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为什么火爆:早在唐、宋朝就奠定旅游路线

在南诏和大理之前,云南有个“滇国”,隔壁是“夜郎”,就是“夜郎自大”的夜郎。滇国存在的时间大约与整个汉朝(西汉、东汉)差不多,之后就灭亡消失了。


之后的几百年,云南包括大理都处在各类部落的纷争中,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直到唐朝,大理国的前身——南诏国才闪亮登场。


这真是奇怪的巧合,中原分裂,大理也跟着分裂,中原统一,大理也跟着统一。


大哥就是大哥,小弟就是小弟。

到了唐朝初年,大理洱海周边,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部落,最大的有六个部落。当时的部落叫“诏”。

在最南边的叫“蒙舍诏”,也叫“南诏”,势力最强。在唐王朝的大力支持下,南诏最终消灭了了其它五诏,同时驱除了吐藩在大理的势力,统一了大理洱海地区,史称南诏国。


唐朝为什么支持南诏呢?一是希望有一个和平安宁的西南屏障,二是抵御来自西面的强大的吐藩,这是最重要的。


唐朝初期,唐太宗一心扶持与南诏的友好关系,双方的关系总体不错。虽然吐藩经常挑拨离间,但总体维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


南诏一直奉唐朝为正统,每年的朝贡请安是少不了,南诏大臣、富商子弟经常到成都求学读书,是很平常的事。


但是唐玄宗时期,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南诏实力不断增强,“日以骄大”,就是骄横起来,有点不听话了,这让唐朝很不高兴。


分析南诏的骄傲,其实就像一个小学生,考试考了个好成绩,难免骄傲一下。它并不是从骨子里面反唐朝,因为这不符合南诏的战略利益。


后期的发展也证明南诏并不想反唐。


南诏骄傲一下子,唐朝也跟着犯晕。同时吐藩还在一旁煽风点火,巴不得南诏和唐朝打起来,闹掰了才好。


由于用人(张虔陀、鲜于仲通以及奸相杨国忠)严重失误,加上对南诏的政策举棋不定,致使南诏国和唐朝最终背离,双方兵戎相见。


这一打,就打了五年,共有四次大战。时为唐玄宗天宝年间,史称“天宝战争”。


四场大战,都以唐朝惨败告终,让人大跌眼镜。


唐朝和南诏连打四战,唐朝无一胜绩,三次全军覆没,损失军队30万人。唐军的军事动员、战前宣传、军事指挥、现场作战实在太低下了。


天宝战争

这有点像俄罗斯打乌克兰。


安史之乱前期,唐朝军队也是被安禄山叛军打得怀疑人生。


四个败仗之后,唐朝没有力气打了。再过了一年,到了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唐朝最大的灾难“安史之乱”来了。


唐朝再也顾不上南诏了,双方分手了44年。


南诏和唐朝分离了四十多年后,南诏奉大唐为正统的想法一直没有变,一直找机会想和唐朝复合如初。


打败唐朝的军队后,南诏国并没有感到高兴,反而有点惶恐,他们好好埋葬了阵亡将士,还写了一篇《南诏德化碑》,来解释这次战争的不得已。

到了唐德宗时代,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在宰相李泌和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的雄才战略和巧妙经营下,南诏与唐朝在苍山会盟,重新回到了唐朝的怀抱,一直到唐朝灭亡。


唐朝于公元618建立,公元907年灭亡;南诏于公元738年建立,公元902年灭亡。

南诏陪着唐朝,两百年左右。


唐朝灭亡,宋朝来了;南诏灭亡,大理来了。


南诏灭亡后,又经历了三个小政权,到了公元937年,段思平建大理国,著名的大理历史正式开始书写了。


公元960年,越匡胤建立宋朝(北宋)。5年后,有人建议攻打大理,但是越匡胤鉴于唐朝对南诏兵败的教训,一直没有答应。整个宋朝,都没有攻打大理。

不是攻打,甚至连攻打的念头都没有。宋朝对大理是心存戒备,敬而远之,北宋如此,南宋也如此。


民间交流、商业往来倒是比较频繁的,比如宋朝一直向大理购买军马这种重要的战略物资。

滇马

就这样,大理平平安安、悠哉悠哉过了三百多年,期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唯一特殊的是,为了维持势力平衡,大理国的相国(相当于宰相),后期一直由姓高的家族担任。

这就是金庸喜欢大理的真正原因。

大理不发展旅游,怎么说得过去!


到了公元1254年,蒙古兵南下,灭了大理国,最后一个国王段兴智跑到昆明(当时叫拓东城,属于东都)被抓住,蒙古军也没有杀他,而是叫他返回大理,继续当他的总管。

1279年宋朝(南宋)灭亡。大理国生生陪着整个宋朝,三百多年。


元朝统一全国后,云南才算正式纳入了中央版图。但对大理,仍然是松散式的管理,在大理,依旧是姓段的说了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大理   宋朝   洱海   天宝   蒙古   南诏   云南   唐朝   公元   火爆   路线   战争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