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男子总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少女,特别是皇帝,这是什么原因?

| 云霄钰

编辑 |云霄钰

前言

翻开史书吓一跳,古代男子都习惯迎娶十三四岁的年轻女子为妻,甚至还有些女子出嫁时不到12岁。

而古代皇帝更是个个早婚早育,仅以汉朝为例,汉文帝迎娶皇后窦氏时,窦氏约莫只有十四岁。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在嫁给他时甚至只有六岁。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古人为什么这么早结婚,这么早生子呢?特别是皇帝,为什么都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少女?

古代女子早婚的思想来源

古代男女婚嫁年龄较早,其实是贯穿于整个封建时期的通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对封建时期思想影响巨大的儒家,他的代表人物孔子就已经对男女婚配年龄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孔子认为男子二十岁时就已经知道为夫之道,而女子十五岁时也已经发育成熟,都是适宜结婚的年龄。

除了孔子之外,墨家的墨子也提出“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

而韩非子也说到“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

可以看出各大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都普遍认为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

而我们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些人所表达的,其实是对结婚最高年龄的认知,潜意思是女子在十五岁以前就应该结婚了。

鉴于各大学派的共识,这些思想为后世认知中女子早婚的习俗打下了思想基础。

有医学常识的读者们都知道,女性在12-14岁就会迎来初潮。虽然在我们现在的人看来,刚刚经历初潮的女孩子还是孩子,但在古人的眼里,女性一旦迎来初潮就代表着已经具备了生育能力。

而一旦具备了生育能力,这些女性就已经成为了女人,也就是到了该出嫁的年龄。

甚至在之后统治者们将女子结婚年龄编入了法律之中,如果女子到年龄还没有结婚,父母就是触犯了刑法。

那么让这些学者们、统治者们对女子早婚达成共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古代人口问题

生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影响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多少,以及运行情况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在古代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

从秦朝规定了婚姻登记制度开始,此后每个国家的统治时间最多维持在400年左右。

而每次王朝更替、天下大乱之后,人口就会骤降。秦末汉初,人口骤降到1300万。三国乱世之后,人口更是下降到了恐怖的700万。

面对这个问题,每个王朝都鼓励多生育,所以就普遍提前结婚的年龄。有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做,在统治者眼中如果女子都25岁才结婚生子,300-400年的时间里,人口只能繁衍12到16代人。

但如果将结婚年龄提前到十三、四岁,那么在相同的时间里,就会繁衍出23代以上的人口,这能够极快的恢复和增加人口,并且以此来增加国家的劳动力和实力。

而且为了能够促使人民早婚,古代各个朝代的可以说是各种催婚,政府也是花式政策“软硬兼施。”

先秦时期,各国都实行了鼓励生育的政策,历史上有名的丞相管仲就曾在齐国实施“九惠之教”。

其中规定凡是养育四个孩子的家庭就可以免除征税,养育五个孩子的话官府还派一个保姆,并供给粮食,直到幼儿成长,能自理生活。

而越王勾践当年被吴国击败,为了恢复国力规定,凡是生孩子国家就在物质方面奖励家庭。

到了秦朝,女子十五岁结婚已然是那时社会的普遍风气。就比如秦始皇的女儿华阳公主就是十五岁出嫁的。

秦始皇为了增加国家人口,制定了最早的婚姻登记制度。男女结婚年龄以女子身高是否达到6尺2寸为标准。

秦朝时期的一尺相当于今天的23公分,换算下来女子6尺2寸,大概在138公分左右,也就是相当于十四、五岁。

虽然汉朝是没有在法律上规定必须早婚,但税法中却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意思就是女子过了30岁还没结婚,就要对这家人征收5倍的赋税。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点地方上规定,如果家中藏匿适龄女子不婚嫁,父母最终要被判处死刑。

而到了后来的唐宋元明时期,尽管法律上没有了一些强制男女婚嫁的年龄要求,但很多地方会把人口增长和官吏考核进行挂钩,而且这期间也开始鼓励寡妇再嫁。

这导致地方上官员对婚配问题极为看中,甚至有些家庭没钱办婚礼,官府会出钱负责婚礼的筹办。

而到了清朝,由于人口藏匿现象十分严重,朝廷实施了摊丁入亩政策,废除了千年以来的人头税,使清代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

那么除了国家方面的政策,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早婚有什么影响呢?

古代人民对于早婚的看法

排除历朝历代政府的强硬措施和政策,古代老百姓对于早婚其实也是比较支持的。

首先是传统观念问题,流传了几百年和几千年的观念并不是那么容易突破的,在古代一旦女孩子在20岁以前没有婚配,就会被周围人指指点点,甚至还有各种风言风语传出。

而这时女孩子就会成为周围人口中的“老姑娘”,在此后的婚配中会被各种瞧不起,甚至是难以婚配。

其次由于医疗条件以及生活质量都比较落后,古人的平均寿命都较短,虽然随着时间推进,平均寿命有增长,但最高也不会过50岁。

而新生儿的夭折率也要远比现在高的多,大家在看地电视剧的时候有时能够看到,皇宫中皇帝的孩子都经常夭折,这还是享受当时全国最优质医疗资源的情况下,那普通老百姓家孩子的夭折率就更大了。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古人普遍的想法就是早生、多生。

女孩早婚能早生孩子,并且有利于以后继续生,即便是孩子夭折了,结婚早还能在接着继续生。

相当于古人是在较短的寿命中,最大限度发挥女性生育潜能,所以古代鼓励女孩早婚早育。

男子早婚也是为家族传宗接代,而且早点生孩子可以有充足时间抚养孩子长大,正所谓不怕生儿晚,就怕寿命短。不早结婚生孩子,万一孩子没长大自己就先走了,那可就苦了孩子了。

并且古代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劳动,早点结婚生出孩子,在孩子七、八岁就可以参与农作,相当于家里多出了一个劳动力。

而女子早点出嫁也可以减轻对家里的负担。如今的社会,女性地位得到了提升,并且在家中父母也是各种疼爱,但在古代恰恰是相反的状态。

古代重男轻女,男性在农业生产方面比女性有先天的体力优势,是每个时代的主要劳动力,可女孩子在当时并不受家里的待见,甚至有家庭都会说女孩子是“赔钱货”,这是为什么呢?

从汉朝到清初这段时间,政府征收的一直都是人头税,人头税不分男女,而女性在农业生产方面没有优势,没有办法为家庭带来实质性的收益,但交税却要交这一份。

而且女子长大以后不论早晚都是要成婚的,“架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在古人的思想中,女儿嫁出去就不是自家的人了,所以父母也都希望将女儿早早嫁出去,这样便能很好地减轻负担,同时还能获得一份男方的彩礼。

而在早婚队伍中,历代皇帝都是先锋队,而他的妻妾更是十三、四岁的女子为主,这是为什么呢?

古代皇帝早婚原因

古代皇帝早婚其实很多的因素都来源于政治方面,我们现在都知道“成家立业”这个词,在古代这个词是衡量一个男性的重要标准,而皇帝在这方面则更加重要。

古代男子在成婚后才会被真正认为成人,而皇帝这里,只有成婚之后才能亲政。

很多皇帝都是年幼时继位,但前一任皇帝会为新君留下几位辅政大臣,这些人在皇帝没有亲政前会辅佐、甚至代替皇帝处理政务,而新皇帝想要亲政,必须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而婚姻就是作为简洁的方式。

那少年皇帝想要成婚,自然不会找年龄大的女子,那么为之匹配的自然是年龄相差不大的人。

而对于皇后或是嫔妃的人选,那自然是要考虑到很多的因素,更多的是对方家族能不能给自己带来稳定的政治支持。

除了联姻和亲政的因素以外,最要紧的是绵延子嗣。

还是因为古代的平均年龄较短,我们现在看史书也会发现有很多短命皇帝,而对于一个封建国家来说,继承人的问题是头等大事,也是国本。

为了能够提升孩子的存活率,以保证权利始终掌握在自己家族手中,皇帝们都必须早点结婚生子。

综合一圈因素下来,实际符合要求的少之又少,为了能够有更多选择,所以皇帝们肯定要越早挑选心仪对象越好。

而这些家族们为了能够成为皇亲国戚,巩固家族的势力,自然也想早点将女儿送入宫中。

而对于这些古代社会的统治者而言,受当时文化的影响,他们都喜欢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孩,而古代大多描写少女貌美的诗词,大多也是描写这些年纪的女孩儿。

像清朝的选秀制度就规定,八旗人家年满十三岁至十六岁的女子,必须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选秀女。

结论

通过以上的总结可以看出,古代男子迎娶少女并非完全是出于内心的喜欢,大多数情况是为了生存。

而女方家庭则更多是出于减轻负担的原因,愿意把女儿早点嫁出去。

不过无论从哪个方面去看,吃亏的都是女子,相比之下现代的女孩就幸福多了,自由婚配,而且也没有“单身罪”了。

并且随着时代发展,婚姻之中女性和男性的地位会越来越平等,而且婚姻之中也会有更多的自由,因此我们的社会也才会越来越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皇帝   古代   古人   早点   人口   年龄   男子   女子   少女   孩子   家庭   女性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