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县和胶州都出过“逄”姓进士,一个叫逄希澄,一个叫逄润古

总体而言,一个姓氏的名人数量和人口总数是成正比关系。像张王李刘这种大姓,知名人物比比皆是。而对于一些规模偏小的姓氏来说,可能进士的数量都屈指可数。

“逄”(páng),就是一个相对少见的姓氏。倘若不看标题而直接问:“逄姓出没出过进士,出过的话请列举一二?”恐怕很多朋友都答不上来吧。

关于逄姓的渊源,明代《百家姓考略》称:“逄,系出姜姓。炎帝孙逄伯陵始封于齐地,为逄国,武王灭之,以封太公。逄伯之后,以国为氏。”也就是说,逄姓是因封地(逄国)而来。

(▲配图均为龙口市石良镇火山逄家村的场景,摄于2020年)

由于逄国封于齐地,所以山东也是逄姓的一个主要聚居区域。潍坊、青岛等地皆可见到逄姓村庄,而烟台辖下的龙口、莱阳、福山、栖霞等县市区,亦有逄姓人分布。

逄姓虽非大姓,但在历史上也曾出过进士。遥远的宋代暂且不说(《万姓统谱》列举若干宋代登科的逄姓人),在距今较近的清代,就曾有逄姓人金榜题名。

根据史料记载,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庚戌科会试和同治四年(1865年)的乙丑科会试当中,有两位山东逄姓人先后考取进士。他们一个是登州府黄县人,叫作逄希澄;另一个是莱州府胶州人,叫作逄润古。两人的事迹在各自的县志当中均有记载。

逄希澄,字镜秋,道光二十四年中举,道光三十年中进士,初选贵州安平县知县,后因父母年迈而改到萧县(离家较近)。根据同治版《黄县志》的记载,他后来在办理徐州行营粮台出纳等工作时立功,依次升迁为州同知、知府,并获得了赏戴花翎的荣典。

逄润古,字子政,号海珊,他考中进士的年代虽相对较晚,但在仕途上的成就也更为突出。根据《增修胶志》和《清实录》的记载,他在考中进士之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担任编修。期间曾出任过浙江乡试的副考官。再后来,他由京官外放,曾任湖北汉阳知府、署理盐法道等官职。

一般来说,规模较小的姓氏渊源也相对单一,往往可以追溯到相同的谱系,并以此论资排辈。逄希澄和逄润古两人都是进士,年代相差不多,家乡相隔又不算太远,按说彼此之间应该会有亲近感。至于两人私下里有没有过交流和走动,限于资料,暂时就不得而知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进士   翰林院   萧县   胶州   大姓   会试   县志   知府   同治   道光   姓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