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承启康乾盛世,谜一样的雍正,真的弑父篡位、被刺身亡?

清世宗雍正(1678年-1735年),满族,爱新觉罗·胤禛,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康熙帝第四个儿子,母为德妃乌雅氏,即位前被封为雍亲王,住在雍王府(今北京雍和宫),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公元1722继位,年号雍正,习称雍正帝,在位13年,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没有之一。

雍正皇帝

一、九子夺嫡胜出,被传杀父篡改诏书

近几年来清宫剧火热,尤其是九子夺嫡更被多版本戏说,真实历史不是这样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69岁的康熙皇帝还没来得及公开宣布皇位继承人(但在去世前留下了遗诏),就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猝然离世。七天后,皇四子胤禛凭《康熙遗诏》在隆科多和张廷玉的辅佐下登上皇位,成为雍正皇帝。由于《康熙遗诏》是清朝历史上第一次用书面遗诏来指定皇位继承人,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皇子们更加难以接受,不漏声色的四阿哥胤禛笑到了最后,而原本志在必得的十四阿哥却惨败。所以有关“雍正篡位”的各种传说悄悄流传开来,尤其事是“杀父篡位”这个版本流传最广,称雍正用一碗人参汤毒死了父皇康熙,并篡改了康熙的遗诏,把其中的“传位十四子”加了一笔,改成“传位于四子”,抢走了他亲弟弟十四阿哥的皇位。

康熙遗诏

首先康熙帝精通天文、数学和中医中药,他自己还会开药方,曾说过:“南人最好服药服参,北人于参不合。”,所以他是不会喝人参汤的。即使胤禛真想毒死康熙也不会用参汤;退一万步,真端来一碗参汤,康熙在清醒情况下也不会喝,所以,胤禛用人参汤毒死康熙帝是不可信的。北京市档案馆的《中国档案珍品展》上曾展出过《康熙传位遗诏》(复制品),这份遗诏用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长1.5米、宽0.8米的卷轴式黄色遗诏中共汉字有1700余字,遗诏的核心明确了皇位的继承人:“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份遗诏是用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根本就没有“传位十四子”和“传位于四子”这样的句子;即使真改了汉文,也无法改满文和蒙文,更何况,古时“于”写作“於”,而不是现在简体字“十”和“于”,所以弑父篡位不是真实历史,更多是他的政敌恶意攻击他而编造的。

诏书内容

胤禛的生母(也是十四阿哥的生母)只是一个地位地下的庶妃,生下胤禛后,按照清廷的规矩,胤禛便被抱给了当时的皇贵妃抚养,所以胤禛的身份是除了太子胤礽之外,最为尊贵的(二月河老先生的《雍正王朝》虽然很精彩,但不是历史)。少年时的胤禛,也深得康熙的圣心,康熙一直就想把胤禛培养成太子的左膀右臂。这一点,胤禛一直心里清楚,所以长大后胤禛也是一路扶持太子,做他的左膀右臂,康熙心里很欣慰。康熙第一次废掉太子胤礽,就在所有皇子都对太子落井下石的时候,只有胤禛仍然力挺太子,而没有私心杂念,人品再次得到康熙的认可。康熙复立胤礽为太子后,胤礽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小动作不断,尤其是和父皇的妃子郑春华一起背叛了康熙,康熙再一次废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就在各位皇子蠢蠢欲动,老大要置胤礽于死地而被囚禁,老三利用身边的文人给自己造势,老八胤禩不停的拉拢结党,手握兵权的大将军老十四更是对太子之位志在必得,所有人都在争夺储君之位,没有人在乎康熙内心的痛苦。唯独胤禛韬光养晦,没有锋芒毕露的去争储君之位,而是每日在康熙身前尽孝,把努力的焦点聚在康熙身上。废太子胤礽自小是康熙亲手培养长大的,虽说为了江山社稷皇权废了他,但父子感情不是能一下子割舍掉的,所以康熙内心是非常心痛。胤禛长时间的陪伴,让年老越来越猜忌的康熙,享受到难得的父子之情,于是更加信赖胤禛。胤禛四十四岁那年,受父皇委托代表康熙在冬至到天坛去祭天(一般只有皇帝有资格祭天),可以看出康熙帝已心向胤禛。最关键时刻胤禛仍然不有意拉帮结派,而是为了江山社稷提出整顿吏治、充实国库,把心思放在了百姓上,这是康熙最终选择胤禛的最好理由。再加上康熙非常喜欢他的儿子弘历(后乾隆皇帝),也为他赢得皇位加分不少,这才是胤禛在九子夺嫡中最后胜出的根本原因,也是真实历史。

九子夺嫡

二、面对康熙留下的“烂摊子”,勤于治国,一手成就“康乾盛世”

康熙晚年由于大施“仁政”,导致吏治腐败、国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凸显,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雍正帝从严治国,整饬吏治,改革财政,追缴国库欠银,增加国家收入,他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殚精竭虑,在位13年,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共处理奏折192000余件,朱批多达1000多万字,上承康熙、下启乾隆,是”康乾盛世“最为关键的一朝。

勤勉的雍正帝

实行摊丁入亩(也称地丁合一):丁就是人丁税(人头税),按照人口的多少征收;亩是指田赋(土地税),是按照土地好坏与面积大小来征收。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是分别收取,这样造成无地、少地百姓的负担大大增加。实行摊丁入亩就是不再单独征收人头税,只征收土地税,这样商人、手工业者无需考虑税收,可以自由流动,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这不仅是清朝税赋制度的重大进步,更是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人丁税)被废除。

摊丁入亩诏书

实行“改土归流”制: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书雍正皇帝,提出“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正合雍正帝心意,立即奏请推行。当时由于历史原因,担任云、贵、川等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土司,大都是当地部落首领,他们有着子承父爵、世袭罔替的权力,而且在自己的辖区内自成一套独立的权力体系,拥有独立兵权、财权和人事权,其实就是一个个独立存在的诸侯国,百姓只知土司而不知国家朝廷,西南地区偏远,中央王朝鞭长莫及。对内实行农奴制度,奴役百姓;对外争地夺权,经常互相战争,还不服从中央管理。“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管理为流官制管理。土司即原土著民族的部落首领,流官指的是由清朝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员,改土归流消除了割据土司叛乱的可能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鄂尔泰

实行“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古代政府对百姓征收各种名目繁多的税赋,政府收到大量的碎银需要熔化制成银锭,碎银两在熔铸过程中的损耗称为“火耗”。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民族融化最完整的朝代,地方税收75%以上上缴中央政府,地方提留比例很低,导致地方行政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地方官员开始挪用正税、加征火耗,变相向百姓加征来弥补这个巨大缺口,百姓苦不堪言。雍正帝早在康熙晚年深知这一弊政,果断改革,地方征收的火耗全部归中央政府,中央对人品正直、踏实为民的官员发放养廉银进行财政补贴。这样既加强了中央集权,扭转官吏贪污腐败之风;又相对减轻了百姓负担,添补国家财政亏空。

火耗归公和养廉银

废除贱籍制度:古代封建社会,将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实行职业歧视。贱籍是指除了“士、农、工、商”传统阶层以外的职业都属于贱籍,比如船员、铁匠、木匠、戏子等都是下九流,所从事这些职业的人被人瞧不起,更重要的是没有基本的公民权,他们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跟“士农工商”阶层进行通婚,除了世世代代从事相同的职业,没有任何改变命运的机会和出路,雍正登基就废除了贱籍制度,使得这些人能够跟正常的百姓一样享受各种待遇,实属巨大的社会进步,为国家建设释放了大量人才,也缓解了社会矛盾。

贱籍制度

“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也是雍正皇帝提出的国家改革方案,史称“雍正新政”,士即读书有功名之人,绅即地主、贵族、乡绅,原先是国家养士,不交税不纳粮。此政策是要求官员地主也必须缴纳赋税,即废除官员、地主免税的特权,该政策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为后来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础。

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除此之外,雍正皇帝针对康熙晚期的弊端导致自己亲身经历“九子夺嫡”的残酷现实,开创了一种相对先进的传位制度。将写有继承人名单的诏书一式两份,一份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一份则留在身边,待皇帝去世后,宣诏大臣共同拆启传位诏书,这样就避免了诸皇子互相争斗、骨肉相残的局面。

“正大光明”匾额

雍正帝洞察力极强,深知满人八旗子弟入关后腐化堕落的现实,重用汉人官员。前期,他重用的是年羹尧和隆科多,而终雍正一朝最受宠信的四位:李卫、田文镜、张廷玉和鄂尔泰,其中李卫、田文镜和张廷玉皆是汉人。

张廷玉

雍正帝仅仅在位十三年,清王朝的国库的财政结余就由康熙末年的800万两增加到雍正末年的6000万两,可见雍正才是“康乾盛世”最关键的一位。

三、大兴“文字狱”,突然驾崩,传被吕四娘刺杀身亡

雍正帝亲身经历九子夺嫡的血腥,他疑心极重,所以他一向采用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最为出名的就是“吕留良案”。

文字狱

吕留良,生于明末崇祯年间,出身官宦世家,博学多才,乐善好施。明朝灭亡后,与其侄子散尽家财反清,后失败隐居先以行医为生,清政府多次请他出山为官,都被他拒绝了;后又削发为僧,隐于山中讲学,弟子众多,留下无数诗文著作,于康熙二十二年就病逝了。教书先生曾静原本一直就有反清思想,有一次他拜读了吕留良的遗作,对文章中批清思想极其崇拜,派得意弟子张熙前往吕留良家中求书拜读,反清思想更加强烈。川陕总督岳钟琪是南宋名将岳父的后人,社会上盛传岳钟琪有意效仿其祖上岳飞抵御外族,有反清复明之意,曾静直接派张熙拦道给岳钟琪送信,劝其谋反。岳钟琪读完信,头冒冷汗,暗叹道:真害苦我也!”,连忙向雍正帝如实汇报。岳钟琪按照雍正指示,决定采取劝诱之策,经一番周折,张熙把师父曾静如何派他去吕留良家中访求书目,及如何策划拦路投书等等前前后后一并和盘托出。雍正下令立即逮捕幕后主使曾静,书生气的曾静受不了严刑拷打招供,说是受了吕留良书的影响才犯此大罪。雍正又下令查抄吕留良的家,在他家中搜出来许多书,书中称满人为胡虏,称吴三桂为王师,又说清朝要改朝换代等等。雍正大为震惊,清朝入关已经60多年,没想到反清思想还是如此严重,于是下令严查严办。案件审查历时5年,吕留良遭剖棺戮尸,灭其九族,曾静、张熙的家人和学生要么处死、要么流放,总共有600余人丧命。

岳钟琪

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突然猝死在圆明园内,年仅58岁,大学士张廷玉在场目睹这一结局,葬于河北保定易县的清西陵。由于正史对雍正之死记载的非常简单,这给后世留下了关于雍正死亡的种种传说和猜测。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吕留良的后人吕四娘报家仇刺杀的说法,据说砍下雍正的首级带走了,以至于雍正在下葬的时候,身首异处,只用用一颗黄金人头下葬。现在综合考证这不是真实的,雍正去世时,张廷玉就在现场,亲眼看到雍正帝七窍流血,没有脑袋哪来的七窍流血呢。

传说吕四娘刺杀雍正

真实历史是雍正帝多年的勤政,严重透支了身体,感到身体状况不佳的雍正帝,开始对道教“内丹”更加感兴趣,封龙虎山道士娄近垣为“妙正真人”,据清宫档案记载,常年在圆明园东南角炼制丹药,炼制丹药就不可避免的使用铅、汞、硫参等有毒重金属,雍正帝长期服用(还赏赐给大臣)导致重金属积累中毒,再加上积劳成疾,才是雍正暴毙的主要原因,这与张廷玉看到雍正帝死亡时七窍流血是一致的。

圆明园炼丹

雍正皇帝一生充满传说和谜,更多的是对他的口诛笔伐,其实这是不公平,也是不客观的。他为了江山社稷,改革政体、改革吏治,势必触动很多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对他恨之入骨,编造各种传言抹黑雍正也就不难理解。雍正皇帝严重被低估,乾隆皇帝被高估了,没有雍正帝,就不会出现“康乾盛世”。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我是@草原风大,国学弘扬者,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分享国学经典和智慧,共同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雍正   雍正皇帝   遗诏   诏书   土司   皇位   史学   清朝   太子   盛世   康熙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