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举让农民交公积金!以刺激消费可行吗?


#众说康养·团圆季#​事实上当专家们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就先说积极意义。


农民交公积金有哪些积极意义呢?


1、农民买房可以公积金贷款,减轻买房负担,因为利息比商业贷款低一半。


2、公积金贷款除了买房,也可以用于宅基地建房,退休公积金可以提取出来养老。


一句话就能说明白:


给你一个获得低息贷款买房的机会。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要先交钱。


交多少呢?


当然多多益善,但是最低标准是当地最低工资的10%,大概也就是每月200块钱。


所以整个政策用一句话概括:


只要农民朋友每个月交200块钱,就能获得一个低息贷款买房的机会,而且这笔钱可以生息几十年后也可以取出来养老。


老乡们,你们说,好不好啊。


农民交住房公积金,这事行得通吗?


自9月1日开始,浙江温州龙港市在13个社区试点改革,当地农民可以缴纳住房公积金,并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买房、建房。


将更多人纳入公积金的保障之中,这是公积金改革的应有之义,然而,将农民纳入公积金建缴对象,也引发不同声音。这会不会导致农民高位接盘?另外,对于全国其他地方而言,这有何借鉴意义?


浙江温州龙港市的50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成为全国121个宅基地改革试点县(市、区)中第一批享有住房公积金保障的农民,受到媒体关注。相关工作已经在龙港的13个社区试点。将农民纳入公积金建缴对象有什么作用?这跟城镇职工的公积金有什么不一样?


浙江温州龙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因为向农民开放土地有偿使用权,以及“发动群众集资建镇”等开先河之举闻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当地的又一个创新做法,是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保障范围。龙港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蔡启尧告诉记者,在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下,当地把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住房保障体系,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一项抓手。蔡启尧介绍:“特别是龙港2019年撤镇设市以后,我们的城镇化率、市民化率大幅度提高了,所谓的农民基本上都是自己打工的、做生意的,真正在田里干活的已经是少数了。温州正好有一个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制度,我们受到启发,想把这个范围再给它扩大,把龙港的农民也纳入住房公积金管理。”

龙港市正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龙港市华中社区的农民冯亦霸准备缴存公积金来建新房。冯亦霸说:“我老房子拆掉安置到新区,孩子长大了需要住一个套房。商业贷款一套房子要40万,利息是4.9%,公积金政策出来了贷款利率是3.25%,每个月相差600元左右。我们建房需要资金,家里做点小生意,也需要资金流转,我们更需要这个政策。”

蔡启尧介绍,希望公积金制度可以缓解农村住房保障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蔡启尧:涉及老百姓拆旧建新,他们就有这个愿望和需求,希望有资金支撑来改善自己的住房品质。

记者:村民真的去银行贷这个款,现在好贷吗?

蔡启尧:不好贷,还得要亲戚朋友担保。一般银行现在最多也就三年期,三年到了以后,要把本金,比如贷二十万、三十万要先还进去,再贷出来。手续也比较麻烦。公积金贷出来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慢慢还,一个月还几百块钱、千把块钱,这个压力就会减少了。

龙港市的50万常住人口中近半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年满16周岁且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灵活就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纳入公积金建缴对象,包括大多数在村务农人员、进城务工人员、个体工商户等。按照不低于龙港市上年度最低月工资标准10%的比例,自愿缴纳住房公积金,连续缴存6个月后,可享受15万至50万元不等的公积金贷款额度。

跟城镇职工的住房公积金不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住房公积金是个人缴纳,没有单位等额配缴。但为了进一步增强政策支持力度,龙港市对建缴住房公积金的“无房户”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实施地方财政按月配缴补助,标准为个人月缴存额的25%,最高不超过每人每月75元。

今年以来,部分地区的首付比例、房贷利率等“购房门槛”有所降低,温州市的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提高。龙港试点“农民住房公积金”的消息发布后,有评论猜测这是促进消费的一种方式,对此,蔡启尧回应说:“跟这个搭不了(无关)的,因为社会上的买房是商品房,我们这个是属于农村宅基地,两个是不同的。”

记者:它其实不能用在去城里买房么?

蔡启尧:假如是改善型的也是可以的,但是我觉得这一方面的考虑应该是比较少的。

记者:就算是村民用来翻新自家住房,也是促进本地消费的方式吧?

蔡启尧:对,要改善生活品质。

记者:但是我们的初衷不是促进消费?

蔡启尧:那不是。我们主要为了一个是没有房子的人,要给他资金来住房,第二个是改善自己的住房品质。我们的初衷没有说要促进房子交易。

蔡启尧介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建缴住房公积金制度在8月31日发布,当晚在一个试点社区宣讲,已经有50位村民申请。9月1日正式实施之后,经相关部门审核,将由龙港市公积金管理部门为他们开设个人公积金账户。“8月31日晚上我们在第一个社区华中社区,正好他们村里开代表大会,所以我们过去趁这个机会把这个事情宣传一下。华中社区正好是全域整治的试点村,已经在开工建设了,他们老百姓对自己的资金需求一清二楚,所以他们反应可能就会快一点。9月2日下午我打算把这13个社区叫过来,把宣传单印起来,给他们挨家挨户再发一下。13个社区我们算了一下,涉及有资格的人口是23800多人,5900多户。我们预计到年底目标是500户。”蔡启尧说。住房公积金成立的初衷是解决城镇职工住房资金不足的难题,在专家们看来,此次浙江龙港市的试点,具有一定的突破。


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住房和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范建双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应是满足不同家庭的合理住房需求。近年来,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的重点包括两个方向:一是扩大保障覆盖面,将住房公积金尚未覆盖到的群体逐步纳入,让住房公积金制度惠及更多群体;二是优化公积金使用,逐步拓宽提取使用范围,支持缴存人合理的住房消费,比如有些地方支持缴存人提取公积金用于租房 ,支持老旧小区居民用于自建房维修、改造等。浙江龙港支持当地农民缴纳住房公积金,扩大了住房公积金的覆盖面,也规定了相应的使用规则。

龙港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浙江温州龙港市是全国100多个宅基地改革试点县之一,随着宅基地改革的推进,我们发现部分群体存在住房难题,原有宅基地上的房产已经较为老旧,想改造却资金不足。当前,温州正推出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制度,我们受到启发,想把这个范围再稳步扩大,就把龙港的农民也纳入住房公积金管理,通过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改革,让有住房难题的农民可以有资格提取使用住房公积金。


对此,范建双表示,住房公积金制度惠及农村居民,将改善农村居民的住房条件和质量。这体现了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的意义,即让这种普惠性福利能够惠及更多的群体,充分体现“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政策导向。他表示,如果试点成功,将对其他地区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因为在农村地区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实际上是推动城乡制度接轨的一次有益尝试,对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居民权利平等有重要意义。


不应完全照搬照套

当然,就浙江龙港市的试点路径而言,有其特殊性。


据了解,此次改革涉及的农民主要是当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其中很多农民的户口是农业户口,但早就不从事农业了。


据介绍,龙港自2019年撤镇设市以后,城镇化率、市民化率大幅度提高了,所谓的农民基本上都是自己打工的、做生意的,真正在田里干活的已经是少数了。因此,农民的收入基本很稳定。


范建双表示,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是农民个人公积金制度能否顺利推行的关键。因此,应该鼓励有一定积蓄但短时间内又缺乏自建房或购房能力的农村居民率先纳入该制度,这样能够保证公积金缴纳的连续性。


就全国其他大部分地区而言,由于集体经济组织相对薄弱,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不发达,农民还是以务农为主,因此其收入存在着很大的季节性变化。


安徽财经大学合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唐敏教授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是公积金改革的前提。如果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公积金的缴纳难以持续。因此,对纯粹务农的农民而言,这一公积金改革举措,还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尊重农民意愿,不应完全照搬照套。


范建双表示,农村居民尤其是以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确实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于收入水平较低、收入来源不稳定的农民应该适当降低缴费基数,使得缴存额度在其可承受范围内。同时,要加强风险防控和尽职调查,防止断供导致无法正常回款。

随着龙港试点“农民住房公积金”,也有人担心,这一政策将鼓励农民买房,进而形成农民高位接盘的风险。


对此,上述龙港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试点的初衷并非为了促进住房交易,而是为了支持无房户购房以及改善住房品质的农民建房。为了确保实现这一改革目标,试点将稳步推进,初步核算,13个社区涉及有资格的人口是23800多人、5900多户,预计到年底完成500户。


范建双表示,根据规定,“无房户”能够享受地方财政按月配缴补助,因此,有意愿参与个人住房公积金的农民应该是以“无房户”为主,短期来看有房户的参与意愿应该不高。当然,部分无房农民如进城务工人员也会有购房需求,但对于这类刚需人群来讲,购房是自住而不是投资。至于高位接盘的风险问题,则是个人决策的结果,不论是否有公积金政策都存在这类风险,需要购房人自行判断和承担。

融资难、融资贵困局待解

自试点推出以来,已有多位市民第一时间提出申请。


冯亦霸准备缴存公积金来建新房。据他介绍,他家老房子拆掉了,需要筹集近40万资金来建新房,通过商业贷款利率是4.9%,而公积金贷款利率只有3.25%,每个月还贷款相差600元左右。


上述龙港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希望公积金试点改革,能够缓解农村住房保障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目前来看,农民通过银行贷款,途径并不太通畅。一方面,需要亲戚朋友担保。另一方面,有些银行就贷三年期,三年到了以后,要把本金先还进去,再贷出来,手续也比较麻烦。


相比之下,通过公积金贷款,贷款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慢慢还,一个月还几百元、上千元,压力就会小很多。


从当地的改革来看,其实质性的利好根源在于,公积金是比较好、比较便宜的融资渠道。无论是买房还是建房,公积金能帮住农民打开融资渠道,而且资金比较便宜。


唐敏表示,农民由于收入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确实存在"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这也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

范建双认为,现阶段融资难、融资贵是全国农村面临的普遍难题。农民缴纳住房公积金除了能够满足部分农村无房居民的购房需求外,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渠道,能够极大改善农村居民的融资环境,提高农民的金融服务规模和质量,是建立农业农村信用市场的一次有益尝试。


范建双进一步表示,鉴于农村居民普遍缺乏可抵押财产,建议地方政府联合担保公司,设计围绕各地特色产业的融资担保产品。同时,担保公司搭建农户和银行之间的“信贷直通车”,农户直通银行,农户和银行双向选择,担保公司通过大数据进行风控筛查,在线向合作银行推送,提高审批放款效率;加快农业农村金融数字平台建设,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


唐敏表示,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根本途径还是在于通过多种组织制度安排,特别是通过各种类型合作经济组织,面向市场需求,因地因时因业制宜,发展比较优势产业,通过产业致富解决资金难题。

农民缴纳住房公积金到底能不能行不行得通?


近日,浙江温州龙港市将农民群体纳入住房公积金改革试点,引发关注。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惠及更多群体,有助于强化城乡住房保障功能,体现住有所居的政策导向;同时也有利于扩大住房公积金资金来源,缓解部分地区流动性紧张问题,可谓一举多得,意义不容小觑。

近年来,住房公积金制度不断“扩面”,惠及更多新市民群体。具体来看,多地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缴存面扩大的同时,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成为制度受益者。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住房公积金实际在缴人数已超1.6亿人。

也要看到,不同地区和职业参缴情况仍然存在差异。一方面,东部地区公积金缴存规模整体大于中西部地区;另一方面,单位职工缴存人数较多,低收入群体覆盖率相对较低。从这个角度看,将农民纳入公积金缴存对象,能够保障更多群体基本住房需求,帮助更多人减轻住房负担,促进全社会安居稳业;同时也能够持续提升城镇化水平,为房地产市场释放增量。

之前,有人曾担心我国公积金使用效率不高,形成长期沉淀闲置资金等问题。实际上,近年来我国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较高。中国社科院发布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9年,我国公积金提取总额始终高于缴存余额,且提取总额增速大于缴存余额增速。截至2020年底,全国参缴人群中累计有1.47亿人提取过公积金。

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多地放宽公积金提取条件,一些地方推出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互认互贷政策,将使用范围拓展到家庭装修、大病医疗、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这些举措扩展了公积金的使用场景,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有助于民生改善。

当然,各地住房市场现状和人口结构特点各异,农民参缴住房公积金也要稳妥推进。在坚持房住不炒和因城施策的思路下,各地可进一步探索符合地域特点的公积金制度改革。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将更多人群纳入保障范围,更要进一步完善公积金配套政策,还应建立完善流动性监管体系,利用大数据进行有效监控和有效管理,切实防止流动性风险。

对于服务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各地应广泛听取意见,采取切实可行举措,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线下活动受到一定限制,部分地区提取公积金受到影响,个别城市热线服务不到位,甚至出现黑中介非法提取牟利乱象。对此,有必要进一步简化提取流程,推行线上申请受理,提升办理效率,最大程度惠及缴存者。

不管怎么样

公积金探索改变了

传统农民住房自筹自建的模式

对于有购房刚需的人群来说

公积金贷款能填充部分资金缺口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还需要相关部门

继续改革、继续完善

使其成为真正有利于

农村发展、农民安居的好政策


农村现状

#中国产业名片#​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三股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出现的大量人口外流、产业发展滞后、村庄布局失衡、传统文化面临断裂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演变过程。农村“空心化”对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结构造成了全方位的影响,具有多种外在表征,其中,人口“空心化”、产业“空心化”、地理“空心化”、文化“空心化”是最为重要的外在表征。显然,以“四化”为特征的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使得乡村缺乏生机和活力,加剧了乡村的凋敝和衰败,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现实难题。#河南头条#​#山东头条#​ #2022城事#​


1. 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加剧了人力资源流失,导致乡村振兴主体缺失。乡村振兴能否取得成功,人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村民。村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又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只有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充分满足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源需求。然而,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外流严重,人口结构失衡,乡村主体性缺乏问题突出,尤其是大量乡村精英流失加剧了乡村发展中的人才匮乏问题,导致乡村振兴因为人才瓶颈而变得举步维艰。可以说,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给乡村振兴带来了人力资源缺乏的严重挑战,只有吸收大量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及高素质知识分子回村或下乡,切实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主体缺失问题,乡村振兴才能获得成功。


2. 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弱化了基层组织权威,导致乡村振兴缺乏组织保障。村党支部、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者,乡村振兴能否顺利推进,基层组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问题削弱了基层组织的作用。农村党支部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发挥着领导、组织、动员等作用。由于农村精英流失,以及部分精英的离心倾向[23]等原因,农村党支部缺乏高素质党员,最终使其无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无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并取得成效。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导者,发挥着整合资源、组织实施、动员群众等作用。农村人口流失、人口结构失衡使得村委会选举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而且青壮年男人长期在外,导致村委会的号召应者甚少,久而久之,村委会的权威势必弱化。此外,产业“空心化”、人口流失对农民成立能够代表自身利益诉求的经济合作社和民间组织也极为不利,或者即使组织成立了,其作用也难以充分发挥。


3. 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削弱了乡村经济基础,导致乡村振兴面临资金压力。乡村振兴是农村的全方位振兴,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若不具备雄厚的财力作为基础,乡村振兴将难以取得突破。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的现实情况严重削弱了乡村的经济基础,使乡村振兴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一方面,农村产业空心不仅使传统种养殖产业无法正常发展,而且产业链的破坏通过传导机制,会影响农村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最终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而变得乏力甚至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在农村,由于缺乏规划而任意建房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内空外张”格局等问题增加了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成本,从而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更为严重的资金压力。


三、城乡分割: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的根源


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阻碍了乡村振兴的顺利推进,因此,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加强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治理。笔者认为,造成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分割导致的城乡之间在就业收入、社会制度、生活条件、文化认知度等方面的巨大差距。


(一)经济因素:城乡就业收入差别化


农民外出务工是造成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的直接原因,而城乡之间就业收入的差别无疑是农民外出务工的重要推力。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山区,耕地资源少,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技术普遍不高,机械化生产程度低,劳动效率低等因素加剧了农业生产成本,使得依靠传统种养殖业难以脱贫致富。而城市往往产业较为发达,就业机会多,在城市就业,工资收入远高于农业收入且有保证。笔者在广东省惠州市蓝田瑶族自治乡调查时,不少农民反映,在外务工一般平均月工资3 000元以上,而在家务农往往仅能解决吃饭问题。因此,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便成了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基于城乡就业收入水平高低的理性比较,为了养家糊口,改善生活质量,一些农民便会选择放弃农业生产,进城务工。由此,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最终造成农村人口“空心化”、产业“空心化”等问题


(二)制度因素:城乡社会制度二元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于我国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现实情况,为了加快城市经济发展进程,政府提出了“工业优先发展,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理念,构建了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与此相应地,也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制度体系。城乡分割的社会制度限制了农民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农民市民化进程,削弱了农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引发了“空心村”的出现。一方面,农民工选择“城乡两栖”,使得住房资源浪费,房子利用率低、乱建新房等地理“空心化”问题出现;另一方面,农村土地资源无法有效释放,导致土地撂荒等产业“空心化”问题。因此,城乡二元制度体系是造成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的制度根源。城乡制度体系由就业、教育、医疗、土地、户籍等制度构成,其中,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土地分割制度对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的形成影响最大,这是因为:户籍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身份制度,户籍制度附带着多种社会权利和社会福利,其覆盖范围涉及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多个领域[24]。也就是说,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的制度是由户籍制度衍生出来的,这些制度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引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城乡分割户籍制度引致的城乡社会权利和社会福利的二元分化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最终助推了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进程。比如,我国城市教育制度与户籍制度高度挂钩,若农民无法获得城市户口,那么其子女就无法享有与市民平等的教育权。在这种制度背景下,他们只能让子女回乡接受教育。子女在农村读书,他们就不可能放弃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和房子。就土地制度来说,土地是农民的立身之本,长期发挥着对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土地制度与农民的生存问题和流动状况密切相关。城乡二元土地产权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给农村土地的市场化交易设置了制度壁垒,增加了农村土地流转的难度,降低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收益。因此,基于未来风险预期的不确定性,守住具有保障功能的农村土地便成为农民应对未来风险的理性选择。因而,乡村人口转移难以实现农村居民点用地缩减,农村住宅“季节性闲置”、“两栖占地”等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三)生活条件因素:城乡基础性公共服务非均等化


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市优先发展”思维的影响,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投入了巨大财力,用于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对农村却缺乏足够重视,最终导致城乡基础性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城乡基础性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城乡规划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最大,这也是诱发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的重要环境原因。就前者来说,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城区,还是微观层面的社区,城市都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进行建设,工业、商业、生产、生活等各功能区划分科学,各功能区治理井然有序,环境干净优美,而农村往往基于生产便利、交通方便等原则建立住房,缺乏科学规划,无功能区划分,生活区、生产区、养殖区等混杂在一起,且房子分布较为分散、杂乱,导致村庄治理难度较大,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就后者来说,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通讯、网络、水电、医院、学校、商城等硬件设施应有尽有,生活、出行、购物、就医、教育等方面极为便利,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最近几年有所改善,但民族地区多位于偏远山区,工程施工成本高而政府财力有限,导致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饮水不安全、出行不便、能源不足等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仍不能有效解决[25]。显然,良好的生活条件是高品质生活的基础,而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是人的本能期许,因此,基于城乡生活条件的巨大差距,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居住,便成为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的首要选择,而随着农民向城市转移,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也就在所难免。


(四) 文化因素:城乡文化认同度差异化


城乡文化认同度的差异化是造成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的思想渊源。所谓文化认同度,是指人们对属于自己的共同文化的心理接纳程度和喜爱程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流动性和开放性的日益增强,长期生活较为封闭的农民获得了更多接触城市文化的机会。在与城市文化的互动45过程中,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逐渐着迷于个性鲜明、多姿多彩的城市文化,甚至错误地认为城市文化是时尚的、先进的、科学的,而乡村文化是保守的、落后的、愚昧的,随之,便趋之若鹜地热捧城市文化,逐渐冷落和疏远乡村文化。有些农民为了体验城市文化之美好,便放弃了对农村文化的坚守和追求,而选择到城市就业、居住或娱乐,从而引起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导致对乡村文化缺乏坚守和传承



大家有没有发现,现代农村人到城里买房,真可能把一个家庭给逼穷了。

可是现代农村人,为什么必须到城里买房呢?网友回答租房住不好吗?

年轻人可能会说:“我也想租房结婚,可是丈母娘不同意啊!”

你们说,年轻人是应该先买车还是先买房?

这可能已经是一个社会现象了吧,你们认为呢?#头条创作挑战赛# #天南地北大拜年#​ #影视连载计划# #农村身边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港市   公积金   农民   创举   住房公积金   城乡   乡村   住房   农村   制度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