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苏轼是苏家衰落的捣蛋鬼


此为网络照片

劝和不拱火,这是苏轼最应该做的事,然苏轼却干起了拱火的玩意儿,最终弄得苏家走向衰落,再无人能续写“三苏”之后的辉煌。

客观地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只要他不影响到你,你就别去招惹他,这是做人的圆润之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胸怀。否则,你就等于自己给自己添堵,弄得人生惨淡灰暗,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

当年,大宋文人地位特别高,而且爱隔三差五聚会。王安石作为大名鼎鼎的文学新贵,加之又是文学泰斗欧阳修的门徒,经常被邀请参加这类文学沙龙。不过,王安石有个怪脾气,估计文人都有那样这样的怪脾,其不爱喝酒,而且任何人劝都没用。

就说嘉佑元年(1056年)五月,欧阳修宴请开封名仕,苏洵和王安石都应邀参加这次宴会,且两人就坐在对面,但苏洵对王安石印象极差,因为王安石不拘小节,不修边幅,蓬头垢面,尤其他参加宴会不喜欢喝酒,谁劝也滴酒不沾,一点情面都不讲。

之前包拯宴请手下喝酒,王安石和司马光也参加了宴会。大家觥筹交错,喝得不亦乐乎,唯王安石和司马光没有喝。无论包拯怎么劝,两人都不喝。司马光实在推辞不了,勉强喝了一杯,唯有王安石说不喝就是不喝。

苏洵看不怪王安石的做派,便对欧阳修说:“自古以来,那些不近人情的人大多都会为祸天下。王安石将来必定大乱天下!我劝你早点跟他绝交。”加之王安石又瞧不起苏洵的文章,因为苏洵是八大家中唯一没有取得进士资格的人。由此,两家人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还有一件事儿,更是加剧了两家人的矛盾。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苏轼、苏辙在欧阳修和杨畋的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苏轼的文章夸奖宋神宗,而苏辙却痛骂宋神宗。苏辙沽名卖直的做法让王安石不满,因为违背了皇帝乾坤独断的政治主张,恰王安石担任知制诰,负责起草、下发官员任免书,便坚决不给苏辙写任命书,哪怕是宋神宗来劝都没用,最后只好让其他人为苏澈起草任命书。这一下子来事了,王苏两家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境地。

不过,我倒认同王安石的做法,因为他这叫住讲政治。你想,如果你光明正大地为骂皇帝的人心甘情愿发任命书,有早一日势必会成为被人陷构的罪状,因为政治问题是一个人在官场上的生命线,谁都大意不得马虎不得,王安石自然比一般人更懂得其中道理。只是苏洵一家子不会理睬,因为这毕竟影响到了自身利益。


此为网络照片

正因为两家人矛盾已生,当王安石实施变法时,苏洵首先站出来向他开炮,公开反对王安石的做法,并且与保守派搅合在一起,给王安石着实增添了不少阻力。但是,王安石没有怪罪多少。我要说的是,苏洵可以对王安石进行批评,但苏轼就不应该,可苏轼却跟着父亲跳了起来,一起攻击王安石变法,而且连续四次向宋神宗“递刀子”。

苏轼父亲与王安石有过节,或者说大人之间有矛盾,他应该积极调和,帮助消化,而不是站到父亲一边拱火。客观讲,苏轼去拱火,智商我不说,因为玩政治有时是不择手段的,但至少情商低,不说他与王安石同属欧阳修门生,单就参加制科考试,秘阁试由翰林学士吴奎主持、司马光、范镇等人主考,而殿试则是由宋神宗主持,主考却是王安石。苏轼成绩三等,创下了宋朝制科考试空前绝后的最佳成绩,并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事,这也是后来他在南京与王安石以门生相拜的原由。

接着讲讲苏轼给皇帝“递刀子”:第一次是熙宁二年 (1069年) 五月,王安石变革科举制度,只经义、论策取士,诗词歌赋通通砍掉。苏轼不赞同,大嘴巴喷过不停;第二次是当年十二月,苏轼给宋神宗上书一封,正式对新法开炮。王安石恶心坏了,“见而深恶之”。但没搭理苏轼,仍旧你喷你的我干我的。

到了熙宁三年 (1070年) 三月,大宋举行科举考试,新党吕惠卿担任主考官,苏轼担任考官,有个叫叶祖洽的考生在答卷中迎合新法。王安石和吕惠卿想让他作状元,可苏轼坚决不同意,还骂:“祖洽诋祖宗以媚时君,而魁多士,何以正风化!”宋神宗问王安石咋办?王安石没有客气,便骂苏轼:“轼才亦高,但所学不正,又以不得逞之故,其言遂跌荡至此。”并给皇帝讲,您别管他,苏轼就是发牢骚而已。果然,叶祖洽被点为状元。

熙宁四年(1071年)三月,苏轼第四次给宋神宗上书一封,对新法大喷特喷,骂王安石是奸臣贼子。王安石开始没当回事,可苏轼不消停,还玩了把骚操作。他在主持考试时故意出了道题,问皇帝和宰相要不要独断专行?苏轼历史学得好,举了几个独断专行的例子。晋武帝灭吴统一天下,苻坚伐晋身死国亡;齐桓公重用管仲成霸,燕王哙宠信子险亡国。苏轼就是借古讽今,把王安石往死里弄。

当然,王安石面对苏轼的攻击,虽然起初没有当回事,但总不能一直熟视无睹,被惹毛了的王安石直接将苏轼贬到了杭州。不过,王安石仍旧宅心仁厚,并没有对苏轼动真格,不然苏轼会被收拾得更惨。不过,这并没有给苏轼以教训,反倒使他更加迷糊、越陷越深。

公元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一直隐居金陵。王安石退下来后,但变法没有停止,反倒走得更加坚挺,因为这时是宋神宗在亲自操刀。可是,苏轼没有“社会变了,我也得变”的思想,以为还像王安石时期一样,继续攻击变法,借到福州任职写的《福州谢表》,大发恼骚,最后在新党李定等人的操纵下被做实了罪名,御史台给苏轼的结果就是砍头。

咋办?他到此才知过去自己太任性,脚步走得越来越远。于是,不得不四处托人解救,可谁能把宋神宗搞定呢?想来想去,没有其他人能,因为都奔跑了无用,倒是曾经被骂为“大奸臣”的王安石,成为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宽宏大量的王安石非但没有报复苏轼,反倒惜才如命,给宋神宗写了一封信,铿将有力地讲:“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苏轼最终在仇敌王安石等营救下才保住了命,只是被贬到了偏远的黄州去。

想当年,苏轼父亲与王安石有梁子,尤其并无大的冲突,他完全应该站在同门师兄弟的角度劝劝父亲,努力使苏王两家修好,真正做到人和业兴,包括王安石变法的事,也理应有成人之美的心,因为无论任何变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需要一边整改一边修正,方能取得最后成功,即便有些不足,可私下与王安石沟通,这才是正人君子所为,且利于家族兴旺发达。

除却与王安石外,还包括与司马光的互动,及阻止叶祖洽成为状元等损人不利己的事,我虽不能用这些说明苏轼心胸狭隘、情商较低,至少其存在文化人常有的狭隘偏执、自私自利,表现在政治工作上就是为了自我意见而固执己见、不通人情,不懂得认同接受是一种生活智慧,更不懂得损人利己的事不可为,尤其不懂得官场信奉朋友一千个不多敌人一个不少的道理。这是我的真实感受,当年我家房子被政府强拆时,得罪了不少领导,以至于后来领导有心提拔我,我都不敢遵循市场规律去实施,因为你不知道这里面是不是陷阱啊!所以,正是苏轼因固执惹祸被贬,幼子才会因舟车劳顿而夭折,并且导致苏家后继者乏力,家族逐渐走向衰落,再也无法书写出“三苏”之后的辉煌。

其实,真水无香,用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去获得自身好处,这本身就是一种违背人性的错,而苏轼却没有领会到这种思想魅力,不过他理应在生活中有所感知。“乌台诗案”前,其对王安石歇斯底里攻击,几乎到了不击败不罢休的地步,其生活处境就可想而知;倒是“乌台诗案”,即便自己最好的朋友也无法使他免死,却是王安石不计前嫌出手相救,苏轼才有了重获新生的机会,也就有了千古传颂的“金陵相会”,更是有了晋升太守的境况,此时他理应分享到了“真水无香”的生活。不过,苏轼没有涵养出真水无香的思想,当他升任太守等重要职位后,损人利己的心思开始慢慢抬头,最后弄得与司马光等再生枝节,不得不自请到杭州。做人忠厚,处事圆润,这是需要精进的,但苏轼只知道曲直,却不知如何尊道,因而仕途一波三折。

不过,凡事都是辩证的,苏轼因直言得祸,但也因直言成就了千古盛名,并且使我们有幸品读到《赤壁赋》等脍炙人口的美文。否则,倘若他一路顺风顺水,按照初心,一直在朝廷为官,历史上顶多多上一个好太守之类的官吏罢了,又怎么能够看得到在历史长河中划出绚丽彩虹的大文豪来!


此为网络照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神宗   太守   金陵   任命书   捣蛋鬼   科考   新法   皇帝   真相   矛盾   父亲   政治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