从朱重八祖上的名字就能看出来,他家是真的穷,祖祖辈辈的穷,一眼看不到未来的穷,而且还没有文化。


我们经常说时势造英雄,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把一个穷小子锻造成了一代帝王呢。这要先说说元朝的情况了。


元朝实行四等人制,蒙古人最高等,汉人地位最低,尤其是南方的汉人,几乎是不被当人看待。所以你看,这不光是民族压迫,还有地域歧视!这样就极大的加剧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老百姓对此怨声载道。尤其是像朱重八这样的贫农,他们的数量占人口的大多数,没有土地,没有受教育机会,还要受到剥削和压迫,世代挣扎在饿死的边缘线上。他们对元朝,绝对爱不起来。

元朝末年的天灾人祸,又再度加剧了社会矛盾。当时的一次黄河泛滥,千千万万百姓受灾,朝廷拨发的赈灾钱粮被贪腐的官员层层克扣,百姓依然没有吃的,许多人在这次灾难中丧命,朱重八的亲人也相继饿死。这对少年朱重八来说,绝对是最悲惨的至暗时刻。他用草席卷着父母的尸体,到处求人,因为没有土地,连个下葬的地方都没有。自己的父母在土地上辛勤耕作了一辈子,却在死后连入土为安都做不到。那些地主从来不种地,却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经历了家破人亡,见识了世间冷暖,朱重八彻底变了,他恨那些欺负穷人的地主,恨统治他们的元王朝,更恨这个吃人的时代!复仇的火焰开始在他心底燃烧!


没有了亲人,可朱重八还得活下去,为了能有一口饭吃,他跑到了寺庙当和尚。在皇觉寺里,他干的是粗活,作为新来的,经常被别的和尚欺负,吃的东西也是最差的。然而,即便是这样半饥半饱的生活也不能长久。才当了五十几天和尚,朱重八就被打发出门化缘去了,学术说法叫化缘,通俗说法也就是要饭。


朱重八这一去就是三年。好在,这种四处乞讨的生活,反而让朱重八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同时也认识了一些江湖豪杰,额,或者也可以说是其他要饭的。最最重要的是,这段经历磨练了他一颗强大的心。一个人的强大,其实不取决于才华、学识、外貌、财富这些,毕竟这些,朱重八也没有啊。只有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朱重八的成功史,就是这句话最好的佐证。

要饭的朱重八是暂时免于饿死了,但是还有千千万万已经活不下去的朱重八呢,他们怎么办?有学者考据,除了水灾,当时有些地方还爆发了瘟疫,这对于百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既然活不下去了,那就索性反了吧。饿死是个死,造反失败也是个死,但如果成功了,那就能活下去了。于是受灾严重的地区开始爆发农民起义。有起义,朝廷自然就会镇压。但是那帮腐败透顶了的地方官员们,可没打算好好应对。


不管是不行的,上面命令都下来了。跟起义军拼命?成本有点高。怎么办呢?他们想出了一个欺上瞒下的“好”办法。不是要抓反贼嘛,那就随便抓抓啦,反正上面也不认识谁是反贼。抓一批老百姓,头一砍,然后上报剿灭了多少多少反贼,没准还能立功受奖呢。统治者们皆大欢喜,老百姓们苦不堪言。


对于此时的朱重八来说,讨一口剩饭果腹都成了奢望。摆在他面前的道路有两条,第一,继续呆在寺庙里要饭,然后惴惴不安的等待有一天死在乱刀之下。第二,回去给地主放牛种地,然后被政府当反贼抓去丧命。


横竖都是个死。于是,朱重八选择了第三条路——起义。我相信,如果这个穷苦的青年,能够有一块小小的土地,他一定会勤勤恳恳耕种,娶个媳妇儿,生个儿子,过着农民朱重八的幸福生活,就像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农民一样。他们安分守己,辛勤劳作,只要还有一口吃的,还能活得下去,他们都不会铤而走险。可也是他们,当最后的活路都被剥夺的时候,他们开始迸发出巨大的力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无论多么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它的真正缔造者,都是这群在史册上没有姓名的普通人。


投身到起义队伍中的青年朱重八,正式为自己改了个名字——朱元璋。璋是一种一头尖锐的玉器,诛元璋,意思就是诛灭元朝的利器。他用这个名字时刻提醒自己,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在之后的道路上,不管是经历九死一生的磨难,还是坐拥衣锦还乡的富贵,他始终没有忘记他的初心。


但此时的朱元璋,还只是起义队伍里普通的一员,从乞讨要饭到当皇帝,他还有一段漫长的路途要走。自古以来,这都是一条艰辛的路,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功者只有一个,但每一个勇敢站起来抗争的人,都值得我们铭记。

我们了解了朱元璋童年的悲惨经历,对比他后来的成功,这才更让我们惊叹成功的不易。历史上,起义的农民千千万,失败的起义万万千,为什么偏偏朱元璋能够取得成功呢?


首先说说朱元璋加入起义军的第一个领导,同时也是他的岳父——郭子兴。独身投军的穷苦青年朱元璋,因为工作表现不错,升了个小小的官,还娶了郭子兴的义女,一个姓马的姑娘。朱元璋呢,组建了一个温暖的小家,郭子兴也得到了一个有力的帮手,按说应该皆大欢喜,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你就能看出郭子兴和朱元璋格局的对比了。


随着朱元璋才能的逐渐显露,郭子兴反而越来越忌惮他了,很怕他会取代自己。有一次甚至把他给关了起来,郭子兴的儿子落井下石,还吩咐人不许给朱元璋送饭,想要饿死他。多亏了马姑娘偷偷给他送东西吃,才幸免于难。虽然后来朱元璋被放出来了,可郭子兴看着他却越来越讨厌,于是派他去攻打当时重兵把守的定远城,这是巴不得他死的远远的呀。这里我们就看出来了,郭子兴是一个没有容人之量的人,他不允许下属比他优秀。


朱元璋带着他的那点人马,愣是找到了元军的一个缝隙,攻克了定远,打完就跑,不等对方援军到达,就打到下一个地方了。看来老朱也很领会游击战的精神啊。当然,论军事谋略,老朱绝对是高手。但更重要的,是他的知人善任,广纳人才,这比他的岳父郭子兴,不知高出了多少。

朱元璋一路打,一路招兵买马,很多亲戚朋友也来他这里找工作。很快,他手下就收罗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比如汤和、徐达、李善长、冯胜等等,都成为大明功勋显赫的开国功臣。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的很多名将功臣,都是他的安徽老乡。这个怎么解释呢?与其说是他幸运,生在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我认为更大的可能性是,朱元璋确实是一个好的团队领导,每一个人才,都能在他的队伍里得到成长和价值的最大发挥。


就在朱元璋拥有了自己的地盘和诸多精兵强将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他是怎么对待郭子兴的。此时郭子兴已经被其他义军首领从濠州赶出来了,只好灰溜溜投奔朱元璋。朱元璋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的统帅位置让出来了,给个统帅之名没什么,更关键的是,朱元璋还给了他三万精兵的指挥权,这可是实打实的兵权。至此,郭子兴彻底信任朱元璋了,其他嫉恨想杀朱元璋的人,对他也变成了钦佩。


通过这么一个对比,我们就看出了朱元璋的容人之量和用人之能。


朱元璋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低调。他的策略概括为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扩充军备。广积粮,发展经济。缓称王,低调造反,不做出头鸟。我们有句俗语,叫“枪打出头鸟”。元末大大小小的起义者无数,元军要镇压,也是分个主次的,谁称王称帝,就先打谁。


接着介绍一下朱元璋身边的两个邻居,一个是在高邮建都的大周,和那个周武王建立的周是一个字,但没啥关系啊。建立者叫张士诚,是个私盐贩子。另一个就是布贩子徐寿辉建立的天完政权。听起来像是明天就要玩完的意思,好像不太吉利,不过人家是有深刻含义的。你好好想想,天完两个字,去掉上面的部分,就是大元,取这个名字,好像就能压制元朝一头似的。这两个人早早就开始建国称王,统共手底下也没多少兵马,却大大小小封了不少官员,真不知道最后还剩几个人是兵。这种的,你说元朝不打你打谁啊。相反,朱元璋默默埋头造反,在前期就占了不少便宜,给自己创造了发展壮大的空间。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在表面上可以看到的,作为一个成功的起义领导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其实,朱元璋的成功背后,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本质原因,那就是朱元璋完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份转化,从贫农朱元璋,变成了地主朱元璋。这是封建社会下农民起义成败的秘密。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下,有两大对立的阶级,一个是农民阶级,一个是地主阶级。地主阶级掌握了绝大部分土地,通过向农民收取地租的方式来进行剥削。每当农民受到压迫,生活不下去了,就会发生起义,试图推翻原有的统治。这一点,朱元璋在早期和其他起义者是一样的,带领广大农民兄弟去打地主,抢粮食。可是地主家的粮食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吃完了怎么办呢。好办,除了粮食,还有抢来的土地呀,土地可以种粮食嘛。于是这些土地被重新分配,朱元璋也当上了收地租的大地主。

农民利益代言人朱元璋,变成了地主的代言人,为什么就能成功呢?我们很容易理解的一个道理就是,人们会支持和自己利益一致的人。所以朱元璋后期的斗争,就不再是农民起义那么简单了。他的利益集团里,收纳了官僚士绅,变成了地主集团。他才有机会,获得更多地主的支持,当上皇帝,毕竟,皇帝就是天下最大的地主嘛。相反,那些没有很好完成身份转化的农民起义者,斗争出来的胜利果实,基本上就是被一些地主给摘走了。比如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如此。


所以,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分分合合,改朝换代,但本质上,性质是没有变化的,无非是张地主赶走了李地主,后来又被王地主赶走。毕竟那个时候,还没有马克思主义,农民兄弟即使反抗了旧王朝,摆在他面前的也无非还是那条老路,不做农民,那就做地主。归根结底,这是时代决定的,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决定的。而朱元璋凭借自身过硬的素质脱颖而出,并完成了从农民到地主的成功转化,终于当上了新一任最大地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定远   起义者   农民   王朝   农民起义   元朝   地主   乞丐   皇帝   土地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