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唯一一位因科考而被处死的一品大员是谁?高处不胜寒啊!

历史上因科考而被处死的一品大员很是少见,只有一位,这位倒霉蛋就是清朝的柏俊。他原名松俊,后改为柏俊,蒙古正蓝旗人。他出生于北京,自小聪明好学,道光六年考上了进士,一生仕途顺畅,曾任工部、刑部侍郎、正黄旗汉军副都统等职,为官清廉。咸丰八年,按照传统的科举制度要举行乡试,时年63岁的柏俊被任命为考试主考官。此时他身居高位,为文渊阁大学士,妥妥一品大员,位及人臣的他丝毫没有感到死神在靠近。在清朝,八旗子弟登台演戏是被清制所严令禁止的,而这一年,乡氏榜上却有一位名叫平陵的镶白旗满洲人,名列第七名,而这个平陵恰恰是一位经常登台表演的伶人,且都为人所熟识,柏俊作为这次考试的主持人自然逃不了干系。戏子中举马上在坊间流传,柏俊已经被阎王下了请帖。

咸丰帝很快就听到了风言风语,对此事颇为重视,命载垣等认真查办此案,结果发现平陵的问题不是很大,只不过是有些错别字,伯俊等考官误以为错别字是誊抄所致。当时为了防止作弊,宋朝开始,考生的试卷不直接与考官见面,考官看到的卷子是专人抄写的。考官们就认为此考生只颇有才气,故录为了举人。按说这样的失误,伯俊最多会因失察背个小处分,平陵本来处理结果是今后不许再参加考试,但这小子心理素质太差,死在了狱中。伯俊的小失误让其政治对手载垣及其幕后同党肃顺看到了致其于死地的天赐良机。他们揪住其小辫子不放,随后便发现了大问题。

不查不要紧,一查就要命!柏俊还真的参与了另一起舞弊案。参加这次考试的广东肇庆人罗洪毅委托同乡官员李鹤龄来帮忙。李鹤龄先是交代罗洪毅在试卷中做了记号,熟悉考场作弊的朋友们自然秒懂。李鹤龄串通另一个考官胡安,根据记号就找到了罗洪毅的试卷。胡安又通过柏俊的家丁靳翔给柏俊说情,柏俊最终没有经得住人情关的考验,录了罗洪毅为举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柏俊得收多么大一笔数目的银子,实际上,他仅得到了十六两银子的酬谢,他本来就没有想在经济上得到好处,只是碍于情面,给同事一个面子罢了。正是这么个不起眼的不检点,让黑白无常已经上了门。

真相大白后,咸丰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不仅胡安、李鹤龄、罗洪毅等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更不可理解的是,柏俊待遇跟他们一样,也要被立即砍头。按惯例,一品大臣一般不会处死的,而是在人犯到了刑场之后,由皇帝下旨特赦,改死刑为流放。柏俊不以为然,觉得自己性命无忧,还嘱咐家人做好随时搬家的准备。但他到达刑场之后,傻眼了,发现监斩的官员都戴上了墨镜,因为这些官员都与柏俊有或深或浅的交情,戴上眼镜表示惨不忍睹,柏俊秒懂,欲哭无泪。

咸丰皇帝不得已斩杀这个两朝的老臣,禁不住掉下了眼泪。柏俊临死问候了对致其于死地的肃顺的祖宗八代,诅咒对手不得好死,而历史被柏俊不幸言中,可谓一语成谶,两年之后,肃顺在被两宫太后斗败后也是在菜市口被问斩。为了羞辱柏俊,就在他那个俊字加了一个草字头,按照古时候的说法,这些被处以极刑的人犯,往往要被官方把他们的名字改一改,或者加个三点水,或者加个草字头,意味着这些人都属于那种山泽草寇之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大员   咸丰   草字头   人犯   刑场   科考   举人   考官   试卷   官员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