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要制定家训?其实他们已经给了答案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靠得不光是社会性教育,还有优秀的家庭教育,而家训在家庭教育中,占有指导性的作用。

古往今来,民间流传下来很多优秀家训,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家族成员的言行举止。

制定家训也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大特点,在中华文化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给家族成员制定家训呢?

其实,从我国古代的几部经典家训就能看出来了。

一、何为家训?

所谓家训就是家长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对子孙的教诲。家训一词最早出自《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

“髫齓(tiáo chèn)夙孤,不尽家训。”

中国最早的家训可以追溯到《诫伯禽书》。

周公旦曾辅佐侄儿周成王,期间平定三监之乱,当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的儿子伯禽。

周公怕儿子举止无道,便写《诫伯禽书》诫勉。他说自己身居高位,犹是“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警戒伯禽“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正如唐太宗李世民在论政著作《帝范》中叮嘱子孙:

“披镜前踪,博览史籍,聚其要言,以为近诫云耳”。

李世民可谓是名垂千古,作为创业之主的他,最害怕的就是子孙后代没有守住江山,所以在论述人君之道时,他反复训诫后世子孙要如何做才是明君行为。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李世民对待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视。他的皇子虽然是含着金钥匙出生,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可并不如我们想的那样轻松。

皇子们三岁就要启蒙,李世民还要求他们全面发展。皇子不光需要精通经史子集,在书画佛道、射箭棋艺上也要有所建树。

即便经历了诸多教育,李世民还是害怕子孙会走上歪路,所以又留下家训《诫皇属》

“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李世民以自己为例子,要求后世子孙不能骄奢淫逸,在行事上要勤俭节约,克制住自己的本性,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喜怒作为决断事情的依据。

同时,李世民还教育子孙不能恃才傲物,做事之前应该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做到察纳雅言。

李世民本来就是一个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他和魏征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魏征在世时就经常给李世民提出意见,虽然李世民对他有过厌倦,但还是十分倚重他。

在李世民看来,自己的子孙必定都身处高位,能对他们说真话的人太少了,身边多是阿谀奉承之辈。

所以,他才留下这本《诫皇属》,告诫子孙一定要像自己一样,听取别人的意见。

李世民作为一国之主,能有这种思想,也不怪乎他能开创贞观盛世了。

二、古人如何劝诫子孙

如果说李世民的家训主要是在警戒子女上,那明代学者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规》就更加全面了。

孙奇逢在家规中提到“不知立家之规,正须以身作范。”

在他看来,父母如果想要教训子女,首先自己就得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试想一下,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父母言谈举止都是粗俗不堪,孩子耳濡目染之下,又怎会变得高雅大方呢?

孙奇逢研究了众多钟鸣鼎食之家的兴盛衰败,告诫子孙要以身作则,而早在春秋时期,曾子就身体力行的示范过。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遂烹彘也。

曾子杀猪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他对儿子的教育虽然没有编撰成书,可流传下来的故事,还是能让人们感受到父母以身作则的教育意义。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虽然这是多数富贵人家的命运,但还是有很多家族可以长久流传,其德行令人尊敬。

清代郑板桥出身明洪武年间“书带草堂”的郑氏家族,到他时已是第14世子孙。

郑板桥在山东为官时,因为无暇看顾儿子,就把他寄养在弟弟郑墨家里,父子俩虽然见面不多,但因为郑板桥和弟弟之间经常通信,情谊也没有断过。

在儿子六岁启蒙时,郑板桥郑重地给弟弟写信,信中提到:

“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郑板桥告诫弟弟,教育孩子要用正确的方法,否则就是溺爱。这封书信,又何尝不是起着家训的作用,他对儿子的谆谆教导让人感慨无数。

宋朝人袁采曾创作《袁氏世范》,关于他的事迹,史料传下来的并不多,可因为这本家训的流传,让他的名字在史书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他感于教化写了一本《俗训》,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把这本书重新编写,改为《袁氏世范》。

这本《袁氏世范》中与前人的观点截然不同,立意新颖,贯彻了“厚人伦而美风俗”的宗旨,在书中明确写了立身之道,教后人如何为人处事。

本书共分为三卷,第一卷主要讲家庭之间相处和睦的道理;

第二卷讲的是个人修养,他对人的一生中的成败得失和富贵贫贱都做了深刻的阐述;

第三卷讲的是治家之道,并称这是一个人持家立身的根本。

袁采的论述不像前人那般古板,他从实用角度来阐述为人处世之道的思想,相较于其他人来说更加先进。

袁采不倡导像父权社会的其他人一样,身为长辈就站在了制高点一般,对子孙严格对待,让他们遵从自己的观点。

袁采劝诫后人:身为长辈,应该跟晚辈和平、平等相处,不能用权威来逼迫子孙,应该以德服人,用自己超越子孙的能力和修养,来维持自己长辈的形象。

正因为如此,这本家训才字字皆为经典。

诸葛亮在训子方面也和郑板桥等人同样的要求。

对于诸葛亮的家族,大家可能了解得不多,但这不影响他的家族有很深的底蕴。诸葛亮的爷爷诸葛丰曾做到校尉,父亲诸葛珪做到了郡丞,而他的叔叔则一路做到太守之位。

诸葛家可谓人才济济,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良好家风。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汇总了家族对子孙的训诫,这才有了这本奇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的才能在历史中少有人能及,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篇《诫子书》更是把他的智慧汇聚在一起。

诸葛亮之所以一直劝诫儿子要勤勉向学、修身养性,其实与他所处的地位不无关系。

当时他已经位极人臣,是蜀汉的股肱之臣,这样的身份地位很难不让子孙骄傲自满,从此躺在祖辈的功劳簿上。

诸葛亮清楚地看到了这点,于是他提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借此教育儿子要淡泊宁静,不要因为祖辈的荣光就忘记了奋斗。

在修身方面教育了儿子后,诸葛亮又开始在学业上教育儿子,鼓励儿子一心向学。在他看来,只有在自身修养上下功夫,才能摒弃一切,专注于学习。

正是在这样严格的家训教育下,他的儿子诸葛瞻后来的发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才年仅八岁,除去年幼不懂事的那几年,其实诸葛亮对他的影响并不多,他接受父亲的教育多数是来自那篇《诫子书》。

诸葛瞻从小就很敬佩父亲,对于父亲留下的家训,更是被他奉为金科玉律,为人处世都严格按照里面的要求来进行。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教导时刻鞭策他,因而诸葛瞻在幼年时就极好读书。

其实儿子的成长环境,早就被诸葛亮预料到了,诸葛瞻自小就备受万众瞩目,无数人期盼着他能像父亲一样优秀,这是一种压力,同时也是动力。

18岁时诸葛瞻担任羽林中郎将,后来多次升迁,26岁做了侍中,33岁统领中央事务,真正的位高权重。虽然年纪轻轻,却早早成为蜀汉最年轻的执政人。

古人写家训的目的,不外乎希望后代能在长辈的训诫下,或是保全家族兴盛,或是成就一番事业。

三、如何形成家风

正如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其言辞恳切感动千古。

但并不能因此就把后人的成功,单单归结于前人家训的作用。

实际上,仅靠背诵家训并不能形成良好家风,真正让家族兴盛起来,还需要依靠家族成员的躬身践行。

晚清名臣曾国藩,因为常年忙于公务,没有专门的时间教育子孙,写信就成了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渠道,后人也把他的书信汇集到一起是为《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让子女读书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明事理。

在封建王朝“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下,很多人都认为当官才是成功之道,可曾国藩却一再地嘱咐子女要甘于平凡,不要依赖于家族的荣耀。

他不希望子孙做大官封妻荫子,只希望他们可以节俭持家、饱读诗书。

正是因为曾国藩家书的教育,潘家下一辈的子女中,没有领兵打仗之人,反而把目光放在治学上面。

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精通诗画,他即便不以父亲的名望,在外面也很受人尊敬。

曾纪泽不仅文学功底深厚,同时也具有浓烈的爱国情怀。

晚清时期,曾纪泽自学英语,终成一名出色的外交家,他一直在为清政府处理边境问题。后来,在收复伊犁与沙俄谈判时,曾纪泽立下了赫赫功勋。

曾纪鸿和兄长相比,也毫不逊色。

他自小热爱科学,在晚清科学领域做出过巨大贡献,可偏偏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在曾国藩家里,这两位才子并不是个例,据资料记载,曾家子弟在将近二百年中,共培养出有名望的弟子二百余人。

他们身处各行各业都卓有贡献,却是连一个纨绔子弟都没有出现过。

在大家族中,家庭成员良莠不齐,全部子女都能培养出色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后人将其归功于曾国藩的一封封家书的教导,但也要其后人身体力行的遵守前人规定,才能出现这番盛景。

不光曾国藩的家书,同样出名的还有南北朝著名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它们对家族成员的敦促和教导,让子女后代较之普通人家更为出色。

结语

古人一直热衷于制定家训,正因为有了家训的教导,更易形成良好的家风。

家风好,家族才能兴盛,子女也就更加出色,如此一来,便能形成良性循环,避免早早踏上“富不过三代”的怪相。

家训就是一种规矩,不论人的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家训都有现实意义。

注重家庭的发展,注重子孙的培养,老祖宗在漫长岁月中早就给了我们答案。


参考文献:

《后汉书》

《韩非子》

《诫子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家训   子书   家风   家书   子孙   诸葛   后人   古人   子女   儿子   答案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