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牯牛”与“耕耘”

“耕耘”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八观》,“行其田野,视其耕芸,计其农事”,意为犁地除草,常用来比喻辛勤劳动。而说起耕田犁地,人们往往就联想到牛!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虽然从表面上看不如龙、虎那么威武耀眼,但在历史长河尤其是在农耕社会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农耕文明,耕读文化。其核心是为了家族繁衍,人人各司其职,以耕供读,耕者埋头深耕,读者挑灯苦读。在没有机械耕作的年代,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先进的生产力。用牛耕地生产效率高,生活有保障。

牯牛村壁画。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凤凰县就有着这样一个与“牛”字关联的村--牯牛村。该村现有农户280户,人口978人,由长梁、牯牛坪、秤砣岩、江挟垅四个自然寨组成,主要产业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茶、猕猴桃、蚕桑为主。“着意耕耘,自有收获”,一代又一代的牯牛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播撒的种子如今已开花结果,正如《“牛年”话“牯牛”》一文中描述过的一样,洋洋洒洒。牯牛村已于2017年脱贫,是湘西州生态环境局、湖南省湘西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乡村振兴联系村,目前村民正围绕“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开展防返贫监测,对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做到应纳尽纳、结对帮扶,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同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目前,该村新开和原有产业面积达到1100余亩,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去年增长175%。

村口“耕耘”景观石。

进村路上,“牯牛村”三个字格外醒目;入寨岔道,“耕耘”二字也毫不逊色。“牯牛”“耕耘”两块醒目的景观石遥相呼应,外出归来的村民、放假回家的学生、来来往往的游客时不时驻足停留,不由让人联想许多……尤其是“耕耘”二字,大家从开始时的关注、到热议、最后到认可。村民说,“耕耘”是立鸿鹄志,是牛劲的展现;是“不待扬鞭自奋蹄”,警示着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每到傍晚时分,村民三五结群,于乡间散步,孩子们嬉戏打闹,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这份快乐的背后,就是牯牛人默默耕耘的执着与坚守。

如今,牯牛村虽然牛不见了,替代它的是轻便的现代化机械,但牛气还在。人人都在奋斗耕耘,户户都成最美农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牯牛   凤凰县   湘西   上下同心   克难   孺子牛   老黄牛   农耕   艰苦奋斗   生态环境   醒目   村民   乡村   散文   精神   产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