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上色老照片:豆蔻年华的女孩裹小脚,义和团拳民被日军牵着走

豆蔻年华的女孩裹小脚

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斜靠在沙发上,她的姿势显然与她年龄并不相符,她的小脚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三寸金莲”。

缠足起源于北宋后期,兴盛于明清时期。清军入关后曾经颁布了律法来禁止缠足,不过后来他们发现汉族女子缠足对其统治百利无一害,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但是对于满族妇女,清政府却是坚持禁止她们缠足。

剃头匠为顾客刮胡子

清朝的这种流动剃发摊很是流行,剃头匠挑着扁担走街串巷,遇到有剃头需求的顾客,就地就能给顾客服务。中国古代的剃头匠不光会剃头还会刮胡子、刮脸、剪鼻毛和采耳。

抬棺而行的送葬队伍

苏格兰著名摄影师约翰·汤姆森在1862年来到中国,图为他刚到北京时在北京街头看到一个送葬的队伍,好奇的约翰·汤姆森便拍下了这张照片。

男女行单膝跪请安礼

一户宅院门前,一个提着鸟笼的八旗子弟和一个已婚的旗人妇女相互行单膝跪请安礼。

单膝下跪请安礼又称为“打千”或“答千”,是满洲人中常行的见面礼节。

时任南京两江总督的端方

托忒克·端方(1861年—1911年),满洲正白旗人,清末大臣,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被后人誉为中国新式教育的创始人之一。

日军牵着被俘的义和团拳民

1900年,八国联军借镇压义和团之名占领了天津。占领天津后,八国联军士兵全城搜捕义和团拳民。图为一队日军士兵用绳子绑着一名被俘的义和团拳民的双手在天津街头游行。

入乡随俗的传教士

外国传教士准备出门传教。值得注意的是这名传教士竟然留着清朝的大辫子,并穿着清朝的服饰,显然他已经在当地入乡随俗。

用偏方治病的苦力

一名苦力胸口经常疼痛难忍,另一名苦力正在用自制的偏方涂抹他的胸口为其治病。

这些苦力身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每天起早贪黑的干活儿,到头来赚的钱仅够维持温饱,当他们生病或者受伤时,为了节省开支,不得不使用偏方来治病。

清末的一户五口之家

1870年英国摄影师威廉·桑德斯在中国上海给一个五口之家拍摄了这张合影。这对夫妻有三个孩子,三个孩子都在妻子一侧,显然她负责每天照顾孩子。而丈夫则坐在不远的板凳上抽着旱烟,他负责在外面赚钱养家。一张照片便可知清末普遍家庭中的分工。

古田教案首犯受刑前

古田教案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六月十一日发生于福建省古田县的一场教案。古田斋教首领刘祥兴借抗税之名准备发动武装起义,结果被英、美传教士得知并密告清廷。英、美传教士此举惹怒了刘祥兴,刘祥兴动员斋教群众焚毁了教堂及教士住宅。英国以保护传教士之名将军舰开到福建,欺软怕硬的清廷随即派兵将刘祥兴等20余人抓捕并杀害。

喝茶的八旗子弟

清朝末年,“八旗子弟”似乎已经变成了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的代名词。很多“八旗子弟”完全没有了先辈们能骑善射的能力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些人只顾享乐,玩票、赌博、斗蟋蟀、坐茶馆,一天到晚尽干些吃喝玩乐的勾当。

1870年的浆栏街

浆栏街曾是一个船浆集市,在清朝末年逐渐转变成岭南中药的集散地,众多久负盛名的老字号中药店云集于此,是广东最具代表性的一条街道之一。照片中可见街道两边悬挂着各式各样的木制招牌。

人们在越秀山石阶上休息

越秀山,也被称为粤秀山或越王山,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海拔70米,是白云山的余脉。明朝初年,山顶上曾建有观音阁,又称观音山。

图为清朝末年三名老者在写有“粤秀奇峰”的石牌坊下休息。

街头挑着扁担的苦力

照片拍摄于1871年,具体位置不详,看穿着和木制房屋的样式,应该是云南或者贵州某地。这两名光着脚的苦力正用扁担挑着木桶和布匹。

福州的一座欧式教堂

这座欧式风格的教堂是由石头建造而成,于1850年建于福州闽江南岸的山上,是圣公会教会(新教主要宗派之一)的教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义和团   清末   古田   满洲   越秀   豆蔻年华   扁担   传教士   小脚   苦力   日军   清朝   教堂   女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