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赵括托梦回长平看长平之战

转载自statista.cn都市传说网站那年赵括托梦回长平看长平之战 - Statista.cn 都市传说

前 言

这件事算是令我记忆深刻,因为这个梦,改变了我对所学到的知识和观点产生怀疑,并且在梦后的几天,电视节目印证了我所梦到的部分内容。
不知各位对我国古代著名的战役"秦赵长平之战"有何见解, 但是在我未梦到此事之前,我只有两个理解,从历史课上学的。首先,这个战役有两个人出名了。一个是被后人尊称为一代名将的秦国大将白起,一个是从此背上千古骂名的赵国大将赵括。此人还有一个成语说他"纸上谈兵"。 其次就是,这次战役以秦国胜利而告终,赵国战败,近四十万降卒被白起坑杀,赵国因此走向灭亡。
基本上以上内容就是我之前所了解和认知的。我一直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找不到更多的资料去推翻它,再说当时我对这些事已经认为了解这多足以,毕竟我又不是历史学家。但是,一个梦,一个完整的梦,一个非常清晰,犹如自己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过那场残酷战役的梦,让我彻底的改变了我对这场战役的见解,因为他,跟我哭诉那场战役,并跟我解释了当时的一切。从中我得出来,他才是真正的一代名将,可惜只是运气稍稍差那么一点点,他就是赵国大将军—"赵括"。

梦回长平

梦中的这位将军,银盔银甲身高大约一米九,手握一根红色枪杆手臂粗的银枪,这是正面插满了接近一米长的拇指粗的箭。

我睡着了,在梦中是白茫茫的一片,不是那种纯白是如烟雾般的那种环境,这时我看到一个人晃晃悠悠朝我走来,越来越近,渐渐的我看请楚了这个人,他穿的一身银白色的盔甲,背上系着内红外黑的斗篷,斗篷上好象有花纹,但是我看不到。他浑身是血,身上还插着好多支箭。他走到我近前,大约两米左右,扑通的半跪了下来。他在哭,哭的好伤心,他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我好冤哪!我不是纸上谈兵,我只是被射死了。"我奇怪的看着他,说实话我当时很怕,我问他"你是谁?",
他捂着胸口的几只箭对我说"我是赵括"。

他先提到了忘年交廉颇,两个人在城头上的讨论。

他说完就好象解说一样,他给我描诉了当年的所有情况。
他首先说的是廉颇,他说他和廉颇是忘年交,当年廉颇守上党一线的作战方针他是比较赞同的,他说如果是他,他也会如此,采取防守姿态,以逸待劳虽然上党离赵国远,但离秦国也不近,双方实际上是在打消耗战,看谁拖的起谁?当时,赵国的军粮由赵都统一调配,所以周期长行程远。国内粮食欠收,军粮吃紧。所以赵王下令让廉颇务必将秦军尽快赶出上党,但是廉颇拒绝执行,因此廉颇激怒了赵王,赵王欲将廉颇临阵处死。这时赵括他主动向赵王提出由自己来消灭秦军,并在赵王面前讲述了一些作战战略,得到赵王肯定。赵括解释他这么做实在是没有办法,他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老友廉颇受罚,其次,如果换做其他人接替廉颇,能否顶住秦军进攻。再者,如果自己能够将秦军击退,以自己的军功帮老将军说上几句好话,相信赵王不会责怪老将军了。这是赵括的顾虑也是赵括的想法!
他来到上党,和廉颇一起站在城墙上看着远处的秦军大营,赵括对廉颇说了肺腑之言,如果是他他也会采取守势,只要把秦军拖垮就行了。但是,王命难为,国内确实已经无粮可征,所以此仗必须速战速决。赵括询问廉颇如果开战,在哪打合适?实际上赵括自己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上党地势不适合大规模大军团作战。廉颇往远处一指,两人相视点头一笑。
之后,廉颇回了赵都,赵括写信给秦将白起,希望择地决战,地点长平,还望秦军后撤至长平。当白起收到此信时高兴的不行,因为秦军此刻也希望进行决战,毕竟打于不打是两个概念,打有赢得希望,再加上赵军换了新统帅赵括,白起更有赢得把握,于是同意后撤决战。当时,兵力对比赵军是占有明显优势的。赵括手握赵过精锐17万,白起拥秦军11万。也就是说军力对比,赵军占有明显优势。

布阵决定胜负

于是,两军在长平布阵,赵括布的是五军阵,前军,中军,后军,左军,右军。赵括坐镇中军,此阵非进攻阵型,但防守第一。白起一看赵军布此阵大呼上当,因为长平地势开阔,大军不好打突袭战,速战的愿望落空。其实,当两军同时向长平移动时,两军主帅分别向各自大王写信告知目前战场形势,并希望再派遣援军,以展开最后决战。当时,赵王和秦王接到各自将领写的信后。赵王大骂赵括,说当是说的如何如何,还没打又要援军。于是,赵王仅派老弱病残5000人支援赵括,并要求赵括尽快开战,军粮至能坚持几日。而秦王收到白起的信后,觉得事情重大,动员全国上下所有能打仗的男人,一共近22万开赴前线。
当赵括看到5000老弱病残的援兵时,知道赵王的意思了于是他开始制定作战计划。目前双方阵脚稳定,突袭不可能。而且都明白,谁先动谁就注定失败。白起想赵括先动,赵括想白起先动,于是僵持着。但赵王不让,一再下书命赵括速速开战。于是赵括制定了如下作战计划。

通过战法上看,赵括已经胜了白起一筹。

首先,变阵。将目前五军阵变为两军阵,即前军和后军。这其实就是攻击阵型,其目的是引诱白起展开行动。赵括预计当白起看到赵军变阵后必定会认为赵军利用人数优势从正面强攻,对付两军阵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中间懒腰截断,让对方首尾不能相顾,待敌人前后军混乱之时,大军压上消灭敌人前军,此战可胜。他正需要白起这样想,事实上,白起真的是这样想的。
白起在得知赵军变阵后,还不敢相信,多次打探后才确定赵军确实准备进攻了,但是,秦国援军还没到,自己的兵力和赵军相差过大,好在长平的地理位置特殊,可以弥补人数上的不足。对付两军阵最简单有效就是懒腰截断,逐个击破。因此,白起在下决定时,多次探察赵军两翼是否有伏兵,当得到否定的回答后,方才断定赵军主帅乃无能之才。于是定下伏兵之计,因为战场过大和地形特殊,靠步兵作战难免会失去先机,于是,白起下令,两万轻装骑兵即刻出发从左路包抄至赵军侧翼,四万重装骑兵从右路包抄赵军侧翼,带火箭为号两军切断赵军,并且务必死战顶住赵军后军进攻。也就是说,那两万轻装骑兵是对付赵军后军的,他们的生存几率很低,而四万重装骑兵是从后方进攻赵军前军的,配合秦军前军,务必尽快消灭赵军,以待援军到来。白起算了下账,赵军前后军打至一半对一半,也就是说八万至九万,自己这边,如果刨去两万轻装骑兵,四万重装骑兵和五万大军加起来也是九万人,他对秦军的战斗力还是相当自信的。此刻他已经进入了赵括的计谋当中。
赵括将大军分成两军,前军和后军,其中前军九万人,后军八万人。他预计秦军肯定会从两翼切断赵军,以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产生混乱,然后逐个击破。于是赵括命令,如果秦军伏兵从赵军两翼夹攻时,赵军应不为所动并命前军继续朝秦军大军前进,务必尽快消灭秦军有生力量,并且此时赵军后军应按兵不动,使其困惑以牵制秦军伏击部队。待赵军前军消灭秦军大军后,以火箭为号,两军夹击中间的秦军伏击部队,这样赵军胜矣!
但是,有一个问题摆在了赵括的面前,这个问题将决定一切,如果错了,全盘皆输!大家猜猜是什么问题?
对,这个问题就是,到底赵括应该把自己放在前军还是后军?为自己着想,赵括大可把自己放在后军,这样即使赵军前军失败,赵括亦能全身而退。但是,如果那样之前所有的计划布局都白费了。于是,赵括把自己放在最危险的前军,他认为战局变幻莫测,只有他才能把握战局。
大战开始了,一开始正如双方主帅预计。赵军前军前进,秦军伏击部队待白起火箭号令出击切断赵军,当秦军伏击部队汇合后,发信号告知白起,白起全军前进率秦军五万人准备迎头痛击混乱的赵军,白起预计伏击部队将受很大的压力,特别是轻装的两万骑兵,要顶住赵军八九万人的进攻,并且在赵军两军的缝隙当中支撑到自己率大军到来,,仅六万人要抵抗赵军十几万,能支撑多久?于是,白起命秦军迅速向赵军前进。
赵军在短暂的混乱后,前军加快了前进的速度,这样的战局变化令秦军措手不及。如果,秦军重装骑兵追击赵军前军,势必会抛下,那两万保护自己后方的轻装骑兵,两万对八万,根本没有胜算,如果赵军消灭轻装秦军,则重装骑兵必陷入赵军包围。如果,不追。赵军九万大军直扑秦军五万,则主帅危矣!怎么办?秦军伏击部队指挥官意见不统一,因为局势变幻大大超出他们的预计。
当白起发现赵军并未混乱,反而朝自己直扑过来时,知道自己上了赵括的当,大骂的同时,率军抵抗。赵军势如破竹,迅速的消灭了大部分秦军,就在白起无助准备投降的时候,扭转战局的意外发生了。
赵括竟然被秦军的弩给射死在阵中,也只能怪赵括命薄,战事进展太顺利了,他已经看到秦军大帐,甚至他都在考虑等下如何处理白起了。结果一阵箭矢赵括死于阵中,阵中这不是别的,秦军的增援部队到了。但是如果此刻赵军继续赵括的作战思想,秦军白起部队必然灭亡,其乃是秦国之精锐。可是,赵军的前线指挥官出现了分歧,一位主张放火箭信号,让后军突进,继续执行赵括的作战方针。但是另一位看到秦军的增援部队后,使去了信心,认为不可能站胜秦军,何况主帅阵亡,投降兴许还能有个活路。在两将争执的时候,后者将前者斩杀。赵国从此走向灭亡!

运气决定成败,可惜运气不好败局已定

其实,此刻到达的并非秦军全部增援部队,仅仅是四万人的骑兵部队。大部队还未到,但是,赵军前军指挥官投降秦军,后军时刻都在等待前军的信号,不敢擅自进攻或撤退。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大将赵括已经阵亡,前军以投降秦军。就在他们犹豫不觉得时候,秦军增援部队到达,并根据投降的赵军供诉,已经对所有的赵军完成合围。结果,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近十六万赵军做了俘虏,包括后来来的老弱残兵。
这时白起做了个决定,坑杀所有投降的赵军。特别是前军,只留下十几岁的小孩放回赵国。为什么白起会下这么残忍的决定?得知他的这个决定连秦王都愤怒了!为什么?
其实,白起是有自己的私心,他怕自己中了赵括诱兵之计,以至于自己几乎被赵括逼上绝路的事情被外界知道,因为只要赵军的作战部署和计划透露出去,稍微有点打过仗的人都知道,其实自己是中了计的,如果按照赵军思想白起必败无疑,自己是秦国名将,而对手仅是一个未上过战场的新人,相比之下太有损自己的名誉了,而且自己能活下来真的只是运气好点罢了。
仗打败了,总要有人承担后果。赵王不可能承担,于是,所有的过错全部都算在了赵括的身上。再加上秦国的推波助澜,赵括更是翻不了身,落下了千古骂名!他自己都说如果赵王把这个战役象秦王那样上升到一个国家存亡的高度,也许又是另外一种结局了!但是历史没有如果,他只想把自己的冤屈诉说出来,他并不是以个无能的人,仅此而已!
梦结束了,我醒了后,从来没有如此清晰的记得梦里的每一个细节。其实,赵军并非被杀了四十五万,最多十六万多。赵括也并非纸上谈兵,他真的是一位帅才!难得的帅才!我醒后,通过各中方法,将我的梦记录下来,后来,有些关键点均得到了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秦国   秦王   轻装   援军   作战   骑兵   主帅   大军   战役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