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了4年的国军哨兵,见到解放军后大哭,终于有人来换岗了!

为国家站岗戍边的国军士兵:你们咋才来啊?怎么又换装了?

前来接班换岗的解放军士兵:已经改天换地了,我们是人民解放军,奉命前来和你们换岗!

1950年3月,新疆和田皮山县赛图拉卡哨,一群衣衫褴褛、憔悴不堪的军人,望着外面突如其来的解放军战士,忍不住大哭起来:“都四年了,你们终于来了!”说完,这群面容憔悴的军人们嚎啕大哭地扑向这些解放军战士,双方拥抱在一起,互相询问着,了解实情以后,都唏嘘不已。

原来,在赛图拉卡哨的这些国军士兵,是1946年换岗时过来的,当时还有大约200人,本来是一年一轮换的,但他们这批人来了四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新人来换岗,几年的艰苦戍边生活,生生死死的,200多人的部队,就只剩下他们区区的8个人了,而哨卡不远处,一座座坟头在风中孤独地矗立着,诉说着曾经的悲壮。

其实,在赛图拉卡哨发生这样数年没有换岗的故事,这并不是第一次。远在清朝灭亡之后,这里就曾经发生过一次类似的事情,当年100人的戍边清军,到民国时期换岗时,只剩下了寥寥数人,这些残余的清军士兵,同样不知道国内早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赛图拉卡哨,是左宗棠收复新疆以后才设立的。

当年,阿古柏叛乱,沙俄趁机侵占伊犁,新疆危在旦夕。彼时,日本侵占台湾,大清朝东部面临海防压力,西北面临塞防困境。而左支右绌的财政,根本支持不了清军在海上和陆上同时开战。

顾东还是顾西,清廷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李鸿章主张放弃塞防,而左宗棠则主张塞防与海防并重,一个都不能少!左宗棠的理由很简单,如果清廷失去新疆,整个西北则将陷入空前的压力,陕甘一线几乎无险可守,左宗棠的主张得到了军机大臣文祥的支持。

1875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全权节制三军,以将军金顺为帮办军务,择机出塞平叛新疆。

1876年(光绪二年)4月,左宗棠在肃州祭旗,抬棺出征,正式出兵新疆。针对新疆叛乱的情况,左宗棠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正确战略战术。经过一年多的征战,左宗棠率部于1878年1月2日彻底拿下了除伊犁以外的全部新疆领土,阿古柏服毒自杀。

1880年左宗棠以“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的情怀,率军欲收回伊犁。在左宗棠大军的威逼之下,1881年(光绪七年)2月24日,曾纪泽与俄方代表订立了《中俄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带地方。不久新疆设省,完全置于清政府统治之下。

而赛图拉卡哨的建立,则是在1877年,左宗棠收复这一地区之后,派出100多清军敢死队员骑着骆驼、马匹,带着粮草,历尽艰难,跋涉一月来到了赛图拉,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拉土运石,赛图拉军事哨卡自此设立。

赛图拉卡哨是当时中方设立在最高海拔处的驻兵点,也是中国最西边境的防御大本营,承担着西部边关八百多公里的喀喇昆仑山的守防任务,这一线除了赛图拉,还有克里阳卡和麻扎达拉卡。

赛图拉位于新疆最南部,地理位置极为特殊,是古丝绸之路出疆的最后一个关口。从这里能将中国半个新疆尽览于眼底,而且向西走可达印度,往东走可通往新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英国人曾经一直想侵占这座哨卡,但都被中国守军击退。

由于赛图拉卡哨实在是太重要了,清政府对这个地方十分重视,每年都会给这里运送给养,驻守这里的官兵也是一年一轮换,因为这里的条件实在是太艰苦了,不按时轮换很麻烦的。

后来,由于清王朝灭亡,国内政局不稳,军阀政权更迭频繁,也因为太过遥远与偏僻,赛图拉卡哨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既没有人来按时送给养,更没有人来换岗替班。

直到1928年,新疆省的督军杨增新在得到国民政府一系列的许诺之后,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派兵前去赛图拉卡哨,重新接管起那里的防务。

但让这批前来接防的官兵们没有想到的是,本以为早已经空无一人的赛图拉卡哨,依然还有数名清兵坚守在这里,而因为消息闭塞的原因,他们并不知道他们为之守护的清王朝,早已经在十几年前灰飞烟灭了。

当他们从接防国军士兵口中得知清王朝已经不存在之后,脑子还没有转过来弯的他们,纷纷朝着京城的方向跪了下去,算是给自己的过去告了个别。

据说,这部分残留的清军士兵,并没有再回到内地,而是以边民的身份继续在哨卡服务。

赛图拉卡哨被重新接管以后,这里的守军人数也增加到了100人,巡逻的范围也得以扩大到了康西瓦以远,并在卡拉(胡鲁木山口)修筑了堡垒,增强的防御力量。

随着巡逻范围的增加,到抗战前夕,赛图拉卡哨的兵力也增加到了200人。

军阀盛世才时期,边卡部队已经扩容到了一个团,下辖3个骑兵连的规模,最鼎盛事情,各种兵力居然高达1500人。

边卡部队负责赛图拉卡、康西瓦卡、苏盖提卡、哈拉赛卡、黑黑孜江干、三十里营房的巡防任务。还在明立克下、阿吉栏干、阿克赛钦、林济塘设有隐蔽粮草站,以供边军补给之用。

这些哨卡虽然规模越来越大,但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这里的条件依然相当艰苦。哨卡只能以牛粪取暖,连个火炉子都没有,平时由于气温太低,大家只能抱团取暖。电就更不用说了,只能靠煤油灯照明。伙食方面,也是相当的简单,但最好吃的也只是玉米面糊糊。

除了这些,这个地方平时连个人影都没有,也就官兵们大眼瞪小眼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而且由于这里边界线很长,从南到北转一遍,通常就需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而且因为海拔高,风力大,温差也大,随时都会有极端天气出现,危险系数非常高。可见在这里当兵的不易,大家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做好了随时为国献身的准备。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解放军第一兵团进驻新疆。

1950年3月,第一兵团第二军第五师第十五团特务连进驻通往印度之要地赛图拉,准备接管这里的边防任务。

但让解放军战士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们来到哨卡前的时候,突然从里面冲出8个衣衫褴褛的军人,见到他们第一句话就是,“哎呀 可算有人来换防了!”“四年了,你们可算来了!”

但他们见到这些前来接防的军人着装时,就又惊讶地说道,“唉,怎么又换装了啊!”

此前并没有得到这里还有军人留守信息的解放军战士也很吃惊,大家仔细一瞧,这些冲出来的守卡官兵,穿的还是国军的服装,一问才知,他们4年前就在这里戍边了,但说好的一年一轮换,却一直没有等到,直到今天才看到有军人前来接防。

当这些国军士兵从解放军战士的口中得知,现在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候,大家心里也和当年那些清军留守官兵一样,心里唏嘘不已。

不管如何,这些国军士兵总算等来了自己人,大家拥抱在一起,流下了再见亲人时激动的泪水。

原来,抗战胜利内战爆发,这里再次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上级早已经把他们忘得一干二净。由于通信不畅山高路远,这些坚守在赛图拉卡哨的国军士兵们,并不知道国内的形势早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他们依然按照自己的职责,无怨无悔地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加上没有了补给,许多官兵也因为生病等原因,一个一个地在把生命留在这里。到了最后,只剩下了仅有的8人,却依然没有人想着离开自己的哨位,依然坚守着这一片土地。

望着哨卡外不远处,那一座座隆起的坟头,战士们眼角湿润了。面向这些在大漠边关的坟头,战士们默默地为他们敬礼!

对这些依然坚持下来的8名国军士兵,解放军采取了自愿的政策,想继续留下戍边的,解放军欢迎,想回家的,送路费。有两名年轻的前国军士兵留了下来,成了解放军戍边部队的一员,其余年纪较大的国军士兵,则选择了回乡看望牵挂多年的亲人。

解放军部队接管赛图拉卡哨以后,曾经在一次巡逻中,在赛图拉卡哨对面发现了一名已经被冻成木乃伊的国军士兵,面部已经被野鸟啄成了许多洞洞,形象极其悲惨。

解放军官兵们把这位国军士兵进行了妥善安葬,以告慰先烈之英灵。

为了改善哨卡的条件,曾经的赛图拉卡哨已经被废弃,解放军在其东边移到了30公里外的地方重新设立了新的赛图拉卡哨。

在海拔5380米的地方,还设立了一个神仙湾哨所。这个地方名字虽然叫神仙湾,但实际上却是一个连神仙也扛不住的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地方,大风、极限温差和高强度的紫外线,都是这里的标配,对解放军戍边战士的考验也是异常巨大。

在维吾尔语中,赛图拉是“殉道者”的意思,这个名字,也的确是一代又一代中国戍边军人的真实写照,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着祖国边疆的安宁!

高山无语大地有情,致敬我们的戍边战士们,不管你曾经是谁,你们都是为了祖国的安宁,你们是守卫祖国边防的“殉道者”,你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国军   图拉   伊犁   解放军   哨卡   哨兵   新疆   中国   军人   士兵   战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