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明明姓姜,为什么又叫吕尚?他和南阳申吕两国有什么关系

作者:赵绍军

姜子牙(?-约前1015年),姓姜、 字子牙,号飞熊,因被周文王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又因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 ,所以又称姜子牙为姜太公、吕望、吕尚。姜子牙是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兵学奠基人,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成为周国军事统帅,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 灭商后受封于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为齐国开国之君。周武王去世后,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促成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病逝镐京。

关于姜子牙的历史功绩和传奇故事,早已代代相传,妇孺皆知。这里要说的是,姜太公明明姓姜,为什么又叫吕尚、吕望呢?他和南阳古代的申国和吕国有着什么关系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一点关于我国古代姓和氏的知识。

中国人的姓氏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一族群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或族群分支的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贵族子孙的分封或迁居异地,或者由于身份职务、从事职业或技能的变化等等,便就分化出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例如春秋战国过时代的赵氏,赢为本姓,赵则为氏,赵的后人皆称赵氏而不称赢氏,就连大名鼎鼎的秦始皇赢政,也被称为赵政。至于对女子的称谓,“称姓”就是把姓写在名字后边当作人名来称呼,例如郑庄公的母亲是申国申侯的女儿,姓姜,嫁给了郑武公为妻,因此称“武姜”;再如周幽王的宠妃褒姒,因为是褒地姒姓人家的女儿,所以称“褒姒”。

姓的形成不但与图腾有密切关系,还与女性分不开。西周铜器铭文中显示出古姓有近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是女字旁,这是母系氏族制度遗留下来的一个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证明了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历史时期。


《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在古代氏族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氏”这个称号。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

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各种姓氏的来历,大致有下面九种情况:


一是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二是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三是以邑名或以乡、亭之名为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亭之名为氏的,现在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四是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五是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六是以兄弟排行顺序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

七是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八是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九是以谥号为氏、因赐姓、避讳而改姓或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等等。
那么,姜子牙的姓和氏到底是什么呢?姜子牙也经常被称作吕尚或者吕望,那么姜子牙究竟是姓姜还是姓吕呢?他和南阳境内的古申国和古吕国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

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把姜尚叫做姜子牙,我们可以看一下《史记》,通篇中都没有姜子牙这几个字,文中对姜子牙的描述是这么写的:“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司马迁这段话给了我们这样一些信息:

其一,姜子牙是神农氏炎帝族人的后裔,炎帝本姓姜,故而后人称姜太公为姜子牙。正如《国语》中说的那样: “昔少典,娶于有踽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其二,姜子牙的直系先祖为著名的“四岳”重臣,他们在虞舜和大禹时期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有的被封在申地,其后人成了申国国君;有的被封在了吕地,其后人成了吕国国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封在申的一支可能是四岳长子一脉,因而按当时宗法制度延续了姜姓的本姓为姜姓;而封在吕地的一支可能按长幼顺序排序在后,其后人一封地为姓便称为吕氏。所以,姜太公既可称为姜子牙,也可称为吕望、吕尚。姜子牙被称为吕望、吕尚,表明他与封在吕地的一支姜姓族人血缘关系更近些,属于吕氏。

四岳为何人?四岳即岳羲仲、岳羲叔、岳和仲、岳和叔四个大臣,是炎帝神农氏的的直系后裔。这四个人精通天文地理,尧让他们分管四方的星相和山川变化,以决定一年为四季划分,史称四岳。

其三,出于南阳的古申国和古吕国是同性宗亲关系,姜子牙与申国、吕国是同宗同姓的宗亲关系。

从炎帝开始至第十五世孙叫伯夷,辅佐尧、舜、禹帝,掌四岳、典三礼、为秩宗。伯夷在辅佐大禹治水土时立了大功,被视为股肱之臣,其子孙获封申地和吕地。申地和吕地原在陕西西部,后逐渐东迁之陕西与山西之间。商朝末年,申国和吕国是周人的同盟,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王纣的军队。周武王为奖赏申吕两国的功劳,续封申吕两国为侯国。伯夷第三十七世裔孙姜太公吕尚,英明神武,辅周文王、周武王兴周灭殷,功绩卓著,被封于营丘,曰齐国。周穆王时,吕侯曾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

南阳出土的古申国中偁父簋铭文(拓片)

公元前821年(宣王即位7年),周宣王为了控制楚国的扩张,保卫国家南部的安全,将申国与吕国迁与南阳。申国都城设在序山(独山)之下至今南阳市区北部,吕国在南阳市区以西三十里卧龙去与镇平县交接一带,春秋时期被楚国吞并。申侯的后裔和当时的国人其后以国为姓成为南阳申氏族人的起源;吕侯的后裔和国人其后以国为姓成为南阳吕氏族人的起源。

由此我们可以说,姜子牙与南阳的古申国和吕国均属同一宗脉的同姓同宗的宗亲关系,所以后世在说到姜太公时既称姜子牙,又称其为吕望或吕尚。

作者简介

2006年在海南

赵绍军,南阳理工学院退休教师 ,地方文史研究者,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语文教育专家、全国高等教育委员会中、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专家。曾兼任全国小学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院校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河南分会会长、高等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写作学会中小学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曾担任总主编设计并出版 “初等教育学科课程教学论系列教材”共七部;主编并出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荣获中国优秀图书出版一等奖、河南省政府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所著《小学古诗教学研究》和参编的《实践取向小学语文教学》等著作曾被曾被多地高校作为教材长期使用。曾在相关刊物发表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数十篇。平时兼善历史文化研究,近两年参与编纂的《南阳历史文化词典》(主编教育部分)已经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南阳   炎帝   史记   周朝   母系   氏族   黄帝   姓氏   后人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