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法维王朝时期,伊斯法罕的文化为何会受世界文化的欣赏和喜爱?

伊朗的建筑

萨法维王朝时期,伊斯法罕的文化为何会受世界文化的欣赏和喜爱?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位于伊斯法罕郝岗尼大街东端的“旺克天主教堂”是萨法维王朝建造的一座天主教堂,始建于阿巴斯一世时期,于1655-1664年正式竣工。旺克天主教堂是为亚美尼亚的移民提供的礼拜场所,在大卫主教的监督和萨法维王朝统治者的支持下建立起来。

教堂是根据亚美尼亚人提供的信息设计的,内部的建筑风格结合了波斯和欧洲基督教风格进行装饰。教堂收藏了近三万册藏书,其中包括有关亚美尼亚语言和其他欧洲语言的书籍,都免费提供给来访的人员参阅和研究。

这一座天主教堂在伊斯法罕的顺利建造,一方面体现统治者开明、开放的政治态度,另一方面也体现波斯文化的包容性、宽容性和灵活性,使得不同的文化碰撞出多元的、多样的、先进的思想火花。

在伊斯法罕,“四十柱宫”(the Chihil Sutun or“Forty Columns”)也为人们所熟知,也被称为“契黑尔·索通宫”。四十柱宫坐落在伊斯法罕赛帕赫长街的一个花园当中,是当时国王会见来访使节或举行仪式的场所。按照字面意思解读四十柱宫的来源,应意味着它是由四十根柱子组成,其实不然,实际上“四十柱宫”是由二十根柱子构建而成,另外二十根是池塘倒影形成的,这些实柱支撑着宫殿的门廊。

宫殿内的每根柱子高约14.6米,墙壁上均采用镜面马赛克材质的上色材料和装饰用的壁画,其整体的风格突出了波斯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波斯历史上历朝历代以宴饮、涉猎、宗教、爱情、风景为主题的图画,但也存在反映外国文化的装饰,例如贵妇人生活的、妇女日常生活的等。

在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严肃的萨法维王朝,宫廷的装饰还能融合妇女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化,这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和尊重,也正因此伊斯法罕的文化也受世界文化的欣赏和喜爱。“四十柱宫”的西侧有一条延伸到扎因代河(Zāyanda-rud)的林荫大道查赫巴格大道(Avenue of Chahar Bagh)。

查赫巴格大道长约2.5英里,从其北边部分到边墙大概有48米。作为皇家花园,查赫巴格是具有典型波斯风格的园林布局,笔直的园路和川流不息的水渠将整座花园分为四部分,花园的中心正好与中轴线相交,呈现出规整严密的布局。

萨法维王朝前后在伊斯法罕建造的大大小小的城市建筑数不胜数,如各类博物馆、王宫、清真,以及著名的桥梁、伊玛目家族纪念堂等,其中有不少名胜古迹也享誉世界。这些建筑不仅仅富有波斯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特色,也兼容来自其他国家的建筑艺术特点,即使人们感受到伊斯法罕城幽雅的历史沧桑感和神秘感,也昭示这座城独具包容性、多元化、全球化的历史底蕴。

伊斯法罕的艺术领域

在阿巴斯大帝统治下,伊斯法罕在绘画艺术领域和丝织品艺术领域也有所造诣。首先,伊斯法罕的绘画艺术风格在阿巴斯大帝时期有了突破。王朝政治上中央集权的模式也引导着艺术创造者创作风格的逐渐统一,因此当时的伊斯法罕诞生了一个全新的画派——伊斯法罕画派。该画派的创作特点是用色大胆,善于运用线条创作,通过颜色和线条的结合突出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迁都伊斯法罕后,阿巴斯一世还推动了肖像画的发展。这主要是深受当地浓厚的人文气息影响,并且阿巴斯一世本身对这种实用主义类型的艺术形式感兴趣,因此在此背景下,肖像画盛行一时,不同职位、身份的人。

经常成为肖像画的主角,而当时的王公贵族和商人群体热衷于收藏这类艺术作品,并且在伊斯法罕还出现了专门经营绘画艺术的画廊,相关的艺术活动、艺术品交易活动也愈加活跃和流行,这无疑形成了以伊斯法罕为核心的艺术市场。

其次,伊斯法罕作为萨法维王朝重要的手工业城市和商贸中心,其丝织品创作领域也进入了新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波斯的丝织品工艺与同时期的绘画艺术紧密联系,许多艺术家会在丝织品工艺上展现其绘画艺术,如阿迦·礼萨(Agha Reza)的绘画作品便成为诸多丝织品花纹的模仿对象。

还有当时一位出色的丝织品创作者吉亚斯丁(Ghiyas-ud-din),他的设计与创作深受阿巴斯一世的喜爱,其作品甚至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莫卧儿帝国皇帝阿克巴大帝(Akbar the Great)。

在伊斯法罕作为首都逐渐崛起后,阿巴斯一世一方面继续发挥伊斯法罕“丝绸之路”南站的优势拓展波斯丝织工艺品的市场,另一方面将优秀的丝织品创作者聚集到伊斯法罕,在伊斯法罕建造一座皇家编织作坊,根据不同国家的审美眼光设计不同的丝织品样式,进一步推广波斯丝织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建立本土教派

为了解决登基之后面临的世俗权威问题和宗教领域的挑战,阿巴斯一世企图建立一个以首都伊斯法罕为中心的什叶派宗教哲学学派——伊斯法罕学派,并在伊斯法罕建立了十二伊玛目派教育体系,包括在伊斯法罕建立经学院,安排十二伊玛目派乌莱玛或什叶派的宗教人士进行授课。这些学院直到恺加王朝时期都得以保留下来,成为后来纳杰夫、库姆和马什哈德经学院的前身,也是当今什叶派社团重要的学术机构。

阿巴斯大帝采取这些宗教措施的意图一方面是从根本上确立什叶派的权威性和唯一性,切断土库曼部落贵族在宗教信仰方面向非正统宗教倾向的趋势,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宗教文化对伊朗来说不言而喻,民众对宗教的热忱也无庸赘述。

同时伊斯法罕又深受古波斯文明的熏陶,因而在建设伊斯法罕的同时将什叶派学术中心成功地转移于此,扩大什叶派在当地的影响,这无疑促进了什叶派在伊斯法罕的本土化和民族性,实现世俗与宗教的融合,形成强大的精神凝聚力。

如此一来,有了宗教力量对伊斯法罕建设的加持,伊斯法罕的政治中心地位和形象在伊朗得以提升并且深受瞩目。伊斯法罕成为首都之后,萨法维王朝国王的宫殿迁移至此,密集的行政工作和外交活动也随之向首都聚集和靠拢,不仅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政客,构建起一座伊斯法罕与世界进行政治文化交流、贸易活动的桥梁,同时为新首都伊斯法罕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

例如,萨法维王朝中期,伊斯法罕商人出身的政治官员曾向沙赫提出现代商业开发项目——皇家广场拱廊内的店铺以低价出售,以此鼓励发展不同于巴扎集市职业集群的商业模式,进一步提升了伊斯法罕的城市形象。

经过阿巴斯一世日积月累的建设与改革,伊斯法罕已日新月异。从其文化建筑和经济发展程度来看,伊斯法罕俨然已经成为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并且这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其首都地位的威严性、建筑设计的宏伟壮观、经济的蒸蒸日上,也体现在一系列城市的建筑建设背后所代表的世俗与宗教权力的平衡、不同艺术形式的创新与融合以及对外交往中“输入”与“输出”过程中的包容和接纳。

正如法国艺术史学家皮尔洛蒂(Pirlotti)对伊斯法罕的评价所说:“伊斯法罕不仅是古代文明的一面镜子,也是人类创造的一面镜子。”曾在伊斯法罕居住生活过的法国爵士让·夏尔丹(Jean Chardin)也曾记述道:“伊斯法罕城——包括城郊——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巴扎市场人群熙熙攘攘,人山人海,尤为热闹,长途运输和往来的车旅都不得不在马倌的疏导下艰难前行。”更有波斯诗人给予伊斯法罕高度的评价称:“如果世界上不存在伊斯法罕,那么世界的主宰者将不会拥有世界,如果‘世界’象征一个词,那么‘伊斯法罕’就是其真正的意义”,即“伊斯法罕半天下”。

1629年,阿巴斯一世去世后,王朝先后经历了萨非一世和阿巴斯二世的统治,而自此开始,王朝开始显露出衰败的趋势,潜移默化地导致了首都伊斯法罕的衰落,特别是阻碍了伊斯法罕在“丝绸之路”上的发展。17世纪,东西方的贸易路线开始转移,并逐渐将波斯排除在外,这意味着伊斯法罕不仅将丧失“丝绸之路”南端的枢纽地位,一定程度上也撼动了其对波斯经济与世界经贸的连接作用。

总体来说,17世纪后,王朝的衰落、首都的更替、经济中心的转移等因素共同催化了伊斯法罕城市的衰落,但不可否认的是,伊斯法罕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都名城不仅在伊朗历史上,也在世界历史上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王朝   波斯   丝织品   伊朗   什叶派   天主教堂   文化   首都   喜爱   宗教   时期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