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时期的“逃户”问题与经济政策的调整

武则天时期因为战乱、灾荒出现了大规模的“逃户”问题,经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有效的改善了此现象。唐玄宗即位以后,在武则天提出的经济政策上进行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了“逃户”问题。

本文就出现“逃户”的原因、“逃户”问题对国家的危害、武则天的经济政策三个方面,来分析武则天时代出现的逃户现象。

一、古代“逃户”问题

逃户现象是每个朝代都会出现,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长久不管一定会影响国家社稷不利于国家民生稳定,逃户问题的出现以及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民不聊生百姓沦为逃户

逃户问题就是因为某些因素一些人的信息没有录入政府系统,政府对此人的信息为零,这就是我们现如今说的“黑户”。

黑户是没有户口和身份证的人,为了解决黑户问题,我国每过几年就会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对“黑户”人口进行统一管理,对于信息网络不发达的古代,“逃户”出现的情况更为普遍而且不容易探查解决。

逃户问题历朝历代都会出现,即使繁荣富强的大唐盛世也不会例外,甚至于出现逃户的情况还尤为严重,而百姓甘愿沦为没有身份、不受政府管控的逃户,大都是为了逃脱服役或者税收。

朝廷设立的税收标准过高,压的人们喘不上气,支出过多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只好逃窜到其他地方,避免朝廷和官府的各种压榨。

自大唐建国以来,逃户问题就一直困扰着皇帝,贞观年间有大臣就向皇帝汇报:

江淮地区地广人稀,流民众多。

武则天时期更严重,据人口统“逃户占人口数量一大半”,国家税收减少国库不充足,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唐朝逃户问题严重,与隋朝当初建立的土地制度均田制有很大的关系。隋朝时期,皇帝除了管理好万千百姓,还要笼络好各个高贵势力。

为了避免出现之前朝代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动荡,隋朝建立了均田制,均田制是国家将土地先合并起来,然后再按照家庭实际人口数分配土地。

想要得到国家分配的土地,一定要经历国家的户籍制度,这样国家统计人口便方便了,农民有地种便不会想着随处迁移,世世代代在这种地便于政府管理。

农民有地种就有收入来源,有了钱就得给国家交税,这样国库经济就能保证了。虽说均田制让农民有地种,却保证不了他们的收成,国家只想着充盈国库、增加赋税和苛捐杂税。

然而,古代劳动力低下,旱灾捞灾的出现以及战争的惊扰,就会导致土地基本是颗粒无收,但是国家却不减免赋税,导致百姓农民纷纷逃窜,成为逃户。

百姓们为了逃税避税,需要去往政府管制松懈的地区成为逃户,或者进入寺庙被地主雇佣,要么就是入伍参军,隋唐时期的府兵为“非户籍人口”,也就是户口不再当地的政府而在军队中。

2.逃户问题对国家的影响

百姓脱离户籍,为了生存只能选择另外一条生路,有些人便跑到偏远地区和其他人结伴自卫、落草为寇。国家为了治理草寇、土匪都会派出当地军队进行镇压,若是遇上力量强大的土匪,则会导致一方百姓生活不安宁,国家产生动荡。

更严重的他们会形成一股十分强大的农民力量,组织附近的百姓对国家政策发起抗议,这样对国家政权都会形成威胁。除此之外,它还会对国家安危有影响之外,还会造成国库空虚、资源浪费的情况。

国家实际控制人口数减少、税收下降,土地资源荒芜大片耕地变成荒田,以至于农业经济不振。

逃户除了会落草为寇仔,更多是还是依附地主、被他们雇佣,而大户地主和官吏都会勾结,甚至会有免税政策的特权,即使地主富豪的土地多、收入多,但缴纳的税却很少,对国库的影响同样巨大。

第三个影响则是造成社会治安问题,历朝历代对于难民都是保持着尽快安置的态度,其实逃户和难民从本质上是很像的,大量的逃户会造成很多社会不稳定因素,比如盗贼倡行、农民起义、国家内乱不断。

二、武则天时期的逃户问题

逃户问题是国家都会面临且必须解决的事情,处理不好对国家安危有很大的影响,武则天时期逃户数量高达一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武则天提出以下措施与经济政策调整。

武则天时期很多大臣关于逃户问题都有过上书,陈子昂就曾提出关陇地区出现大量逃户,是因为自然灾害引起的。关陇地区人多地少,一旦出现旱灾大量人口就会吃不上饭,武则天针对关陇逃户问题立马做出的经济政策调整。

首先就要解决眼前百姓食不果腹的问题,武则天派出了狄仁杰等人去往灾区了解情况进行赈灾,灾情得到缓解后便对当地进行优惠政策,减税甚至免税。

其它很多地少人多的地区,武则天便颁布了“七州移民”政策,让大量百姓移居洛阳。为了保证移民顺利,武则天还派遣大臣护送,提供运送工具。

这些移民被安排进洛阳后就要编制入籍,有效的统计人口减少逃户的出现,武则天甚至提出了“逃户自首”政策,凡是百天之内向政府自动报备的逃户,不管是在当地入籍,还是前往洛阳入籍,均可免除一年的赋税。

这些政策对百姓都是有利的,只要保证了百姓生活又能免除赋税,百姓自然是愿意入户籍的。均田制虽然会带来一些不好的结果,但是运用得当对百姓是十分有利的,比起土地兼并、百姓没有田地要好的多。

武则天在推广均田制的同时,兴修水利经营屯田,大大提升了农民的产量。粮食产量上来了,农民得日子过好了,给国家缴纳税款自然就积极了,也就不会出现逃户问题了。

武则天时期不仅关注农业发展,对手工业、商业、城市贸易都加强发展,各个行业稳定发展,百姓的收入提高,人们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逃户肯定会减少。

国家经济和百姓民生问题是相辅相成的,百姓的日子好了国库自然充足,国家经济繁荣对百姓的福利待遇变好,百姓的稳定性肯定更强。

不管是逃户还是农民起义,都发生在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所以想要解决逃户问题就要让百姓吃得饱穿的暖。不过,武则天后期沉迷享乐,对国家朝政开始松懈,为了一时享乐大量修建工程。

建造工程增多百姓赋税就会加重,还要面临去充工的风险,加重了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武则天后期修建工程需要大量的金属材料,大臣们为了省钱,竟然收集农民的农用器具。

种地没有了用具,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百姓的生活难上加难,套户问题又变得日益严重起来。

三、唐玄宗即位后对武则天的政策进行调整

唐玄宗没有一味的使用武则天的政策,而是根据国情对政策进行调整,改签了武则天政策的弊端,有时候逃户问题是因为不合理的经济政策导致的,只要改善了政策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只是靠法律压制逃户问题,控制久了可能会适得其反,造成百姓起义。唐玄宗听从宇文融的“括户”政策,刚开始括户只针对搜罗逃户,后来发展到括天下户,涉及到了很多在籍的僧人。

武则天时期尊崇佛教,佛教发展日益壮大,为了表示对佛教的尊重,国家下令僧人免除赋税、永不纳税,所以出现了很多人为了躲避赋税,加入寺庙充当和尚。

括户就对伪僧人进行处理,唐玄宗在大臣的建议下对天下和尚进行“精加挫择”,强制让伪和尚还俗,唐玄宗又制定“不度僧人”的政策,遏制了很多人借助僧人身份免税的行为。

括户政策让国家人口数更加真实,赋税人数增多经济上就会提高。

唐玄宗实行的第二个经济政策就是调整赋税,对于不同人相应的赋税政策不一样,对于一些自己出钱买了田地的逃户,需要给复五年的税收,对于那些没有田地的逃户,直接免除六年的税收。

在政策期满后,没有土地的百姓可以迁移到宽乡,国家免费给予土地作为私有土地进行生产。

唐玄宗实行的其他经济政策还有推迟农民的收税时间,统一调整为秋收之后;将逃户问题和官员政绩挂钩,一定程度上避免官员私自加重赋税;要求地方官员重视农桑,甚至在科考中加上了种农项目。

总结

总的来说,李隆基非常重视小农经济,让农民能够安心生产,避免出现大量灾荒。他一系列经济政策确实改善了逃户问题,起到了安抚百姓静民劝农的作用。

逃户问题减少人口数增多,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增强了国家经济,正是因为唐玄宗体谅民情、尊重国情,才在登基后短短几年内就迎来了“开元盛世”。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经济政策   均田制   都会   赋税   人口   时期   土地   农民   百姓   政策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