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战六国:所向无敌的秦国兵种:车、步、骑、舟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的竞争愈发变得无所不用其极。顾炎武等传统士大夫对此早已有所觉察,并感叹“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受时代大势影响,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烈度亦不断加剧。但日趋惨烈的军事斗争,也稳步推动着秦国各兵种的发展。

秦国到底有多少兵种?

一、车兵

传统观点认为,夏代已有车兵。但从考古资料来看,夏代至商代前期的诸遗址中,几乎不见马骨,更不见马车的迹象,故车兵真正出现是在商代后期。西周、春秋时期,车战渐步入全盛。受周文化熏陶,秦在正式立国前就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漫长的伐戎作战,使秦国车兵有所发展。尽管司马迁将西戎史写入《匈奴列传》,但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群体,他们并不尽是游牧民族。

不少关陇戎狄是源自齐家文化的西北土著,也会从事农业生产,在血缘上接近蒙古人种之南亚与东亚类型,而与北亚、东北亚类型疏远。晋人称戎狄与诸夏的作战方式为“彼徒我车”,据此推断,车兵当为春秋秦人伐戎时的主要兵种。

为充分发挥车战的威力,秦人改良了马车形制。陕西户县宋村的春秋秦墓,出土过全长16厘米的带刺铜车軎,可安装在车轴顶端,以保护车体并杀伤敌方步兵。战国时车兵地位虽已下降,却仍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六韬》言车兵不仅在攻城时负责“屯卫警戒”,还可在野战中“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

战国秦车的形制,亦有新的发展。毛家坪遗址出土的春秋秦车舆,没有独立的车轼,在构造上同中原马车存在差异,却与亚述、波斯式马车神似。商鞅变法后,受东方各国影响,秦地也出现了有轼的战车。王学理先生通过考察秦陵兵马俑军阵,更是将秦代马车细分为轻车、阙车、骑车、战车、指挥车、“驷乘”车等多个种类。

二、步兵

步兵是人类最古老的兵种。西周、春秋时期,受车战流行之影响,步兵地位下降。及至战国,步战重新成为主要的战争形态。弩的发明与普及,是步兵地位上升的重要原因。东周弩机受楚文化的影响极大。但在弓弩等远射兵器的制造方面,秦国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周礼·考工记》论制作弓干的原料,以柘为最优,而《汉书·地理志》载秦地有“南山檀柘”之饶。

所以,秦弩不论大小还是威力,皆胜过楚弩。不过,战国与秦代的制弩技术,毕竟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性能不可高估。同汉弩相比,秦弩机缺乏被称作“郭”的机匣,导致弩臂所能承受的张力有限。汉代人还将用于瞄准的望山增高,并标出刻度线,而秦弩望山则要粗糙许多。

传统观点认为秦弩射程远达数百米,但据考古学者研究,秦代弓弩有效射程仅为60米。兵马俑坑还出土有表面含铬的三棱铜镞。王学理先生坚持认为,这证明我国在秦代就掌握了铬化防腐蚀处理技术,领先西方达两千余年。但据何堂坤的分析,秦坑铜镞的铬成分,更可能是自然污染的结果。所谓秦军“锐士”,似亦同步兵存在联系。王学理推测,秦陵兵马俑1、2号坑中免胄束发的甲卒与袍卒,就是“锐士”。

关于“锐士”的记载,主要出自《荀子》。《议兵》曰,秦人“功赏相长也,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汉书·刑法志》则称“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后者记载虽较前者更为具体,却可能是“层累”的结果。

林剑鸣认为“锐士”是朝廷直接掌握的正规军,缺乏相关依据。宫宅洁判断锐士是经过训练、有长期从军经验的募兵,并将其同秦简所见“冗募”联系起来。可备一说。但就“锐士”这一名称,与“五甲首而隶五家”这一特点来看,秦军“锐士”更可能指经过选拔的常备兵,即“张士”等“士”。

三、骑兵

商代可能存在少量骑手。有学者以《韩非子·十过》为依据,推断春秋时出现了骑兵,本文在第一章已对此做过反驳。直至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骑兵才作为独立兵种,正式登上了中原地区的战争舞台。在战国时代,骑兵有很大发展。

《六韬·均兵》以车骑为“军之武兵”,只要运用得当,可以达到“一骑当步卒四人”甚至“一骑当步卒八人”的效果11。但就总体表现而言,此时的骑兵尚非军中主力,主要负责侦查敌情、破坏后勤、攻击小股敌军等辅助性作战任务,并不能进攻阵脚已稳的敌军主力。秦在惠王时已有“骑万匹”,在数量上初具规模。

长平之战中,白起以五千骑兵“绝赵壁间”,可见此时秦骑兵已经独立发挥重要作用。秦王政继位后,京师地区已组建有奉宿卫的专门骑兵部队,由中大夫令掌管。楚汉相争时,刘邦以灌婴为中大夫令,统领郎中骑兵,只是袭秦旧制。龚留柱先生推算,统一后秦有军马10万匹。但秦帝国骑兵部队之规模,远远达不到十万之众。

从秦陵兵马俑军阵来看,秦俑三坑共有步兵佣6000余个,战车140余乘,骑兵佣116骑,骑兵所占比例不到百分之二。依此推算,全国上下只有2万骑兵。就数量而言,西汉鼎盛时期拥有至少十几万骑兵,足以使秦骑兵相形见绌。但放眼整部帝制中国史,后唐军马数量在庄宗时不过万匹,至明宗也只有三万五千匹。

明初军马数量仅四万五千余匹,至成祖篡位后更是降至二万三千余匹。相比之下,秦帝国军马与骑兵的规模,尚绰绰有余。但就装备状况而言,秦俑骑士全为轻骑兵,没有配备长柄兵器,靠弓弩和剑作战。甲衣简单、马无防护、马鞍低而无镫。秦代弓弩的实际威力,上文已有论述。秦剑的实战效能,亦不容乐观。

兵马俑坑已完整出土的两把秦青铜剑,把长度在80公分以上,另外把长度超过90公分,皆薄而易折、韧性差、脆性大、易断。故有考古学者怀疑,秦俑坑铜剑不是实战之物。朱锦程则通过研究岳麓秦简、里耶秦简等材料,发现秦官府对兵器管理的条文规定,都未涉及剑,剑是秦民可合法持有的武器。可见即便秦俑坑铜剑是明器,亦不可高估秦代实用性剑的性能,否则秦廷绝不会放任其在民间流传。

公元前4世纪时,马其顿已出现持长枪进行刺击的重骑兵。秦骑兵的发展程度,可能是落后于世界的。直至西汉文景年间,咸阳杨家湾汉墓佣群中终于出现了手持长兵的重骑兵佣,中国骑兵方才追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四、舟师

春秋晚期,楚、吴、越等国已出现舟师。但那时的舟,可能尚是运输工具,并不用于战斗。战国中后期,司马错以大船万艘伐楚,说明当时秦已在南方组建起规模庞大的水军。但此时秦国的舟师,尚不足以对擅长水战的楚国构成致命威胁。故虽然楚之郢都是一重要水上交通中心,秦军却无法顺江而下、长驱直入,而是在长江战线上同楚军陷入激烈的拉锯战。

最后秦将白起自北部突破楚国防线,在江汉平原上发挥陆战优势,方才取得大胜。而秦军的大肆破坏,又重创了南郡地区原本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导致当地人口锐减。这说明此时的秦国高层,对接收楚国旧地的航运与造船业基础一事,并不特别重视。

《史记·苏秦列传》又载,秦恐吓魏国,“乘夏水,浮轻舟,强弩在前,錟戈在后,决荥口,魏无大梁”。似可证明战国时秦在北方亦有舟师。而这种“强弩在前,錟戈在后”的轻舟,当是汉代所谓“戈船”。至统一前后,秦水师力量又有所增强。秦始皇以楼船卒进攻百越。考古工作者于1976年,在广州发现了秦平岭南后设置的造船厂,可造宽6—8米、长20—30米的平底船,以供内河与沿海航行之需。

五、总结

战争是影响秦军制演变的重要动力。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国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纷纷扩军备战。为求生存发展,秦只能追随时代潮流,去强化军力,并为征集和驾驭数量愈发庞大、来源愈发复杂的兵员,而不断调整制度体系。这让中国最初的大一统帝国,具有浓重的军事统治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秦国   秦俑   楚国   秦代   军马   所向无敌   弓弩   兵种   步兵   骑兵   战国   春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