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孙权实力那么强,诸葛亮为何却选择刘备,只是因为三顾茅庐?

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把自己人生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刘备身上,在当时看来,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尽管天下无一“明主”,但比来比去,最缺乏条件与曹操、孙权争锋的,恰恰是刘备。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刘备都不是可以辅佐的明主。论家世,尽管刘备见人就把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挂在嘴边,但那已是200多年前的荣耀,他自己不过是一个编卖草席的穷汉。

作为大汉皇族的后裔,像刘备这样已经没落的何止千万?何况在当时,名正言顺的皇帝汉献帝也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所以刘备这个所谓的皇叔实在没有任何值得炫耀之处。

其身世正如司马光说的那样:“昭烈之汉,虽云中山靖王之后,而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数名位,亦犹宋高祖称楚元王后,南唐烈祖称吴王恪后,是非难辨,故不敢以光武及晋元帝为比,使得绍汉氏之遗统也。”

论实力,此刻的刘备不过寄人篱下,托庇于刘表,暂驻新野,手下之兵不过区区数千。而若论个人才干,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则败”。

因此,诸葛亮偏偏看中了这个穷途潦倒的刘备作为辅佐的明主,这似乎不可思议,然而细究之下,我们会发现,这恰恰是诸葛亮所需要的。

历来认为,诸葛亮所以把刘备作为辅佐的明主,是为他的三顾茅庐所感动,而三顾茅庐千百年来也成为君主爱才、求贤若渴的经典故事。刘备求贤若渴之心是有的,但其心未必就诚。

刘备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时,孔明大白天睡觉,故意把刘备晾在阶下几个时辰,一般读者可能以为被调戏的是刘备,殊不知老谋深算的刘备,此时心中正充满了天下第一智者已经入其彀中的窃喜。

刘备与孔明这一番道德与智慧的反复较量,终以刘备如愿以偿、大喜过望而告结束,孔明感其德而终失其智,决定效死愚忠。”

话又说回来,刘备虽以其伪,骗得诸葛亮“决定效死愚忠”,但这何尝不是诸葛亮所希望的呢?

诸葛亮满腹经纶,有经天纬地之才,像这样的旷世奇才,决不可能老死林泉。他躬耕于南阳,并非“苟全性命于乱世”,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在有点言不由衷。

他之躬耕,是等待时机,是待价而沽,有点类似姜太公的渭水钓鱼。张子布曾向孙权推荐过诸葛亮,但诸葛亮却不肯留下,“人问其故,日:‘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而这个原因,也是诸葛亮不选择曹操的原因。《魏略》中有记载,诸葛亮听闻徐庶在曹操处历任中郎将、御史中丞,石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诸葛亮最终选择了刘备,因为刘备所能提供给诸葛亮的,不仅仅是“贤亮”,也是“尽亮”,这才是诸葛亮选择刘备的主要原因。

虽说从表面上看,刘备只不过是一个编草席的穷汉,但汉献帝金殿查族谱,给刘备定下皇叔之名,又封将拜侯,其身份自是比曹操、孙权更高。

论实力,兵虽不过数干,但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更主要的是,“馨如驽马并麒解,寒鸦配鸾凤”(徐庶语)的“鸳马”。

“寒鸦”徐庶尚能得到刘备如师算般的礼遇,诸葛亮自信能得到刘备更大的尊重,君臣际会定当融如鱼水。因为要实现“三分天下”的战略目的,这个所谓明主,不一定要有雄才大略,但一定要君臣相知。

事实也正是如此,刘备感叹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也说:“臣自出茅庐之中,得遇主公,相随至今,言听计众。”

所以,三顾茅庐是刘备与诸葛亮互相试探而双赢的结果。

刘备以其虚伪之诚感动了诸葛亮出山,而同时,诸葛亮这天下第一智者也以其三避完成了对刘备的考验而决心与其合作。这对君臣之间的风云际会,终于在双方的试探与考验下,以双赢的结局实现了。

姜太公钓鱼钓来了周文王,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而诸葛亮钓来的是刘备,只可惜他殚精竭虑,

不过造就了短命的蜀汉王朝。这样的结局,恰恰证明了诸葛亮人生目标在起点上就是错误的,失败也是情理之中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茅庐   管仲   穷汉   皇叔   求贤若渴   愚忠   寒鸦   草席   实力   原因   天下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