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夏、金与宋的并立时期—(之一)辽

辽朝的建立与灭亡

契丹作为鲜卑族的一支,唐朝末期至五代时期,中原陷入割据混战,契丹趁机兴起。

公元907年正月,耶律阿保机被推举为“契丹可汗”。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删)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自立为帝(是为辽太祖),自称天皇王,国号“大契丹”,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

公元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在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大辽”。

公元983年,复国号“大契丹”。

公元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复国号“大辽”。

公元1120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公元1125年,金兵西进,擒获天祚帝,辽灭亡。

契丹人自公元907年建国至公元1125年灭亡,历时218年,传位九位皇帝,曾与统治中原地区的宋政权陷于长期争斗的局势。

公元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

公元979年,宋太宗领兵灭北汉,后直抵幽州(北京宣武区),欲收复幽云十六州,因宋军战疲,僵持十五日终不能攻城,辽将耶律休哥、耶律沙领兵在高粱河(今北京前门至左安门)大败宋兵;宋太宗负伤乘驴车仓皇逃离;史称“高粱河之役”。

公元980年三月,10万辽兵攻打雁门关,败于宋将杨业;十月又围攻瓦桥关(雄县),北宋兵败,辽军追至莫州(任丘)。

公元986年正月,宋太宗分兵三路北伐,东路曹彬率兵出瓦桥关进军幽州;中路田重进率兵出飞狐口攻蔚州(今河北蔚县);西路潘美、杨业率兵出雁门至云中(今山西大同);宋军大败,史称“雍熙北伐”;此后宋放弃收复幽云失地;对辽采取消极防御政策;

公元1004年九月,辽圣宗、萧太后率20万大军大举南下,一路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宋相寇准主张真宗率军亲征,真宗登上澶州城墙督战,宋军士气大增,契丹大将萧挞览被射死,契丹大军受挫,提出议和,真宗也急于议和,公元1005年与辽议和协定:约定宋、辽双方维持旧疆领土,以白沟河为界,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双方沿边州县各自驻守,互不侵犯,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让辽获得大量好处,也让宋朝政府“守内虚外”的布防政策在对外争战中尽受屈辱,议和之后,宋辽边境有了百余年和平稳定的局面。

大辽建国后,为了有效控制各族人民,采取“藩汉分治”的方式,即以国制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统治汉族的称为南面官(因官署设在皇帝大帐的南面);统治契丹族的称为北面官(官署在皇帝大帐的北面),北面官由契丹贵族担任,权力大于南面官。将幽州改为南京,云州改为西京。

设置“头下军州”,辽宗室、外戚、大臣及部族首领中的立有战功者拥有的头下城(契丹贵族把俘掠的人口统一安置管理,按人口多少建立州、军、县、城、堡,并监督他们为主人劳作,这些地方就被称为“头下”)。凡朝廷赐予州、军称号的,就称为“头下军州”。头下军州是军事与行政合一的有私属性质的地方行政组织。此制度在辽圣宗时期逐渐被废除。

每年春夏秋冬四季,辽朝皇帝都要到各地巡视、游猎,辽的首都并不是辽的政治中心,而是在捺钵(皇帝在游猎地区设的行帐),皇帝游猎时,朝中官员随行,在捺钵与南、北面官商议国家重大政务,根据四时气候不同,各地均有捺钵。因此,捺钵才是辽朝处理国家政务的行政中心,辽朝的 “四时捺钵”制度,是具有鲜明游牧民族特点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

(此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删)

辽朝在后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以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为主的五京制度。上京为首都,其他四京为陪都。

公元1125年,辽灭亡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逃往西北,在回纥族的帮助下,占领蒙古高原、新疆和中亚部分地区,公元1130年,迫于金兵压制,耶律大石放弃蒙古高原,再次率部西征。公元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迷立(今新疆额敏)称帝建国,定都在虎思斡鲁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境内) ,史称“西辽”。公元1218年,被蒙古军队灭亡,残余后裔员迁至今伊朗一带,建立了后西辽国。

公元1212年,耶律留哥起兵反金。公元1213年春,耶律留哥称王,国号辽,史称“东辽”。

公元1216年初,耶律厮不(耶律留哥之弟)叛变,在澄州称帝,史称“后辽”。

公元1220年,因契丹贵族内部发生动乱自相残杀,后辽亡。

公元1269年,依附于蒙古国的东辽,因元世祖撤销藩属,东辽亡。

大辽在全盛时期,疆域领土东北可达今库页岛,北部至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至阿尔泰山,南至天津海河、河北霸州、涿州、山西雁门关,与中原地区的宋朝形成南北朝对峙之势。

辽在其建国的两百多年中,在军事上,契丹族全民皆兵,尽显游牧民族善于骑射的优势,平时从事放牧渔猎,战时快速集合成军,从而建立起强大的军事体系。经济上采取农牧业共同发展的方式,学习借鉴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通过减免租赋鼓励人民开荒种地;手工业发达,商业活动十分活跃,文化方面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促进了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持续发展;自辽太宗时期开始,尊崇佛教,使得佛教在唐武宗灭佛运动之后,佛教在辽时期有了全盛的大发展,同时在科技、艺术等方面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漫阅历史*品读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雁门关   真宗   中原地区   契丹   西京   东辽   佛教   中原   西夏   公元   皇帝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