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丽珠:钩沉拾遗三学街


城墙距我很近,每每散步我都喜欢去城墙根走走。有时从安居巷走三学街去环城公园,有时走书院门去往文昌门、每当路过西安文理学院时,我都会驻步往牌楼里面张望,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的关中书院,我总想啥时候有时间能进去看看。这里曾是明清两代陕西最高学府,也是陕西最负盛名的书院,这里建筑讲究、规模宏大。曾是全国著名书院之一,居西北四大书院之冠。特别是在清末洋务运动的后期,清政府有意选拔全国各地高材生入学,意在培养维新人才,用以挽救大清日益衰败的国运。、

从历史上看书院之名始于唐代,朱熹曾持这种见解。近来不少学者主张“书院之名昉于唐,书院之制则创于五代之唐,而确立于宋代。”。这种从唐宋沿袭至清末的高等教育机构,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把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个人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的方式,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也兼议时政,成为中国古代的学术基地。据载,清光绪七年(1881)巡抚冯誉骥附设志学斋于院东,购置图书并增加膏火。住院诸生讲习,日有札记。越数年,按察使黄彭年、布政使曾龢又立斋舍,并购书赠书院。汉典解释膏火:即供学习用的津贴。


关中书院不仅有秦、晋、豫、甘、川、鄂等地一流的生源,更有一流的师资。1890年阎甘园先生从老家蓝田徒步90华里到西安,就是来关中书院求学的。阎甘园,名培棠,号辋口樵者、晚照楼主。于1865年出生于蓝田县北门里,自小饱读诗书,垂髫之年通晓《四书》《五经》,为开拓眼界,携一老碗,褡裢背200铜钱,求学省城西安关中书院。因经济拮据,居西大街桥梓口蓝田会馆。并以此开始一生中孜孜求学、传播文化、醉心书画与收藏、以教育为己任的生涯,为弘扬关中文化树立了榜样。他曾两赴日本考察教育,交流文化,宣传革新思想。在清末之际,独树一帜,开创了内地新思想的先河。甘园先生出生于蓝田,成长于长安,耳濡目染,受古文化熏陶酷爱金石收藏,1924年7月19日,鲁迅从北京来西安讲学时,冒着酷暑来西安南院门阎府观赏书画,影响颇深,鲁迅日记还专门记载了此事。

甘园先生初到关中书院,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日夜攻读,勤奋求学。而书院的学习氛围,也使甘园先生耳目一新。关中书院集“整理古籍,聚集教师,培养人才和学术交流”于一体,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学术交流的“开放式讲学””。这些都是甘园先生以前未曾见过的学习方法。因而,极大地激发了他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学与讲相结合,也给了他很多实践的机会。冬去春来,四季更迭,允知堂前、中天阁里,泽园旁都留下了他孜孜不倦的身影。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是好景不长。在书院求学将近两年,到了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底,甘园先生手中钱财殆尽,不得已只好肄业于关中书院。甘园先生虽感遗憾,但书院的学习氛围,以及倡导的自由讲学之风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关中书院门前往东走,到了丁字口右转,顺着三学街往前走就是曾经的孔庙,现在的碑林博物馆、三学街东起柏树林西至书院门,碑林博物馆所在地就是曾经的的孔庙。三学街因其旁边有南北向三条街:府学巷、长安学巷、咸宁学巷因而得名。

在碑林博物馆外墙上有巨型“孔庙”两字,几乎占据半个墙壁,这俩字气度雍容,雄浑大气是由刘晖所书。刘晖(1851—1926)(字元宾,号春谷)世居长安,清代举人,曾授文林郎,四川永宁知县,是陕西清末民初著名画家。所著有《苔芳馆文集》《秦汉瓦当考》等书。阎甘园先生最初从蓝田县到西安时举目无亲,正是在关中书院求学期间,结识了贺瑞麟、于右任、茹欲立、宋伯鲁、刘晖、毛昌杰等社会名流,常和他们一起读书论画,切磋技艺,畅谈时弊,直抒胸臆。

甘园先生从蓝田老家到西安后,就进入“关中书院”求学,这时对西安还不是很熟悉。经济所迫肄业于关中书院后,一时难以找到事干,生活捉襟见肘。聪明的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在关中书院读书时,每月都有官课一次,也就是指旧时官府对书院学生进行的定期考试,也称月试或期考。而获得超等或者特等诸生,均有“膏火”奖赏。甘园先生就将谋生的方法寄托在每月一次的官课上,每每都有斩获,这样能得到二两银子的赏钱。在当时那种人才聚集、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要获得这笔赏钱,实为不易。一些好心的乡党们劝他不如回家另谋生路。甘园先生斩钉截铁地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对我来讲,背着褡裢出门,灰心丧气回家,无异于进入碌碌庸俗之列。”就这样,甘园先生满怀信心地参加“关中书院”期考,每期都能够以名列榜首的优异成绩得到头等赏钱,借以维持生计。

甘园先生参加考试连年获奖的消息传开后,人们都敬佩他的非凡才华。同时,也很同情他的困难处境。于是,西安、三原、富平、临潼、长安、泾阳等地的富豪人家都争先聘请甘园先生到家中设馆教学。从1892年到1896年五年间,他以书院膏火和教书所得,节衣缩食地维持着在西安的生活。在此期间,甘园先生加深了与刘晖、毛昌杰等众人了解与联系,后来,甘园先生在德福巷成立了陕西有史以来第一家报纸《广通报》,主笔就有毛昌杰,并邀请宋伯鲁、于右任为特约记者,而刘晖后来则与甘园先生结成了儿女亲家。

阎芬若是甘园先生所收义女,生于1897年,后来就嫁给了刘晖之子刘少谷为妻。甘园先生与刘晖先生两人关系一直密切,经常在一起切磋书画艺术。刘晖精于书画并对诗词、书法、篆刻、文物考古等无不涉猎,尤长篆书与行书。所著有《苔芳馆文集》四卷、《秦汉瓦当考》等书。现在西安碑林照壁和石门上的“孔庙”、“文庙”等题字就出于他的手笔。

刘晖为人正直,清白处世,崇尚节俭,勤苦治学,曾在关中书院屡获优等、超等成绩,从他遗留下来的大量诗词、书画墨迹与篆刻刀痕中,可见他勤奋和俭朴的美德。他印谱中“清白传家”、“做官须求一是”“不使人间遗孽钱”等为内容的篆刻,体现了他为人处世的情操。

刘晖身后留下了大量作品与收藏共1900余件。其孙子刘昌、孙女刘凤云于1985年10月在陕西西安举办了“刘晖作品、藏品展览会”。展厅设在陕西省博物馆中,当时300多平米的展厅共展出了190余件展品,而这只是所有藏品的十分之一。所有藏品1900余件如果全部展出能装满十个这样的展厅。展览结束后,刘昌、刘凤云兄妹将全部1900余件珍藏,悉数无偿捐献给陕西省博物馆。当时,陕西省博物馆旧址就是现在的碑林博物馆和孔庙。1991年陕西省博物馆迁往现址,并最后更名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当时也从省博物馆中拆分出来,成为一座独立的博物馆,就是现在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所以,这批捐赠的珍藏,有部分藏品保存在“陕历博,”还有部分藏在碑林博物馆中。这批珍藏中有很多国家一二级保护文物,其中一件长达五米的隋唐《观佛三昧经》就属国家一级文物。当国家要表彰给予重奖时,他们婉言谢绝了。这种高风亮节受到了世人的赞誉。1985年10月16日《西安晚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此事,并给予他们极高的评价。

走过三学街,印象深刻的还有虬枝盘曲般古树老槐,这里拆迁在即,惟愿老街保持幽静,继续保留深厚人文气息。(本文作者:阎丽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蓝田县   蓝田   关中   陕西省   钩沉   孔庙   碑林   陕西   西安   书院   博物馆   阎丽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