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北朝78:太皇太后仙逝,北魏进入“后冯太后时代”

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十八,太皇太后病逝,噩耗传来,举国哀悼。

整个平城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太皇太后灵柩停放在太极殿中央,祭品堆积如山,香烟缭绕遮天蔽日,吊唁的人流车水马龙,许多老臣哭得死去活来。

悲痛欲绝的孝文帝一连数日水米不进,在群臣苦苦哀求下,才勉强进食。

停灵二十一日后,太皇太后正式出殡。

送葬队伍非常庞大,灵车前是六十四位引幡人,灵车由十四匹身披素衣的马匹牵拉,灵车后面是上千名骑兵护送。再往后是文武百官、后宫女眷、皇亲国戚、宫女太监,最后是上千名僧尼道士。

整个送葬队伍犹如流动的白色河流缓缓移动,哀乐回荡在天空之中,悲痛的气氛达到了顶峰。

最后太皇太后的灵柩被安葬在永固陵中,孝文帝命人在墓前刻石立碑,颂扬太皇太后的功德。至此,北魏正式结束了冯太后的时代,孝文帝自己的时代来临了。



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下令举办了宏大的葬礼,在太和殿设立灵堂,孝文帝亲自穿丧服哭祭,朝廷百官从三司到七品外臣全都为太后服丧守灵。更夸张的是孝文帝戒酒戒肉,不近女色长达三年之久,真正践行了儒家推崇的守孝三年的最高标准。其实在古代很少有皇帝真按儒家标准守孝三年,毕竟皇帝日理万机,有多少国家大事等待处理,关三年禁闭根本不现实,一般都是以一天代表一月,三年简化成36天,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个皇帝还能接受。

戏演到这个份上也就足够了,可孝文帝说不,后面还有重头戏呢。


为了向天下子民证明自己有多么孝顺冯太后,孝文帝又做了一件惊世骇俗之事。他下诏在永固陵旁边为自己修建墓室,既然太后葬在方山,那朕也不去金陵了,百年后就葬在太后身边继续伺候她老人家。


这下更热闹了,太后不入金陵,连孝文帝也不入金陵,只要这母子俩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列祖列宗。孝文帝说干就干,他命人在太后永固陵东北几里处修建自己的陵墓,称为万年堂,虚位以待。而且自己陵墓的封土要比太后永固陵封土小很多,似乎是在向天下人表示就算是死后,太后的地位也要高于他这位皇帝。

按照孝文帝的行事风格,人们都相信他将来一定会葬入方山,常伴太后左右,谱写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地是,仅仅四年后孝文帝便义无反顾地率领百万军民南下中原,迁都洛阳,彻底告别了平城和方山上的永固陵。

六年后,孝文帝死于南征途中,并没有葬回方山,而是在千里之外的洛阳邙山瀍河之滨修建了新陵墓长陵,最终孝文帝选择长眠在那里,他这次食言了。



通过史书中的蛛丝马迹,不难发现孝文帝和冯太后的关系并不像表面那样和谐美满,甚至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剑拔弩张,矛盾一触即发。

冯太后毒死献文帝,他的儿子孝文帝不可能没有一丝怨念,只是当时他太弱小了,还没有复仇的资本和实力,只能隐忍不发,做长期复仇准备。

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就是孝文帝表面对冯太后有多恭敬,内心对她就有多怨恨,这种城府才是最可怕的,不是有那么句话嘛。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但如果说孝文帝对冯太后没有一丝一毫的感情,那也不符合史实,毕竟冯太后亲自把孝文帝抚养长大,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正因为这种复杂的关系,孝文帝才对冯太后非常纠结矛盾,他尊敬她,恨她、怕她,既感念她的抚育之恩,又想逃离她的掌控。这种矛盾的心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一种折磨。

冯太后蓄养男宠的事孝文帝应该是知道的,但这种皇家丑闻又实在难以启齿,孝文帝心中再不满,也只能隐忍不发。

等到冯太后刚死,孝文帝马上掀起了清算高潮,逮捕处死了众多与冯太后有染的男宠,这股怒火终于烧起来了。


盛怒之下的孝文帝有点借题发挥的味道,发扬宁错杀三千,不漏网一人的斩草除根精神,借助这次行动将依附于冯太后的那帮人一网打尽,为求除恶务尽,不惜大搞株连,一时间无辜被杀者众多。


率多枉滥,天下冤之。


太和十五年(491年)正月,孝文帝召见群臣于皇信东室,正式宣布亲政。但此时他依旧处于守丧状态,一直到四月才在大臣劝谏下开始进食蔬菜和酒肉。

亲政后的孝文帝一改太后在世时的无为而治,一口气打出一套组合拳。首先是明确君臣大义,建明堂,改造太庙,议改律令,诏议先帝庙号。以道武帝拓跋珪为太祖,自古以来太祖都是开国皇帝的标配,拓跋珪开创了北魏王朝,称太祖也算是实至名归,尽管他的结局在开国皇帝里最惨,被自己儿子杀死,不过他并不孤单,朱温、李元昊等人都是他的难兄难弟。


以明元帝拓跋嗣为太宗,太祖、太宗一般都是开国前两位皇帝的标配,所谓祖有功宗有德嘛。祖打天下,宗守天下,明元帝一上台就替死去的父皇收拾烂摊子,迅速将风雨飘摇的北魏王朝稳定了下来,称太宗恰如其分。

后面的几位也都给了庙号,太武帝拓跋焘称世祖、文成帝拓跋濬称高宗、献文帝拓跋弘称显祖。前几位都能理解,只是这最后一位显祖令人莫不着头脑。17岁就禅让当了太上皇,23岁就稀里糊涂送了命的年轻皇帝何德何能称显祖?

其实想想也能理解,谁让人家有一个名垂青史的好儿子孝文帝呢。


庙号是中原王朝特有的礼仪制度,如今孝文帝全盘接受了庙号这一套汉人礼仪,足以说明他在汉化改革征途中又迈出了一大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其实,学习汉人庙号制度仅仅是孝文帝改革的第一步,他真正的重头戏还在后面,那是一个石破天惊的计划,他要下一盘大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北魏   方山   太后   金陵   庙号   王朝   灵车   北朝   陵墓   太祖   皇帝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