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年假期有110天?还有这等好事?

SPRING FESTIVAL

再过几天就到春节假期啦!大家的假期都有安排了吗?相信很多小伙伴已经提前很多天在手机标注放假提醒,做好调休准备,甚至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关注回家车票的信息了。

有时在开开心心过完假期后,我们打工人还得再面临调休的痛苦。你知道吗?其实休假从古代就已经开始了,但是调休却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提出的“新概念”。唐朝光是“国定节假日”就有54个,人们每年假期多达150天,基本是上一天,就休息一天的节奏,放假放到根本停不下来。不知道还好,现在一整个羡慕的状态,咬牙切齿,龇牙咧嘴啊!看来,古人的假期似乎比我们想象得还要丰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代的休假制度,古人到底是怎么个休假法,一同去了解下吧!

▲ 清 余省《种秋花图》局部


放假的产生与发展

在周代,春、秋要进行祭神活动来祈求丰年、庆祝丰收。祭罢还有饮食宴乐,行政部门在这一天是不用办理公务的,官吏自然也就可以休假了。这便是古代最早的休假日。战国到汉以前,官吏的休假基本沿袭周制,休假仍集中在大型祭祀日内。

到了汉代便有了较为完整的休假制度。汉代官吏依制享有定期或不定期的休假,称为休沐。休沐即官吏定期休假,官吏一般利用休假日洗沐,故称休沐或洗沐。唐代徐坚所撰《初学记》引《汉律》曰:“吏五日得一下沐”,无论职位高低,官吏每工作五天休息一天已成定制。此外,每年的夏至、冬至,朝廷也要给官员放假若干天。

▲ 明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轮休制度,当时叫做“番休”,后来也被称做“番假”。曹植的《求通亲亲表》中就有“惠洽椒房,恩昭九亲,群后百僚,番休递上”的记载。在曹植看来,实行轮休制度,既不耽误公事,又能照顾个人需要。既利国利民,又合情合理。“轮休"是休假制度的一次重大进步,也为后朝所沿用。





假期类型层出不穷

工作休息回血假

古代工作的基础标配是:旬假。我们现在正常是做五休二,唐朝开始采用了旬休。每10天为一‘旬’,每旬的最后一天为假期,也就是每个月休息三天,也称「休沐日」,主要是让大家回去洗“污垢”。

古人的头发蓄得很长,再加上连续工作9天,高强度的脑力活动呀,头发又油又长。洗完之后还得等干了再次蓄发梳髻,不然不好带乌纱帽。而且“休沐”不仅仅是洗澡假,更是官吏归家谒亲的日子,如果官员放假了还留在单位996,会被认为是对家庭的不负责任。

▲ 明 陈洪绶《晞发图》局部

唐朝的工作休息日是少了点,但是人家的节假日多啊,随便也有100+天。虽然人家的假放得多,但是人家也没闲着,工作效率还奇高呢。不仅没有耽误一个国家的发展,反而还成为了当时经济、文化实力最强的国家,从诗词歌赋、到绘画、书法,都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艺术作品。现在想想,如果给我一年一百多天的假期,我的工作效率应该也会很高!毕竟周六周日两天的时间,都足以让我周五的工作效率倍增......

宋代沿袭了“十日一休沐”的旬假制度,而且休假也不再是公务员的特权,做一般劳务的人也享有假期,充分体现出社会的进步。宋代的休假制度比唐代更为宽松,公务员的假期也更多,仅法定的节假日就有五十四个,全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休假,想想就让人羡慕

到了元代,休假日大为减少,假日制度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元朝的统治者看来,生命在于运动,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休息,什么旬假、大休都没有了。元朝沿袭了唐宋“十日一休沐”的旬假制度,一月休3天,但大幅缩减了各类节庆假日,原来的“黄金周”也被缩减到一天或两天,加上各类法定节假日缩减至16天,全年假日仅52天。

▲ 五代 周文矩《文苑图》卷 局部

明代更甚,不但不再实行旬休,改为一月休息一日,而且大部分传统假日也被取消,只保留了元旦、冬至、元宵,以往春夏秋冬都有假期的格局被完全打破。

清代的公休制度建立在明代的基础上。明代冬至、元旦、元宵三个节假,全部集中在冬天,时间上较为接近。清代衙门干脆采取“封印”制度,将这三个节日贯通,变为一个长假。由钦天监测算吉日,每年不定,大约是从旧年的十二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起)放到新年的正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止)。


感受季节更替假

古人在季节更替的日子,例如立春、立秋、立冬之类的节气,会放1天。欢庆夏至,会放3天;欢庆冬至,再放7天。像我们现在的中秋、腊八、端午之类的小节,放3天,其他的小节日,各放1天。而春节、清明节,都是一年中尤其重要的时间节点,在唐朝可都是黄金周,一放就是7天。

▲ 敦煌壁画之春耕图

魏晋南北朝时,国家法典《魏令》和《晋令》对休假制度做了明确规范。到了需要下地干活的日子,官吏有两个假期:五月的田假和九月的授衣假,各放15天。田假是农忙时节方便家中有田的官员回家务农;授衣假顾名思义,来自“九月授衣”之说,是为添置冬衣。


举国同喜同悲假

我们现在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都是属于公共假期,毕竟我们的放假思维也是从古人那沿袭下来的嘛~

这样的公共假期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是相当多的,尤其唐宋,更是达到了顶峰。

唐代有大量的节日假:春节、冬至各放7天(这样算来,唐代有2个“黄金周”)。今天的连休,也是古人玩剩下的,唐朝寒食、清明节连休,共放4天(也有记载说7天)。

▲ 明 佚名 《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

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三伏、立冬等节气,元日、上巳、端午、上元、晦日、中元、七夕、中秋、重阳、腊日等民俗节日都要放假,以上假期1—3天不等,总共有40多天。此外,老子的诞辰“降圣节”、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皇帝的诞辰“诞降日”、帝后的忌日(国忌)也都被定为法定节假日。而且,从唐玄宗开始,皇帝的生辰也被设为举国欢庆的节日,称为“千秋节”放假三天。此风一开,后代皇帝纷纷效仿。

▲ 清 徐扬 《姑苏繁华图》局部

宋代在节庆日休假方面超越前代,节庆假日大为增多。宋人庞元英的《文昌杂录》记载,宋代的节假日,一年“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三个“黄金周”各放7天。

天庆节、上元节也是7天。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日各3天。立春、人日、中秋节、春分、春社、清明、上巳、天祺节、立夏、端午、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社、授衣、重阳、立秋各1天。

节假日加上休沐日、皇帝生日、太后生日、帝后忌日等,宋代的休假日,超过全年的三分之一。如果再算上探亲假、婚假、丧假等,恐怕比唐代只多不少。

▲ 明 佚名 《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

除此之外,宋代还开创了国家因政事设节的先河。宋真宗时,先后新设了5个节日,分别是:天庆节、先天节、降圣节、天贶[kuàng]节,天祺节,对外宣称的理由是有天书降临大宋王朝;“灵仙仪卫天尊”等神人现身与真宗皇帝相会,嘱咐真宗“善为抚育苍生”,等等。徽宗一朝也以类似的理由增加了6个节日。为强调“君权天授”和维护统治正当性而频繁设节,或许也暗示了宋王朝的日趋式微。


人生重要节点假

在人生的一些重要节点,当然是要放假的啦~

二十岁时举行成年仪式,也就是「加冠礼」,放假3天。如果你的亲戚成年,要帮他过生日,也可以放1天;结婚会放9天婚假;有亲属结婚,会根据亲疏远近,再放1~5天的假;如果是老师去世,给假三天。此外还有省亲假、私祭假和拜扫假。在这些针对官吏的假期之外,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假期——落成假。落成假是重大建筑物完工后为表达轻松喜悦而休的假,是为负责工程的役者所设,不过作为管理者的官吏也可适当休假。

▲ 敦煌壁画之婚嫁图 唐宋

大家也知道,古人以孝为重,所以,如果官吏父母亡故,可以修丧假。“宁”为丧假的专称,行丧期间称为“宁期”。汉初的宁期为三年,到汉文帝时期,崇尚节俭,提倡丧制从简,以日易月,规定服丧期36天。官吏居宁期间,一般没有俸禄,有时皇帝为了彰显对某人的恩宠,会特许其带俸服丧。

除此之外,日常工作中,难免会有因私事要抛开工作去忙的时候,每月还可以请两日事故假。考虑到很多官吏远离父母,在外地工作,不便团聚,唐朝还制定了「省亲假」,每三年给官员一次回家探亲的假。假期的长短,根据父母离工作地点的距离而定。

▲ 太牢祭祀 牛猪羊

了解了那么多,我们可以知道,现代的休假制度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的,无论哪个时期,休假制度都与当时的生产力及社会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劳逸结合才是我们应有的工作态度。休假制度为平日忙于公务的人们提供了闲暇时间,人们在假日里游观赏玩,放松身心,探亲访友,寻芳讨胜,催生出了璀璨夺目的节假文化。

▲ 清 姚文瀚《岁朝欢庆图轴》局部

漫长的封建社会,享有假期的只有少数的公务员,一般平民百姓还无法享受假期。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除了双休之外,既有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法定假期,还有法定假期和双休日适当调换组成的“黄金周",假期已然成为打工人在紧张工作之余回血的一种方式,古时人们或会友于茶坊、酒肆,或流连于园林、寺观,或踏青于野外、湖边,王公贵族、士农工商、男女老少结伴而行。


我们放假了,也别太留恋于躺倒在床和游戏在手,可以多走出去转转,希望大家都能充分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尽情享受生活,体会生活带给我们的惬意和温馨,三毛仔在这里预祝大家假期愉快~我们节后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真宗   古人   假期   官吏   冬至   宋代   唐朝   局部   好事   制度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