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胡适哄骗与其同居,遭抛弃后毅然打胎,奋斗14年成农学教授

一九三七年七月,正是炮火纷飞的时代,许多家里有些钱的人跑到了国外避难。然而却有一位女子,逆着人潮从美国回来。她想:“国难当前,我辈必定为国出一份力。”

她,出生于徽州名门,是富商千金大小姐;她,生于民国战乱年间,从小读书,聪慧过人。

她有头脑有志气,在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压迫下,立志做独立女性。

几年后,她守愿回国。不想遇见局势变动,但仍拼尽全力发挥自己的农学知识,为祖国做贡献。

她专研马铃薯等培育技术,缓解国内当时出现的饥荒问题。

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女性,她用生命做了我国农学科研道路的基石。她是曹诚英,中国农学第一位女教授。

然而,让人惊诧的是,时过境迁,人们记住她的不是祖国贡献,不是大公无私的科研精神,大家牢牢记住的竟唯有她的一件“丑闻”。

一、一场包办婚姻

关于这起丑闻,还要提起中国白话文学先锋人物,胡适。

1909年,年仅13岁的胡适被母亲定了亲,对方是当地豪门富贾家的名门闺秀,江冬秀。

其外祖父前清时期曾位至翰林,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名门世族。

一次乡中摆社戏的机会,江母看中了眉清目秀,举止端正的少年胡适,便心中着意,想把女儿江冬秀许配给他。

后与胡母,冯顺弟商议,胡母一听这消息,自然是没有什么意见的。

其一,胡适的父亲早死,他从小儿时期就是母亲一个人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如今长到了少年年纪,母亲正在想他的婚事问题。

按封建时期的礼仪习俗,家中的父亲去世,子女的婚姻大事就得都由母亲做主。

其二,江家本来也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且又是表亲关系,彼此也是知根知底的。

再说,江家的女儿江冬秀她是见过的,人才相貌都还不错,性情也是稳重端庄的,是个做主母的样子。

江冬秀对母亲选的这个伴侣,也是极其满意。她虽在深闺高阁,但世家子弟间的事,说白了就是个圈。

胡适的学问涵养,她是早知道的,所以等母亲通知,给她选了这位郎君时,她虽面上不作表态,但心中是极欢喜的。

二、不同的命运

然而,这场包办婚姻,对当时已经接触过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胡适来说,确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

自由恋爱结婚的思想让胡适千推万阻,但胡适却又是个极孝顺的孩子,他深知母亲独自抚养他的不易,他不想太伤母亲的心。

虽然心里极其不愿意,他还是勉强应下了母亲给他提的这门亲。

虽口头答应,但他又以学业为由,向江冬秀提出了暂缓结婚的请求,江冬秀知未婚夫要出国留学,十分赞成。

她叮嘱胡适独自在外国需注意身体,不要太过劳累,也要记得定时给家里回信,不过也不用太担心家里;

自己会好好照顾胡母,还是以学业为重,不要太贪玩等等体己话。

胡适答应着,转身上了去美国的飞机,这一走,就是13年。

这13年里,胡适尽情发挥着自己的才华,广结良友,谈了外国女友。胡适风流才子的名声,在美国华人圈传开,大家都很佩服他的才华。

也十分觉得,能够突破封建礼教,追求自身爱情,实在是一件良事。

而这一时期的江冬秀呢?她仍然受着封建礼教的束缚,每日里只能待在深闺阁院里做些女工。

这种在当今看来百无聊赖的生活,当时的江冬秀,却能够极力忍耐。

最糟糕的是,江冬秀的年纪一岁一岁涨上去,在当时的旧中国,女子16岁还未出嫁就已经算是“老姑娘”。

何况13年的等待,江冬秀已经到了20好几的年纪。

而面对流言蜚语,江冬秀却有自己作为女子的骨气和智慧,她从不理会外面的传闻,且与胡适保持着通信。

胡适在信中提及,希望江冬秀能放开双脚,读书识字。

要知道,旧中国对女人的脚十分在意。当时的大家门户女儿基本都会裹脚,而江冬秀对胡适的提议欣然答应,她不再缠足。

同时,打破当时普遍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维,读书、识字。

但这些,又更加深化了当地人对江冬秀的嘲笑,有些人说她真是等她的“洋女婿”等疯了,骂她是个疯女人;

而这个“疯女人”,却在一年年的积累下,从一个大字不识的深闺女儿,变得读书识字,更加知书达理。

1919年,胡适终于归国。他回到家乡与江冬秀见面,他仍然不喜欢这个旧时代的女人。

但这十几年的书信陪伴,他虽然不爱,但心中十分感激。又有母亲催促,他终于决定和江冬秀结婚。

但提出要求,按着西式婚礼来办,不要中式婚礼。

这又引起了乡里的非议,人们没对胡适多说什么,却拼命嘲笑江冬秀。

结婚大事,没经八抬大轿,拜高堂等种种规矩,都不算名门正娶的妻子。

就连她的家人,当初给她定这门亲事的江母,心中也十分不乐意女婿的这种提议。

她觉得自家怎么说也是徽州一带的望族,自己的女儿,怎么能受这种委屈,但江冬秀这时又表现出她极强的魄力和胆识。

她力排众议,“我既是他的妻子,怎么都是他的妻子。”答应了胡适西式婚礼的要求,穿着一袭西式礼服与西装革履的胡适,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三、一场意外的邂逅

这场婚礼上,江冬秀的心情无疑是极其快乐的。她满眼爱意地看着,自己苦等13年的男人。

但这时的胡适心思却不在江冬秀身上,他被一个年轻的女孩所吸引。

这个女孩就是曹诚英,未来的农学博士,国内马铃薯研究开拓者。

但现在,她还只是一个16岁的女孩,蕙质兰心,善于接受新事物,是当时当地最有才情的女子。

胡适看着这个给他们做伴娘的女孩子,心中升起一种爱慕之意,他觉得自己仿佛遇见了命中注定,他心中泛起了罗曼蒂克的涟漪。

侧头问江冬秀,“这个给我们做伴娘的女孩是谁。”江冬秀沉浸在新婚的喜悦中,回说:

“你可真是糊涂了,这不是嫂嫂家的妹妹,叫曹诚英,别字佩声。是个聪明姑娘,听说家里已经给她许了人家。”

胡适听着妻子的话,心中暗暗纳闷。可惜这样一朵娇花,也早早地被许了人,实是不幸。

四、不幸的婚姻

提起曹诚英的这门亲事,也是由她母亲做主许配的。

但读过书,上过学的曹诚英怎么能答应。她不想如母亲一样,从此以后,就一辈子困在四方的天地里,一辈子做男人的附庸。

她想这一生,从出生开始就什么都听父母长辈的,她想,这辈子该为自己做一回主。

她想着离家出走,她想读书,她想自由。她求自己最亲爱的二哥帮她从家里逃出去。

然而,二哥虽十分疼她,一想她一个女孩子,独自在外漂泊十分不放心,所以婉拒了妹妹的要求。

心如死灰的曹诚英,无奈之下只能以死相逼。这个一贯柔弱温顺的孩子,第一次拼死说:“结婚可以,但必须同意我读书。我要继续读书。”

为不让事情闹大,“丢人现眼”,两家达成共识。曹诚英可以去读书。她欣喜若狂,觉得自己不至于太过绝望。

曹诚英考上了当地的女子师范学校,学业优异的她,想着毕业后就去应聘做老师,能独立养活自己就好。

但家庭生活却让她十分痛苦。首先是她的丈夫,她对这位比她大十岁的丈夫十分不喜。

他满口仁义道德,其实只不过为了满足自己私欲,她极为痛恨这位外人口中的“正人君子”。有一次,一个乞丐来家里要饭,那时正是饥荒岁月。很多北部地区的百姓逃荒到徽州一带。

曹诚英的丈夫十分嫌弃这些来要饭的逃荒百姓。表面上吩咐下人,把他们带到自家粮庄领取粮食,实际上是借口把他们赶走。

曹诚英深知丈夫的这些心思。心中极为不满。

她私底下乐善好施,给了这些逃荒的人粮食,又给了些盘缠,让这些苦命的百姓买些衣服保暖。

这件事被家里人知道后,却都说她的不是;这以后,曹诚英更加不喜欢自己丈夫这一家人,多数时候是在学校住校,很少回家。

而这也把曹诚英的婆婆急坏了;她害怕自己的儿子没有儿子,断了自家的后,竟然自己给自己的儿子出门找小妾,为的就是能够给儿子生孩子。

曹诚英知道这一消息,一声悲凉的笑叹,她知道自己从来没被当作过人。

她心里本有男女平等的意识。却只被当作生育机器,毫无个人的尊严。

她没能满足他们的生育要求,就会被视作不祥之物。悲痛万分之际,她大闹丈夫胡昭万一家,吵着离婚。

但胡冠英一家又认为,离婚会让自己的家族蒙羞,死活是不同意。

直到1923年,曹诚英的二哥了解到妹妹的痛苦,及时赶来为妹妹做主,一番斗争下,帮助曹诚英解除了婚姻关系。

五、爱情

1923年,病中的胡适来杭州小住养病。他再次见到了当初的心动对象,曹诚英。

而曹诚英在看到这个思想前卫,颇有学识、谈说着男女平等,个人独立的男人时,也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胡适告诉了她,自己与妻子的结合都是包办婚姻的一场错误,将来一定会与妻子离婚,就这样两人走到了一起。

浓情蜜意之际,在一起5月,同居3月后的一天早晨,曹诚英告诉胡适一个消息,她怀孕了。

胡适先是十分惊讶,然后也表现得十分欣喜,说真是太好了,让曹诚英不要担心,他即刻就回北京告诉江冬秀,然后离婚

江冬秀其实早已从朋友圈中知道了胡适和曹诚英的事,她心中虽然十分愤怒,但仍然保持着自己大家闺秀的风范;

等胡适回家后,如往常一样做好了饭带着两个孩子和丈夫一起吃饭,胡适说:曹诚英怀了我的孩子。

还没等胡适说出离婚的话,没想到,一向温良贤淑的江冬秀,竟然抄起剪刀刀架在了两个孩子的脖子上:

“要离婚是吗?那好呀,等我把你这两个孩子灭了,然后再自我解决。死个干净。省得你去和你那个情人生活有什么负担。”

胡适看见这阵仗,吓傻了。他一个文人,虽也见过一些事,但却从未想到自己家的妻子,会有如此彪悍的一面。

他急得团团转,说自己不会离婚,立刻就去和曹诚英了结关系,劝她把刀放下。

果然,没过多久,因怀孕造成本就虚弱的身体更加羸弱的曹诚英,躺在病床上没有等来胡适的约定,反而等来了一封抛弃信:那是一纸诀别书。

信中说着自己的种种万不得已,希望她不要怪罪,就此分别。

曹诚英拿着这封信,没有再多说什么,径直去医院做了人流,然后准备出国事宜;

她觉得自己的爱情算是完了,但学识却是不该抛弃的。她想,从此以后就在这条学问路上钻研下去吧,这一坚持就是50年不问感情。

六、自我的价值

1931年,曹诚英奔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农学学位。

37年回国后,她到大学应聘职位,潜心钻研农学技术。离开那个男人的第14年,她努力奋斗,成了一位教授。

由于受各种原因影响,曹诚英在美国研学的威斯曼—摩尔根主义遗传学被斥为唯心主义,反达尔文主义。

她随后改研究方向为马铃薯及高粱生长,在这方面获得多方突破。

在各项研究中获得的奖金,而她的生活却过得很清贫。她把全部财产捐献给自己的家乡,国家做事业。

1973年,她因肺癌病逝于上海医院,她的一生,为国是尽了全力。

但极为悲哀的是,她如今被人提起,却只被记得曾经和胡适有一段情。

她在旧社会勇于突破“女人的命运”,极力鼓励自己身旁的女性走出一片天;

她呼吁女人该被当作一个人来看;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祖国做贡献;所有的财富全部捐献给国家。

她被记住的不该只是那些。

只看那胡适被称作风流才子,提起他的几段情,都只是笑谈。而曹诚英被他所负,却一辈子都受着“荡妇”的羞辱,荒诞至极。

-完-

作者 | 周扬

编辑 | 阿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胡适   农学   徽州   封建礼教   年成   丈夫   家里   教授   母亲   心中   婚姻   女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