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灭明朝的大顺军,却成为抗清的核心,余部参与郑成功收复台湾

公元1644年,李自成所率的大顺军一路高歌猛进,最终攻入了北京。深感无望的崇祯帝最终选择自缢而亡,明朝就此覆灭。

对于明朝遗老来说,李自成及其手下的大顺军是他们最痛恨的一批人,巴不得他们早点覆灭。但出人意料的是,明朝遗老扶持起来的南明政权最终被迫和李自成的大顺军合作共同对抗清廷。

那么,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样两股水火不容的人走到了一起呢?

清军入关,斗争焦点发生转变

明朝覆灭之后,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即皇帝位。当时,吴三桂投靠了清朝,并引清军入关。自知无力抵抗的李自成,放弃了京城逃到了西安。

但清不肯放过李自成,一路追到了西安想彻底消灭这股势力。无奈下,李自成便打算和张献忠合作,共同抗清。

但此时张献忠已经退居四川,李自成这股想法最终也落空了。为此,李自成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成了48部分,分散性与清军作战。

不久后,李自成于通城被当地民间武装组织杀害。李自成的死,对于大顺军来说,是一个历史转折。

当时大顺军政权缺少领导者、缺少斗争方案,不知道存在的意义。好在有人想起,清如今是大顺与南明的共同敌人,不如联合南明一起,共同对抗清廷。

从这个时候开始,全国斗争的焦点,由最初的阶级矛盾,转化成了民族矛盾。最终,由于形势所迫的大顺军开始与清军联系,打算一同对抗外部威胁。

南明当时是弘光政权,他们对大顺军的印象非常不好。在清军入关的时候,曾一度希望清军消灭掉大顺,以解心头之恨。

但在看到大顺抛来了橄榄枝后,他们又有些矛盾。多方考量下,最终决定接收大顺军,建立军事同盟共同抗清。

不久后,弘光帝因兵败被清俘获,最终被押到北京处死。之后的隆武帝朱聿江与邵武帝朱聿鐭也都在位时间不久就因为兵败被杀,唯独永历帝朱由榔运气好点,做了16年的南明皇帝。

那么,永历政权对大顺军的态度如何呢?

根据记载,永历政权对待大顺军其实也是有顾虑的。不过,因为清实力越来越强,永历政权也只好与其合作。

其实从史料上来看,失去了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是有心扶持南明政权的,也确实在抗清斗争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像坚持在抗清一线的夔东十三家在长沙湘阴、湖广常德一带密切配合南明军队反攻。期间,曾取得了藤溪大捷这样来之不易的大胜,壮大了南明军队在两湖之间的实力。

但是,大顺军还是得不到南明政权的信任。当时,南明之所将夔东十三家分散在湘阴和常德一带,其实就是为了分化大顺军的实力,害怕大顺军再次壮大起来。

除此之外,南明还派出一些纪律不良、贪污腐败的明军官兵与夔东十三家整编在一起,致使大顺军许多将士都染上了不好的恶习,加剧了大顺军的贪污腐败风气。

再加上南明军官特别歧视大顺军,不能妥善的布置与安排他们,导致明军时常与大顺军之间爆发冲突与摩擦。

不过即使南明不愿意信任大顺军,大顺军政权也没有背叛南明。像为了得到南明政府的信任,李过(李自成侄子,在李自成死后,继承了大顺军领导人的位置)将家人作为人质送到了永历帝身边。

南明覆灭,大顺军依旧坚持抗清

公元1658年,清军分三路进攻云南,云贵陷落。次年,朱由榔在大顺军将领李定国的护送下逃亡,因为不熟当地的路,最终误入了缅甸。

当时缅甸换了一个叫莽白的新国王,得知中国即将改朝换代后,就立刻将永历抓了起来,并囚禁在监狱之中。

1661年年底,吴三桂率领大军抵达怒江,大有直逼缅甸的意思。莽白急忙将永历帝给献了出去,次年,吴三桂在昆明用弓弦将永历帝给勒死,南明政权就此宣告覆灭。

南明政权覆灭后,曾跟随着永历帝进入缅甸的大顺军很少有人选择返回,都留在了那里过着隐居的生活。或许对于他们来讲,这个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前面提到的大顺军抗清主力夔东十三家,在南明覆灭后,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本来他们一开始据守在深山的山寨里与清军斗争,即使被清军重重包围,但他们依旧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但后来有叛徒将清军引到了山寨,李来亨率军拼死抵抗,以举家自焚的代价,换来了余部三万多人安全撤退。

这撤退的三万多人,基本上都过着隐居的生活,但也从没有忘记过抗清的使命。只不过,他们无法再组织在一起,因为夔东十三家已经名存实亡,不复存在了。

不过,这并不代表大顺军覆灭了,在幕阜山地区,还有一支大顺军。他们在这里屯兵已久,是大顺军东路军。他们一直在等一个成熟的时机,然后振臂一呼,投入抗清的浪潮之中。

但让幕阜山地区的大顺军东路军惊讶的是,南明和夔东十三家居然都全军覆没了。这让他们感到前景渺茫,联明抗清的路线,基本上也宣告失败。

但即使前景渺茫,东路军也没有放弃抗清,也从来没有过投降清的念头。当时,他们得知郑成功也在反清,于是就与郑成功结成了同盟。

郑成功的手下,大多都是海军,擅长海战,这也是东路军急于追求的一个新战略。毕竟陆地上的大顺军都被清给灭了,不能接着重蹈覆辙。

而郑成功在得到了这个东路军后,军事实力大增。根据东路军擅长陆战的特点,改编、打造出一支海陆两栖作战部队

之后,郑成功屡次率领东路军和手下部队在沿海一代与清廷作战。据统计,郑成功在1645年到1658年这期间北伐3次,南征9次,攻下了许多沿海城市。

清廷为此一度头疼,也找不到可以制约郑成功的方式。最巅峰时期,郑成功和所部差点收复了南京,与北京的清廷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但由于一系列的错误判断,再加上郑成功过于自负,以及与李定国组织的广州会战失败等原因,致使郑成功以及东路军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

发现抗清内部出现问题后,清廷果断的抓住了这个机会,往南京派了重病增援。结果,清军一路南下,将郑成功和东路军打的丢盔弃甲。

东路军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主力部队

在清军的强烈攻势下,郑成功率军回到了金门驻扎。但考虑到清军穷追不舍,再加上金门太小,不能作为根据地,郑成功就决定收复被荷兰人占据的宝岛台湾

其实很早之前的时候,郑成功就想过收复台湾了。但当时的荷兰人建立的城池非常坚固,再加上火力强大,郑成功只能放弃。

如今局势非常危急,实属迫在眉睫,所以郑成功只能选择搏一搏。不久后,他将所有高级将领召集在一起,询问收复台湾的意见。

当时,大部分将领都没有信心,唯独马信站出来表示此举是上上之策。他解释道,如果他们收复了台湾,便拥有了据清的资本。之后再慢慢巩固、发展势力,等到枝叶壮大的时候,就一定可以驱逐满清。

马信的这番发言结束后,郑成功深为感动,同时也坚定了收复台湾的决心。

公元1661年,郑成功留下儿子郑经把守厦门和金门,自己则亲率两万五千大军,驾驶着上百艘战舰驶向了台湾地区。

在行驶过程中,郑成功部突遇极端恶劣的天气。但为了能早日光复台湾,将士们上下一心,最终度过了这个非常煎熬的过程。

同年四月一日,郑成功部终于登上了台湾岛。在经过数个月的激战之后,荷兰占据台湾的最高长官派人递了白旗,表示愿意投降。

在签订了投降条约后,荷兰一众五百多人灰溜溜的驶船退出了我国的台湾地区。至此,沦陷了三十多年的台湾,终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之中。

台湾人民得知台湾光复后,一个个喜极而泣,欢呼雀跃的迎接郑成功部进城。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事斗争,合理的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当然,这一切并非郑成功一人做到的。

那些随军将士,也做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才换来了台湾的光复,除此之外,台湾本地居民,也为台湾光复做出许多贡献。

像与荷兰军队对战期间,台湾人民就为郑成功部队提供了许多支援。

值得一提的是,在参与光复台湾的大顺军东路军中,有一大部分都是陕人。他们不仅是东南沿海抗清前沿的主力,也是光复台湾行动中的中坚力量。

再说回大顺军,虽然他们最终没能赶走满清。但他们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是不能忽略的,一个没有最高领导的组织,为了一个信念,可以不断的坚持抗争。这种精神和觉悟,是非常值得歌颂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大顺   明朝   湘阴   金门   缅甸   清廷   荷兰   东路   台湾   政权   核心   郑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