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没做过宰相更不是“罗锅”,一生刚正不阿

电视剧中的刘墉身材瘦弱矮小,诙谐幽默,弯腰驼背,留着两撇小胡子。然而经考古发现,历史上的刘墉身材高大,五官端正,风度翩翩,典型一个高富帅,与电视剧中的形象截然相反。除此之外,刘墉根本没有当过宰相,而且“刘罗锅”的称号也是源于他在皇帝面前的姿势习惯所得。

上世纪50年代,中国考古专家通过高科技技术打开了刘墉墓室的大门,考古学家通过观察尸骨,发现刘墉小腿骨的长度有75厘米,根据人体结构比例分析得出,他真实身高其实在185cm-195cm,而且从骨骼来看,他的背部骨头轮廓清晰,这也证明了他不是驼背。

刘墉辅佐过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这两个满清皇帝的平均身高在171cm至175cm左右,如果刘墉在皇帝面前挺直腰板,就会比皇帝高不少。

在封建时代,大臣在皇上面前,显得比皇上高,容易犯忌讳,引起麻烦,所以为了显得尊重,刘墉只能在皇帝面前弯腰俯首,看上去就跟罗锅一样,加上刘墉本人喜欢开玩笑,深得皇帝喜爱,对此嘉庆皇帝亲切地称他为“刘驼子”。


刘墉是清朝有名的政治家,他一生清正廉洁,秉持着严厉公正的政治作风。与当时同朝为官,贪婪腐败的和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子凭父贵,官至翰林

刘墉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720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青州府诸城人。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刘墉性情豪爽,为人仗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喜欢仗义执言,但是讲究方法与方式,善于处理问题。

刘墉出生在名门望族,家族成员世代为官,其曾祖父刘必显,在顺治年间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祖父刘棨是康熙朝的四川布政使,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省长,父亲刘统勋是乾隆的老师,曾任吏部、兵部、刑部、工部,四部的尚书,并且还官居过首席军机大臣。

刘墉22岁时考中举人,虽然在后来考取进士时有所波折,十年才入翰林,但他的成绩却是二甲第二名,也就是全国第五。十年磨一剑,考中进士的优异成绩,让刘墉的官运像开了挂一样顺风顺水。

一方面来说,刘墉的学问的确是非常了得。另一方面来说,祖父和父亲的庇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刘墉刚进翰林院时,当时的翰林院院长就是他的父亲刘统勋。

同时,让刘墉在官场里风生水起的还有第三个因素,那就是乾隆皇帝也很欣赏刘墉。乾隆不仅喜欢刘墉的书法,更对自己爱臣刘统勋的儿子爱屋及乌。

乾隆的偏爱导致刘墉在翰林院的升迁比他人要快得多。第一年,刘墉只是没有品级的翰林院庶吉士,第二年就成为了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按往年的官员升迁进度来看,这应该是三年才能够升到的品级。

到了第三年,别的翰林院院士干上七、八年才能够得到的乡试主考机会,刘墉只凭借着两年的职场经历,就被乾隆特别安排到广东当乡试主考官。

两年后,刘墉从广东回来,年仅36岁的他成为了五品翰林院侍讲。毫无疑问,刘墉就是当时翰林院升迁最快的官员。

不过,在外人看来,刘墉除了书法了得之外,没有任何的政绩和才干。所以,很多人觉得刘墉之所以能够有此成就,无非就是仗着自己有一个官至军机大臣的父亲。

真正让人们对于刘墉的看法发生改变的,是在乾隆二十一年。刘墉被外放去当安徽学政,在这个位置上,他的能力和才学逐渐被人们所认同。

严厉公正,宦海沉浮

所谓学政,就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部长,主要就是抓教育,与当地读书人打交道。刘墉主要管辖的就是那些靠着科举考试而得到功名的人,定期给他们举办月考和岁考,然后进行打分,平日里监察他们的日常行为。

但当时还有一类人可以通过捐钱来获取官职,这类人叫做监生。按照清朝律法,刘墉这个学政是无权管控这些监生的。可在刘墉任安徽学政时,他发现当地的很多监生,大多数都来自于大地主家庭,他们仰仗着自己的权势和财力,经常在乡里鱼肉百姓。

身怀正义的刘墉决定整治这一风气,于是,他给乾隆写了一封奏书,期望乾隆能够让行政官员对这些监生严加管教,以此来扭转社会风气。乾隆赞同刘墉的意见,立刻就让礼部制定一整套针对于监生的考察方案,然后在全国推广。

如果说当安徽学政的刘墉,仅仅展现了他对于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他自身的正义感。那在三年后,他身为江苏学政的主政风格就比较明显了,一是公平,二是严厉。

在刘墉去江苏之前,江苏的学风就有弊病。由于江苏地区有钱的人实在是多,而且大多数的考生心思活泛,导致当地的学习风气浮躁,许多人无心刻苦读书,只想用钱财来获取在考试中作弊的手段。

刘墉上任江苏学政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狠抓作弊。在他看来,教育就要保证公平。史书上记载:“昔刘石庵公视学江苏,严肃骏厉,人多畏惮。”刘墉办起事来严肃认真,同时也接受不了其他官员对政不严。

当时江苏的吏治有些松垮,刘墉就直接上奏乾隆,把整个的江苏官场狠狠地参了一本。他觉得江苏这些官员既不担当又不作为,实在是难堪大任。

乾隆看出刘墉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官,把他调入太原当知府,42岁的刘墉首次担任当地的父母官,可谓是尽心尽职,励精图治。史书上记载:“刘墉于吏事以勤慎著称,守太原时,清积案数十,购谷二万余石储为府仓。”

刘墉在政治上清理了陈年积案,经济上储备了保本压仓的粮食。可见,他的执政能力异常强大。可就是如此出色的刘墉,却在太原犯了一个差点让他掉脑袋的致命错误。

他的手下有一个阳曲县的县令叫段成功,段成功先是在政府里面贪污了一大笔公款,紧接着又拿钱贿赂了刘墉的顶头上司山西巡抚和其忠。

刘墉知道此事之后,并没有上报给朝廷。等到事情曝光,刑部不仅给和其忠和段成功判了死刑,同时判定刘墉知情不报,属于包庇罪。乾隆顾及到刘统勋,才将刘墉由斩首改为流放。

刘墉流放一年后回京,又过了几年,50岁的刘墉被乾隆任命为江宁知府。经过了上次的事件之后,刘墉在江宁知府的任上更加谨慎小心,而他主政的风格依然是严厉公正。

由于刘墉在江宁的任上表现良好,刘墉的品格被老百姓和朝廷认可,这才让他的官职一路升到了正三品的陕西按察使。

然而在乾隆三十八年,刘墉的父亲去世,刘墉为了守孝暂别官场,三年守孝期满,刘墉发现朝堂早已经物是人非。

刚正不阿,廉洁奉公

当时的乾隆已经逐渐老去,他念着往日的情分,给刘墉一个从二品内阁学士的职位。但仅过了一年,乾隆就把刘墉派去江苏当学政。

此时,刘墉虽然领着从二品的薪水,却再次干起了学政,这可是他二十年前的工作。回望自己的官场上升之路,58岁的刘墉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为此,他决定讨好乾隆。

刘墉上奏请求刊印两套乾隆的御制诗集,供江苏的学子们传阅。要知道,乾隆是很喜欢作诗的,对于诗书绘画也都颇是喜爱。刘墉这一举措,正好击中了乾隆的心坎,对于刘墉的逢迎,乾隆很是享受。

于是,59岁的刘墉迎来了官场的第二春。他在三年之内就连升三级,先后历任了吏部侍郎、湖南巡抚和左都御史,最终成功重返京城。

虽然刘墉得到了更大的官职,但刘墉在官场上依旧清廉,而且刚正不阿。跟刘墉作风正好相反的人是和珅。在刘墉当左都御史时,和珅已经入主军机处,并贵为户部尚书兼九门提督。

和珅是有名的贪官,刘墉的刚正不阿正好体现在,他敢于与和珅做对抗。在刘墉返京的第二年,就爆发了御史钱沣举报山东巡抚国泰贪污一案。

为了查清此案,乾隆派了四位钦差大臣一起去山东调查,其中和珅和刘墉均在列。很明显,和珅支持了贪污犯国泰,而刘墉与钱沣是反贪组的。

为了填补亏空,和珅当时给国泰出了一个主意,找山东的商人们借银子把亏空填上。刘墉到库房后,发现银元都是碎银子,其中肯定有问题。

紧接着,刘墉就找人贴告示,告诉商人们如果不来把自己的钱拿走,这些银元就充公了。于是商人们纷纷前去领取,最后所有银元被一领而空。

刘墉一出手就把案件分析明了,真相大白之后,直接就把国泰法办。虽然,这件事情让国泰得以伏法,但并没有动摇到和珅的地位。而当时的朝堂风气已经在和珅的影响下,变得非常恶劣,官员们都身穿华服,崇尚奢华。

可刘墉在这样的风气中,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清廉,不愿与和珅同流合污。他不仅自己保持清正廉洁,更是监督朝廷各地官员,经常上书乾隆弹劾官员们的贪腐行为。

刘墉这一清廉的品质,一直保持到嘉庆九年。85岁的刘墉在这一年寿终正寝,死后谥号“文清”。“文清”就是在赞扬刘墉这一生为政清廉,从不贪腐。处处为人民利益着想,堪称为百姓的好公仆。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者必须身正行直,办事公道,才能令老百姓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刘墉   翰林院   嘉庆   国泰   乾隆   刚正不阿   罗锅   清廉   宰相   江苏   官场   官员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