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何时命名“乙类乙管”?

传染病对国家人民威胁巨大,人类历史上因传染病而造成的损失,比人类历史上所有战争加在一起的总和还要大。自人类诞生以来,传染病的幽灵就和人类如影随形地生活在一起。

随着城市化发展,高度集中的人口又为传染病的爆发提供了极佳的温床。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无数医学家耗尽毕生心血,总结出了对抗传染病的办法——切断传染渠道、接种疫苗预防感染、研制特效药治疗疾病等。

对传染病进行分级管理,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成果。因为这个制度保证了人类社会可以根据传染病的不同威胁程度来制定应对的方案,从而把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那么,人类对传染病的管理是怎么建立的?人类对传染病的分级依据又是什么呢?

文 | 郭歆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原文首发于2023年1月10日,原标题为《新中国何时命名“乙类乙管”?》,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惨痛的历史教训和经验

据史学家邓拓1937年在《中国救荒史》的统计,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所爆发的大规模瘟疫次数为:周代1次,秦汉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共计238次瘟疫。王玉兴教授在2003年发布的《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统计的数据则更为详实,即从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的2154年里,我国古代总共发生瘟疫352场,疫灾之年高达600多年。也就是说,中国历史几乎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与瘟疫的斗争中度过。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国外,历史上的欧洲多次发生大规模瘟疫,比如公元前430年的雅典大瘟疫,就导致了近四分之一的当地居民死亡。至于肆虐欧洲300年的“黑死病”,更让欧洲累计减少了2亿多的人口。

大规模传染病的爆发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破坏,比如在古代,人们往往认为瘟疫是神鬼所为,而大规模的瘟疫爆发则是“天神降下的惩罚”。汉末大疫,从公元171年至公元220年这五十年时间里,死亡人数高达4800万,是东汉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罗马帝国的衰亡,同样也跟瘟疫密不可分,比如哈德良皇帝时期的罗马大瘟疫,直接导致数以百万计的罗马人死亡。由于死亡人数过多,哈德良皇帝不得不放弃自图拉真大帝时期就占据的两河流域中下游、东欧高加索地区,让整个罗马帝国进入收缩期,从此一蹶不振。再加上为了弥补人口损失,罗马帝国不得不引入大量蛮族填补空缺,为日后罗马帝国的四分五裂埋下种子。

可见,大规模的传染病对人类历史影响极为巨大,无论中外哪里的统治者,都对如何治理传染病极为重视。

在传染病的严重威胁前,人类虽然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也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对传染病进行有效管理。在古代,人们虽然不知道传染病的发病原因,但可以从传染病的种种特征中总结出规律。汉朝时期,据《汉书·平帝纪》记载,汉代发生瘟疫时,朝廷采取的办法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即朝廷给灾民免费发药,提供医疗、救治服务的同时,专门腾出空房子来安置患者。这种方式被称为 “离间”,也就是今天所谓的“隔离”。

除此之外,朝廷还采取了收容式隔离,即在寺庙或者其他空旷地带专门开设收容传染病患者的“疠人坊”,以收治传染病患者,切断传染病传播渠道。当情况紧急时,朝廷也会采用强制性隔离,即官府会在疫情区封锁各进出道路,并派士兵在当地镇守,严防患者外出导致疫情泛滥。

据《北京卫生史话》载:明天启七年(1627)及崇祯七年(1634),因天花流行,京城郊外设有避痘所,对染病者予以隔离。崇祯十四年(1641)“七月丁亥时,北京甚疫,患者就近而离间,于寺院、于空室,不与人近,以避染之”。清顺治十八年(1661),北京发生天花,“凡理旗人疙瘩及内城民人痘者”下政令迁移避痘。当时连宫里也出现疫情,孝庄文皇后急忙令人将三个染病的小太监送出宫门,安置到西郊的一座寺庙隔离,“百日之内不得入宫,日观其恙,三日一报”。

有意思的是,欧洲地区应对传染病流行的办法也与中国类似,但时间要晚很多。欧洲历史上真正对传染病采取隔离和封城制度的,是黑死病爆发时的意大利和波兰。当黑死病蔓延到意大利米兰城时,仅有三户人家出现症状,米兰政府直接封死了这三户人家的门窗,同时派兵封锁整个米兰城,只允许极少数人经过检查后进城。这种管理方式有效切断了黑死病的传播渠道,保护了米兰城内绝大多数人的性命。波兰则是直接封锁边境,不许任何人进出。同时严格封锁国内任何疑似出现黑死病的地区,一旦有疑似病例,立刻将这里封锁隔离,直到疫情平息为止。

就这样,当黑死病在欧洲狂飙突进时,意大利米兰和波兰保住了自己境内大部分人的生命安全。可见应对传染病最有效的方式,还是切断病毒传播链,不让其四处传播。这些疫情处置方式在现在看来虽然简陋,但在当时的管理能力和社会条件下,确实有效减轻了传染病带来的危害,并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疫情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传染病的治理能力越来越进步,而分级管理体制的出现,则是人类社会对传染病治理能力上的一个飞跃。

2 现代思维下的管理升级

曾经,人们对传染病的管理基本以“隔离”为主,这样做的优点是简单有效,缺点则是代价太大。以黑死病为例,西班牙对黑死病患者的隔离方式十分不人道,他们直接把人集中起来塞进地窖。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没办法仔细分清谁是患者谁是普通人,导致很多未患病的正常人也被莫名其妙地封入地窖并死在里面。

针对这些管理上的弊端,以及人类医学上的进步,人类社会对传染病的管理也逐渐成熟起来。针对不同的传染病,人们的管理方式也更加灵活。1855年,第二届国际统计大会上,英国的威廉·法尔和瑞士的马克·德斯提出了著名的国际死亡原因分类表。1893年,法国统计学家耶克·伯蒂隆在国际统计大会上提出了疾病的分类系统,可以视作最早的对疾病进行分类管理的雏形。在第六次修订时,人们首次引入了疾病分类制度,在后来的每次修订时,世界各国都更加注意对疾病的分类和管理方面的改进,尤其重点关注对传染类疾病的管理。

这种分类的主要依据是针对社会影响不同,对不同种类的传染病进行不同方式的管理。比如传染性和致死性都极强的鼠疫、天花、霍乱等,一直被列入防范程度最高等级的传染病。而传染性和致死性较强的如梅毒、淋病、麻疹、白喉等被列入次一级的传染病管理等级。

20世纪初,1917大流感流行,对世界各国造成了惨重损失。这次传染病直接改变了人类对传染病管理的态度,让全世界更加重视建设传染病的分类管理制度,包括对传染病建立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加强对流行性疾病的管理力度。随着二战后联合国的建立,传染病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对各种传染病的管理更为精细化。以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流感传染病大流行警告为例,共分6个级别:

1级:病毒在动物间传染,但没有人类感染病例。

2级:已知一种动物流感病毒在人类造成感染,因此被视为潜在大流行威胁。

3级:有动物流感病毒或动物与人类流感重组病毒造成零星或小规模的人类传染,但这种人与人之间传染还不足以造成社区感染。

4级:动物流感病毒或动物与人类流感重组病毒造成的人与人之间传染,足以造成社区传染。大流行风险骤升。本级重点在于控制病毒蔓延。

5级:人与人之间传染在同一地区蔓延到至少两国。强烈显示即将发生大流行。

6级:大流行级。人与人之间病毒传染,在同一地区至少在两国传播,并扩散到同一区的另一个国家。

仅仅流感一类病毒,就有6个警告等级,而其他传染病在管理上也有针对性的不同管理体系。

中国的传染病分级管理体制,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法定传染病直接在法律文本中列明。1955年,《传染病管理办法》最早对传染病实施分类管理,将传染病分为两类18种,其中甲类3种、乙类15种。自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则将传染病分为两类25种,其中甲类3种、乙类22种。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又进行了修订,将传染病分为三类34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2种、丙类10种。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三类37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目前我国共有40种法定传染病,其中甲类2种,乙类27种、丙类11种,比2004年多3种。

甲类传染病指鼠疫、霍乱。此类传染病发病率高,治疗延误时引起病死率高,在人间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可能危及社会安全。所以发现后,需要2小时内及时上报。流行时需要采取强制性隔离患者或者密切接触者,甚至采取疫区封锁或者交通卫生检疫等措施。所以,甲类传染病也称强制管理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等。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发现后,需要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对其中的艾滋病、淋病、梅毒、狂犬病和炭疽病人必要时可采取某些强制性措施,控制其传播。

丙类传染病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2013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一经发现,也需要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丙类传染病对社会和人民健康也会造成一定影响,需要开展主动性系统监测以掌握流行情况,建立和改善控制措施以监测病毒,开展防治的传染病的相关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三类传染病中,禽流感、非典、肺炭疽和新冠病毒这四种乙类传染病是属于甲类管理的,即所谓“乙类甲管”。而随着新冠病毒杀伤力的减弱,2023年1月8日起,人们对新冠病毒开始实行“乙类乙管”。

从“乙类甲管”到“乙类乙管”有哪些变化呢?“乙类甲管”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应在发现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而“乙类乙管”传染病则是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此外,“乙类乙管”后,隔离措施只在必要时采取,区域限制上也会有所放宽,并且不再实施交通卫生检疫。

虽然没有了强制隔离治疗等防疫措施,但对于这种病毒依然不可掉以轻心,毕竟新冠肺炎(现改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毒依然是跟HIV病毒感染、黑热病、疟疾、登革热等属于同等级别的传染病。

我国法定传染病分类。来源/天津卫生健康监督

参考资料

《中国救荒史》, 邓拓,商务印书馆

《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王玉兴,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陈高佣,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罗马帝国衰亡史》,爱德华·吉本 华文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小读客童书为库叔提供20本《漫画讲透国学智慧》赠予互动读者。以漫画诠释国学智慧的内涵,教会孩子利用国学智慧解决生活疑问。收纳海量历史故事,提供有力素材,孩子写作用典信手拈来。拒绝戏说恶搞,对校史书,让孩子正确地掌握国学知识。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3名(数量超过30)将随机得到1本赠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乙类   黑死病   米兰   罗马帝国   瘟疫   疫情   传染病   新中国   流感   人类   病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