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授不解: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和埃及还在,为啥只承认中国?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中华上下五千年,多少朝代交替更迭。这个拥有着丰富历史文明的古国,引起了一个又一个外来探索者的兴趣。可作为同样拥文明古国身份的古埃及和古印度。为何它们却不被历史学者所承认呢?

地理优势

任何文明的传播与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优越的地理环境。首先是古埃及,一个被大瀑布和没有设立港湾的三角洲所包围的城市,它的地理环境有着很好的隔绝功能。避免了外族入侵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干扰。人类得以在稳定的环境下延续后代。

在古埃及的发展中,共经历了31个朝代的更迭。偶时内部的动乱会扰乱文明的发展,但很快,一切又会回到平衡的支点上。因此,相比于其他小国,古埃及的政治状况与经济发展是相对稳定的,这也为它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泛滥的洪水只会造成大量的损失。可对于古埃及人们,那是来自母亲的馈赠。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在长期的总结中,古埃及人们发现尼罗河泛滥有一定规律,凭借这种规律,古埃及人民在洪水泛滥后的淤泥里播种,充分利用淤泥中天然的养料成分,再在洪水发起之前,进行收割,一切顺应天时。

但凡事有利有弊,由于它的南边是绵延不断的沙漠,北边是让农业文明被迫中断的地中海。这让繁荣的古埃及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无论是气候的突变,强敌的入侵都将其逼死在这条穷巷中。

再来谈到古印度,它兴起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南北都连接高原,东西临海,为古印度农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随着农耕技术的发展与自然规律的掌握,人民逐渐能够吃饱,人口数量逐步增加,最终形成了这种古印度文明。

相较于古埃及,古印度的地理环境偏东,周边环海,为抵御外族的入侵提供了坚实的屏障。除此外,平坦的印度平原提供了耕种的绝佳地点。但这样完美的地形却输在了一道裂缝上。在印度的西北方向,有一个缺点地形——开伯尔山口,这道缝让无数的侵略者得到机会,涌入城内。

即使在文明建立后 古印度不断完成统一大业,可不断的帝国入侵,被人统治,都在消耗着彼此的粮草与耐心。纵然有短暂的反抗,可在此之后人就不能改变被侵略的事实。不断地循环往复下,反抗又斗争。终于多个因素影响下,古印度销声匿迹在人类的视野。

古中国历经尧虞舜,夏商周。发起于两河流域,定型于不断的朝代更替中。文明也逐渐丰富起来。作为一个典型的农耕国家,古中国位于北半球,收到的日照强度较低,适合于小麦与水稻等农作物的播种与生长。

除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形,形成了多条河流,而非仅主河道周域一条。这为各地的粮食播种与生长提供了优异的地理环境。不同于古巴比伦与古埃及,仅有几条主河道,一切农作物生长只能依赖于此。中华地区幅员辽阔,除了中原地区,也有巴蜀与江南地区作为补给。

也同样得益于广阔的领土,即使发生外族入侵,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并不会完全被围堵直至消灭。如西周时期,受西戎侵害,他们可以东迁,重新形成东周。一个国家的文明绝不会因为没有缓冲地带而被彻底消灭。相反,因此些原因,各祖文化得以交流荣和,复又形成新的文化类型。

同样,广袤的领土滋养了人口的繁荣,即使经过一场场战乱,汉人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不容被撼动,并不会因为某种大型屠杀而彻底灭绝。且中国领土较为固定,并非依靠战争掠夺,自然也不会因为武器装备落后,而再被他国夺走。

文化优势

古埃及在历史变迁中没有实现铁器时代的跃迁。尽管他们有应用与推广铁器,可并没有很好的应用于农耕文明上。同样由于农耕文明的弱小,导致了军队力量薄弱,后方供给不足。长期在军事战争中不占优势。同时中央的低效率税收,最终他们未能实现中央集权制服,得到统一的管理。

军事技术上,尽管法老拥有精强的护卫队,并求助过希腊,重新整备过雇佣军,可在与他国的对抗中,军事技术的弊病难以被掩盖,到后期,其军事力量明显劣势处境,面对对方强悍的兵力,显得不堪一击。

除了军事与农业的显著弱点,宗教势力并未起到文化传播作用。他们不像后来的国家用于集权服务,也没有凝聚力量,仅在信徒的狂热中自我感觉良好,甚至阻碍社会发展。他们从不缴税纳税,为了宗教信仰,居民们甚至还要上供贡品,统治者也难以逃脱,成为了古埃及的一个危害。

而古印度在雅利安人的影响下,他们的风俗习惯发生改变,形成了他们的划分人等级的种姓制度。在它的规定下,百姓被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人权与地位也得到了明显的区别对待。

起初,种姓制度的存在是雅利安人维护权力统治而制定的,为了驱逐打压土著居民。但随着演变种姓制度逐渐形成了一种固有稳健的社会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权利得以保障,地位得以稳定。同样也形成了无法磨灭的阶级隔阂。

在这样的政权构架中,种姓制度被一代又一代的印度君主得以使用,这种带有明显不平等色彩的制度,被运用到每一个大小王朝中。即使有所反抗,这种制度依旧长期存在,并从未被打破。对于当权者,他可以用来固化百姓的思想,在他们的思想上套上沉重的枷锁。同样也不具备活性。

而古中国不断的文化创新与君主改革,相较而言,保持了优良的活性,也塑造了诸多的硕果。从农业改革到君主变法,除了维护了皇权的稳定,更多的保证了文化能够万古常新。中央牢牢把握住了国家关键命脉,这也是不同于古埃及的地方。

民以食为天,古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耕文明贯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古人的勤劳与智慧,不仅是农作物品种得到了发展,更是一步步完善了各种农具。从原始的石器,如石磨盘、石斧、石铲等。逐步过渡到了铁器。并在长期劳作中,总结农作物播种规律,顺应季节特点,总结了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人将耕种与诗歌结合在一起,古朴中又透露出生活中的点滴诗意。除此外,为了更好度量时间与年月,在他们夜观天象,制定历法,通过各种不断的摸索,确定了年月日,甚至是时的度量。

对于人类社会,信息的传递需要载体。记住,人们通过结绳记事或语言传递来实现这项功能。但前者效率太低,后者具有即时性,都无法较好的完成这项任务。在这种情形下,文字应运而生,它比语言更加实用,且具有长期高效性,因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基础。

在不断的演变中,从甲骨文经文到后来风格各异的行书,楷书,草书,随着不同朝代的演变,最后形成了汉字。在休闲之余,汉字除了诗行文化传载的功能,更多的被各类诗人,书法艺术家创造出不同的美学效果。到东汉时期,蔡伦的造纸术也为书法和文化传递提供了物质基础。

除了这些成就,中华千年间,也涌现了不少拥有丰功伟绩的帝王。如结束了中华土地土地割据的混乱场面,实现大一统的秦始皇。他不仅创造了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为了巩固国家,抗击匈奴,还修筑了万里长城。

匈奴的再三挑衅,百姓流连失所,国家战乱四起。在这样的局势下,汉武大帝刘彻应运而生。这位有勇有谋的16岁君主也不负众望,转守为攻,远击匈奴。这是历史上唯一一位横扫游牧民族的君王,追杀匈奴六千里,斩单于于刀下。并留下脍炙人口多旷世绝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除了这些君王外,还有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掀翻胡人统治的隋文帝杨坚,平定三藩的清圣祖康熙以及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这些千古仁君用自己的手段捍卫着中华的领土,震慑着外族的宵小,让古中国得以延续长远。

技术创新

在技术上,中国古人的智慧也不容小觑。为了更好提升生活水平与质量,印刷、纺织、陶瓷等技术日渐完善。如瓷器并非只是作为盛装的容器,还体现在各种艺术用途上。对于瓷器的处理,包括并不仅限于透雕镂孔等瓷器制作技术。各朝帝王也将其作为艺术品用于赏赐和日常摆放与观赏。

此外,后世闻名的火药诞生了,它并非是为了引用在战场上。而是最早应用于春秋战国的炼丹术中,作为君主的“不老药”,甚至还应用于各类烟火杂耍中,为百姓生活增添趣味。

除了文学上的造诣,中国在古代数学上拥有多项重大成就。我国作为最早使用时间位置的国家,创造出了筹算与珠算,并在古书《周易》中著有详细的解释。到战国时期,几何的概念也逐渐形成,九章算术作为我国数学几何方面的经典著作,他对数学方面的影响不亚于欧几里得对西方数学的影响。

我国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也十分优秀。汉朝时煤被用于冶炼铁器,而练焦的时间相比于欧洲,更是要早上一个世纪。春秋与战国时期主播出现了锻铁工具,而关于钢铁的冶炼,更是在西汉就已经形成。

除此外,各类食材的制作,如盐,醋,酒的酿造也也丰富多彩。且中国的古建筑具有相当的特色,从格雷皇城的建造到形状各异的古代园林,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建桥修筑运河上,各朝君王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为后世的发展做了重要铺垫。

总结

相比于其他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消逝,古中国的智慧结晶为现代人民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为它几千年的传承奠定了根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华文明的传承需要我们这一代的继承与发扬,我们需要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才能保证中华文明得以更加优良的延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中国   种姓   埃及   外族   农耕   印度   英国   君主   中华   古埃及   不解   教授   文明古国   古印度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