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要归还中国青岛,只求中国答应一件事,中国为何最终拒绝?

文章字数4077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虽然主战场在欧洲地区,但是中国也受到影响。

为了赢得战争,德国向中国提出一个合作方案:如果中国可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无条件支持德国,那么德国可以在中国支付一定钱财的基础上归还青岛。

这个方案在成立不久的民国政府之间发生了激烈的讨论。

然而中国最终给出的答复是拒绝合作,这意味着失去了收复青岛的机会。那么民国政府为什么会拒绝这么诱人的条件,青岛又是如何回到祖国怀抱的?

清政府闭关锁国,青岛因此沦为殖民地

1898年,《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标志着青岛沦为德国的殖民地。

青岛,是中国北方一块风景宜人、物产丰富的土地,因其靠近海岸,所以成为西方列强眼中的肥肉。

清代以前,青岛二字只是海上小岛的名称,直到清政府在青岛附近的陆地上设防,青岛二字体才成为胶澳地区的名称。

虽然青岛这一名字确定得比较晚,然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对青岛地区的记载并不少,例如在青岛以前有“琴岛”“琴港”等别称。

自清朝入关以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文化艺术的发展几乎遭到了无可挽回的打压。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中国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方面便远远落后于西方,当英国外交使团第一次访问号称乾隆盛世的清政府的时候,英国外交大使就断言说,中国是一艘看上去富丽堂皇但实际上已经腐朽不堪的巨船,解体是迟早的事情。

不久后,清政府在英国强大军事力量的胁迫下和英国贸易,看到巨大利益的其他西方国家也紧随其后来到中国,开始瓜分中国的利益。

在清政府被迫和西方列强交流的期间,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许多沿海地区如同青岛一样成为列强的殖民地,名义上是租界,可实际上是一借不还。列强在租界拥有绝对的主权,而中国看似是租界名义上的主人,但真实情况如何,不辩自明。

此后历经数十年,青岛一直是德国的殖民地。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爆发,让民国政府看到了收回青岛的机会。

一战爆发,民国政府尝试收回青岛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几乎不可能打到中国本土,最多也只能波及一些租界区域。

然而主战场虽然远在千里之外的欧洲,但中国却没办法置身事外,因为以德国为代表的同盟国在中国基本都有租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如何,直接关系到租界主权的去与留。

此时的民国政府面临一个严肃的问题,是效仿清政府放弃这些原本属于中国的领土而偏安一隅,还是尽全力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

在这一点上,民国政府选择了第二个决定,为此,民国政府做了许多努力。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的成败问题,民国政府作了合理的推断。时任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多次召开会议,讨论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立场问题,并询问梁士诒如何看待同盟国的结局。

对此,梁士诒的回答是同盟国必败,中国必须以参战的方式获得进入战后和谈会议的资格,从而收回同盟国占领的中国领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的时候,德国向中国抛出了橄榄枝,声称只要中国无条件支持德国,那么德国放弃在青岛的权益,然后将青岛归还。

民国政府拒绝了这个邀请,因为他们知道德国不会取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不过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此时的民国政府才建立两年,国内局势动荡,政府的主要精力不是参战,而是稳定国家局势。

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民国政府的态度是保持绝对的中立,并命令各级政府必须严格执行这个政策。

尽管当时民国政府党派林立,但对于中立这个政策,几乎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各级政府都在严格执行这个最高指令:

不允许各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交战,也不允许建立根据地。

参战各国的军队不能从中国领土、领海经过,更不允许停泊,如有违背,则强制卸下武装,待战后完毕后遣送回国。

民国政府采取中立态度以及拒绝德国的邀请是对战争局势判断后的结果,但是民国政府中立的态度很快受到邻国日本的影响。

相比于中国的中立,日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几乎是有着最为积极的响应。因为在日本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本来说是一个天赐良机。如果日本能把握这个机会,那么日本很有可能成为称霸东亚的强国,就连中国也会成为日本的附庸。

这不是日本官僚阶层单方面的态度,而是上至政府下到民间,均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日本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日本宣布参战。

日本的目的其实并不是德国,它的目的是通过参战的方式,从而继承德国在中国的利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认为德国的失败是注定的,因此他们打起了德国在日本的利益,而日本就是这些国家的代表。

日本如果获得青岛,便可以以此为据点进攻中国本土,攫取中国的资源,建立更大的根据地,然后灭亡中国。

日本是这么打算的,它也是这么做的。在日本宣布参战之后,便立刻派遣舰队前往青岛,然后要求德国将驻守在青岛的舰队全部撤回,否则便立即开战。此时的德国已经没有精力再管数千里之外的殖民地了,因此他们将胶州租借地拱手让给了日本。

当民国政府得知日本已经通过武力威胁的方式占领青岛后,他们要求日军撤退,并宣告了对青岛的主权。

但是日本并没有做出让步,反而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威胁民国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不愿意和日本的关系恶化,最终出卖国家利益秘密签订了《二十一条》,这是他的权宜之计,但为后来中国收回青岛埋下了祸患。

日本占据了青岛,但民国政府并没有放弃收回青岛的努力。他们认为既然无法以武力的方式收回青岛,那可以在外交上尝试。

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协约国的身份参加一战,然后在战后的会议上提出收回青岛的提议。在申请以协约国的身份参加一战的过程中,民国政府受到了日本的极力阻挠,日本知道民国政府的打算,所以不可能让中国参战。

不过日本最终还是没能如愿,西方列强是不希望东亚出现任何一个强国的,他们不想看到日本在东亚一家独大,因此同意了中国参战的申请,然后以此制约正在快速发展的日本。

不久后,中国宣布参战,不过中国并没有派遣军队,而是派遣了许多劳工协助协约国和同盟国的战争。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中国参加巴黎和会,但以失败告终

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第一个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如何分配战后利益,以及对战败国的处置问题。经过各方的协商之后,决定于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解决以上的问题。

此时的中国拥有协约国的战胜国身份,按照会议的规定,中国有权参加巴黎和会,并提出合理的诉求。在参加会议前,民国政府做了许多努力,他们按照国际法的条例,制定了与中国主权有关的许多方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青岛的主权问题。

民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上也在寻求帮助,当时中国选择的援助有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日本。日本的狼子野心早已是人尽皆知,因此民国政府最终放弃了向日本寻求帮助。

在会议开始前,民国政府做了很多努力,他们认为收回青岛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他们的底气来自美国的支持,他们认为有了美国坚定的支持,日本绝对不敢在这个问题上和中国针锋相对。

然而民国政府以及美国不知道的是,为了强占青岛,日本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日本政府和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暗中达成协议。

如果英国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继承德国在青岛的权益,那么日本就会在巴黎和会上支持英国等国家的议案。

巴黎和会开始前,中国代表信心满满,然而当巴黎和会开始后,中国代表才发觉这根本不是什么和平会议,而是一场分赃会议,中国就是一只待宰的羔羊。

即使如此,中国代表依然据理力争,以顾维钧为代表的中国代表的发言,在国内以及西方国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原本美国是打算支持中国的,因为美国想要通过中国来制约日本,然而当会议开始后,美国发现只有他们一个国家支持中国,其他所有的国家基本都在青岛问题上支持日本。

美国意识到日本已经和其他国家达成秘密协定,如果继续坚持支持中国,对美国来说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此最终美国违背了对中国的承诺,青岛随即被日本强占。

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据理力争和最终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青岛被日本人强占,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个屈辱。

不过青岛并没有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是在数年后回归祖国的怀抱。青岛不是中国政府通过战争的方式收回的,而是通过外交的方式,就如同巴黎和会一样。

华盛顿会议召开,中国收回青岛

决定青岛回到祖国怀抱的会议叫作华盛顿会议,这是美国倡议召开的,其目的是限制西方各国在中国的利益,同时自身也参加到和中国的交流中。

此时的美国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展后,已经在国际社会上拥有相当的话语权,美国看到了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打算,他们知道如果放任日本在中国继续发展,那么日本将会称霸东亚,从而威胁到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利益,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在东亚诸国中,唯有中国可以制约日本,此时的中国被以蒋介石为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所控制,蒋介石是出名的亲美派,所以美国自然愿意支持中国。

在华盛顿会议中,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议案就是对于青岛主权问题的明确,中国政府提交了相关的材料,在美国的主导下,参会各国通过了《九国公约》。

随后,日本政府无奈和中国签订了有关青岛主权问题的条约和附件。

自此,中国在名义上收回了青岛。但日本怎会如此轻易将青岛还给中国,在中日两国换防的过程中,可谓是硝烟味浓厚。

为了阻挠中国收复青岛,日本军方收买了盘踞在青岛附近的土匪,企图扰乱中国驻军的部署。然而日本军方低估了青岛人民归回祖国的强烈愿望,这些为日本服务的土匪并没有取得成功,反而在进攻时损兵折将,最终灰头土脸地离开了。

日本军方不甘失败,甚至后来绑架了山东省督军田中玉的私人代表。但这都是小插曲,不足为惧。

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政府派遣军队和政府代表,正式举行青岛接收仪式,接收仪式的落幕,意味着青岛回归。

弱国无外交,在中国积贫积弱的时期,中国代表团即使再据理力争,也难以挽回任人宰割的局面。

外交的底气来源于综合国力的强大,因此,国家如此,个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是很难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同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是获得尊重的最好途径。

参考资料:

从中立到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政府

20年代初收回青岛的曲折经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德国   青岛   中国   同盟国   巴黎   日本   美国   世界大战   民国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