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在扶沟县的政绩

程颢(1032年~1085年),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洛阳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熙宁初,迁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元丰元年(1078年)出知扶沟县,元丰四年(1081年)离任。程颗任职扶沟期间,有相当的政绩,以致他离开扶沟县到别处任职时,百姓们都哭着追到县境去挽留他。

程颢像

程颢有着强烈的济世安民之志,无论在哪里做官,都将“视民如伤”(把百姓当作有伤病的人一样照顾,旧时形容在位者极其顾恤民众疾苦)作为座右铭,勉励自己勤政为民。清代杨希闵在《程纯公年谱》序中说,程颢“上元、晋城、扶沟之治,不愧古之循吏”,评价非常中肯。程颢在扶沟的政绩有:

一是抓治安。当时扶沟多盗,丰收年景也常出现抢劫事件。程颢上任后,立即着手缉盗。《明道先生行状》载:“广济、蔡河出县境,濒河不逞之民,不复治生业,专以胁取舟人物为事,岁必焚舟十数以立威。先生始至,捕得一人,使引其类,得数十人,不复根治旧恶,分地而处之,使以挽舟为业,且察为恶者。自是邑境无焚舟之患。”程颢采取的方法可谓标本兼治,首先通过抓住一个强盗,然后从其处查出一伙同党;对被捕的强盗,既往不咎,在生活上给予出路。在程颢的治理之下,“无强盗者几一年”。程颢为治,“专尚宽厚,以教化为先,虽若甚迁,而民实风动”。此事在《宋史•程颢传》中也有记载:“广济、蔡河在县境,濒河恶子无生理,专胁取行舟财货,岁必焚十数以立威。颢捕得一人,使引其类,贯宿恶,分地处之,令以挽繂为业,且察为奸者,自是境无焚剽患。”《明道先生行状》载:“有犯小盗者,先生谓曰:‘汝能改行,吾薄汝罪。’盗首愿自新。后数月,复穿寄(穿壁逾墙,喻盗窃)。捕吏及门,盗告其妻日:‘我与大丞约,不复为盗,今何面目见之邪?’遂自经。”此人罪不当死,无颜见程颢,居然以自杀了结。这说明程颢“以教化为先”的办法是见效的。

二是赈灾民。程颢在扶沟任上遇水灾,出现饥荒,就向上借贷粮食赈济灾民。邻县知悉后也要借贷,司农很不高兴,派人巡查。邻县县令见上面来调查,改说不借贷了。程颢坚持要求借贷,得了6000石谷子,饥民得以济困。司农更加愤怒,亲自视察赈贷,抓住当时同等户赈贷粮数不同大做文章,要杖责具体管见底贷的“主吏”。程颢为之申辩说:“济饥当以口之众寡,不当以户之高下。”并且这件事是“(县)令实为之,非吏罪”,不能责罚具体工作人员,要责罚也应该责罚他。司农没有办法,只得不了了之(《宋元学案•明道学案上》)。程颢为官不仅能据理力争,同时也勇于承担责任,这是一种很难得的品质。

程门立雪图(明•仇英)

三是兴水利。程颢到任扶沟后听说当地饮用水发咸,问幕僚:“百姓一直都饮这种水吗?”幕僚说:“您有所不知,附近只有僧舍的井水还稍微甜一点,可又不让妇女去汲水。”程颗反复与幕僚相商,令人在同一地脉的地段上凿了一口井,解决了百姓的吃水问题。百姓都说:“这么多年的问题程县令一来就给我们解决了。”他上任不久,扶沟正逢大旱,他认为"“一井不过数工,而所灌数亩”,让人们尽快凿井灌田,扶沟县在大旱之年“闻境赖焉”(《明九生行状》)。扶沟县地势低洼,几乎年年发生水旱灾害。他亲自主持,用“经画沟洫"法开建水利工程。工程尚未展开,程题就“去职”了。他在去职之前,抓紧时间使水利工程上马,他说;“以扶沟之地尽为沟恤,必数年乃成。吾为经画十里之间,以开其端。后之人知其利,必有继之者矣”(《永乐大典•程子外书》)。程颢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自己先开个头,做个榜样,让后继者续办这项利民工程,可谓用心良苦。

四是尚清廉。程颢为官廉正,不畏权贵。他在扶沟任上,太监(内侍都知)王中正“巡阅保甲”(派到地方查户籍)。王是内廷近臣,颇得皇帝信任,“权宠至盛”,到地方来威风凛凛、不可一世,所到之处动辄“凌慢县官”。许多地方官对他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诸邑供帐,竞务华鲜,以悦奉之”。(《宋元学案•明道学案上》)扶沟县衙的吏员们问程颢,我们是否也要像其他地方一样来接待王中正。程颢不同意,说:“我们县穷,怎么能效法别县花大把银子去孝敬王某人?再说,这些钱都取之于民,依法不该乱花。我们这里有顶旧青色帐篷,用它来接待就行了。”程颢不阿权贵,不溜须拍马,王中正也拿他没有办法。程颢在扶沟任上时,王中正几次经过扶沟,都没有停留。《宋史•程颢传》记载:“内侍王中正按阅保甲,权焰章震,诸邑竞侈供张悦之。主吏来请,颢曰:‘吾邑贫,安能效他邑。取于民,法所禁也,独有令故青帐可用尔。’”

五是减税赋。扶沟县属京畿开封府,赋税很重,百姓负担不起。虽然统治者每年相应减免一些赋税,以示对百姓的关心,但实行起来却多有弊端:安分守己的百姓,往往因害怕官府催促责骂,再困难也如数把赋税先交给朝廷,真正被减免赋税的却大多是些不遵纪守法的人。他们一直拖到官府减免了他们的赋税才算了事。程颢下令:原来没有交赋税而得到减免的,必须按期如数交齐。官府免征的赋税,依田地多少、户口大小,给予合理分配。这样官府给百姓的恩惠都能分享到一份,消除了不合理现象。

掌管租税钱谷的司农官为了增加朝廷财政收人,向宋神宗建议,全国征收钱谷的等级分为4等,而京畿开封府所属各县只按3等征收,相应减少了国库收入,希望京畿各县和其他县一样,按四个等级征收赋税,以充实国库。程颢知悉后,立即上奏宋神宗,极力说明这样做多有不妥之处,被宋神宗采纳。司农官得知因程颢之言把他的建议否决,非常生气,罗织罪名奏请宋神宗要对程题严加处理。宋神宗认为程颢的话很有道理,既没有处理程颢,也没有增加京畿各县百姓的赋税。

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把一些衣业生产可耕地变为牧场,派遣官吏到各县检查验收。按新规定,扶沟应有1000顷右的良田变成牧场。百姓拿着地契向官家说理,不愿改耕由为牧场。各县共都顺从朝廷,不体恤民情,而唯独扶沟县没有执行。后朝延又颂布新法令,改税作租,即把由原来按户、丁等为课征对象的税收改为以土地为课征对象的租,不再增加赋税,土地可以按私有田地自由买卖。以土地多少征租,百姓土地少了,缴纳的租税也就少了,当然愿意卖些田地,既能增加收入,又能少纳租税。程颢认为这种办法不妥,不能为了官家的牧地断了百姓的生路。朝廷知悉情况后,又派遣官吏到扶沟责问程颢:为什么不执行朝廷的新法令!百姓们都愿意把农田变为牧地,你为什么不愿意?程颢耐心解释:“百姓只知道今日把耕地变为牧地不加赋税,不知日后因增租致使田地被夺走。百姓们没有田地耕种何以为生?所以不能把千顷良田变为牧地。”朝廷派遣的官吏认为他说的有理,不但不再责问,还向程颢致谢说:“我宁愿回去受处罚,也绝不再违背您的意见。”扶沟县的千顷良田得以保住,没有变成官家牧场。

六是重教化。程颢在扶沟任上,主张乡必有校,建乡校、社学多处。他亲自创建书院,选择县内有培养前途的百姓子弟就读,亲自书写“书院”字匾悬于大门之上。据《永乐大典•程子外书》记载:“夫为令之职,必使境内之民凶年饥岁,免于死亡;饱食逸居,有礼义之训,然后为尽。故吾于扶沟兴设学校,聚邑人子弟教之,亦几成而废,夫百里之施至狭也。而道之兴废条焉,是数事皆未及成,岂不有命?然知而不为而责命之兴废则非矣。此吾所以不敢不尽心也。”扶沟教育在程颢重视倡导下,较前有很大发展。他创建的“大程书院”,虽经多次重修,一直延续至近代,为扶沟培养了大批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扶沟县   扶沟   神宗   京畿   明道   中正   牧地   赋税   政绩   朝廷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