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忘论》说了什么?

《坐忘论》是唐代著名道人司马承祯的著名文章,一向受到爱好养生的人们的重视。我对此文也做了初步的了解,现根据《坐忘论》的原文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看看《坐忘论》都是说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能成为古代养生的重要文献。

一、司马承祯其人

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古籍中又称之为司马子微,在古代不直呼其人其名,这是表示对此人的尊重。他的法号是道隐,自号白云子,是唐代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在道教中,属于上清派茅山宗的第十二代宗师。子微生前颇受唐玄宗的礼遇,死后赐给谥号为贞一先生。

大诗人李白与子微,在《李太白全集》中(此书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一篇文章即为《大鹏赋》,赋的序文中说: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着《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

这是说他曾在江陵见到司马子微,子微见到李白时说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他一齐神游于八极之外,于是李白写下了这篇大鹏赋,全名为大鹏遇希有鸟赋,这是把李白与子微比喻为大鹏与希有鸟,不是通常的鸟。

子微的《坐忘论》,以坐忘为中心,这是来自《庄子·大宗师》篇的名词,大宗师中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法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做到忘了自己的肢体,不用自己的聪明,脱离肉体之外形,以最高的智慧为法则,与大道合同,这样就可称为坐忘了。

李白大鹏赋的大鹏,同样来自《庄子》,是其中《逍遥游》的说法,其文曰: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这是庄子形容一种超越凡人凡世的大鸟,由鲲化成,其长大有几千里,这样大的东西,是现实中所没有的,是庄子想像出来的一种超凡入神的生物,用来比喻得道的高人。

由此可知,李白与子微是心灵相通、惺惺相惜的得道高人,而《庄子》成了他们沟通的桥梁,所以能一见而相知。

司马子微除了写有《坐忘论》外,还有“五时七候”说。清人茅星来《近思录集注》卷四引用南宋学者叶梦得的话说:

子微作《坐忘论》,又为《枢一篇》,以总其要,而别为三戒,曰“简縁”、“无欲”、“静心”。且谓得道者心有五时、身有七候。

枢就是中心,这是概括坐忘论的核心要旨。而简缘,无欲,静心,可以说就是坐忘论的三个关键词。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五时与七候,说是有道的人才能具备的养生之道。

心有五时,是指

一、动多静少;二、动静相半;三、静多动少;四、无事则静,事触还动;五、心与道合,触而不动。

简缘(简洁社会活动,少与人打交道),无欲,静心,在动静上就是五时。再具体一点,就是七候:

一、举动顺时,容色和悦;二、宿疾益消,心身轻爽;三、填补夭伤,还元复命;

四、延数千岁,名曰仙人;五、炼形为气,名曰天人;六、炼气为神,名曰神人;

七、炼神合道,名曰至人。

七候就是五时的效果,也就是简缘、无欲、静心的效果,也可以说是这种养生的效果,概括地说,就是能从普通人的生命升华为仙人、神人、天人、至人的生命。

在道家典籍《云笈七签》的卷十七中,也记载了七候的说法,说是得道之人就会有七候,具体说法与叶梦得所说有所不同。

第一候是:一者心得定易,觉诸尘漏,

注释说:心得清净,尘念尽知,故曰觉诸尘漏。

这种说法来自佛教,如觉、尘、漏,都是佛教的说法。这说明后来的道教从佛教吸引了不少东西。

第二候是宿疾普销,注释说:真气胎息,故疾尽瘳,体道合真,身轻不老。

这是说会使以往的病痛全都消失,这是靠养生而培养了真气的结果。

第三候的注释说:骨髓坚满,故填补夭损,驻颜不易,名为还年复命。

这是说通过养生,使自己的身体的骨髓坚满,这样可使身体上的疾病得到填补,还使脸色永保青春,人不显老。

第四候注释说:长生不死,延数万岁,名编仙箓,故曰仙人。

第五至第七候的注释说:得本元气,故曰炼形为气,正性无伪,故曰真人。真气通神,阴阳不测,故曰神人。真人契道,故曰至人。

这是说通过养生而从仙人不断提升效果的程度,达到真人,神人,至人的境界。

阅读司马子微的《坐忘论》,可以参考这些资料,而深入了解坐忘论的含意。

坐忘论,被道教人士奉为经典,儒家人士也非常喜爱,如北宋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的高官张方平在自己的文集《乐全集》卷二中有一首读《坐忘论》的诗,诗的序文说:

《唐书·潘师正传》:初,陶隐居传正一之法于王远知,远知以传师正,师正以传司马子微,故潘谓司马正一至汝四世矣。陶隐居毎谓门人曰:吾于建元、永明间,仕不过奉朝请使。吾尔时官得志,岂有今日事耶?详此隐居所得深矣。然为时主礼重,竟不见其异迹。至人守中抱一,固不为异也,至子微著《坐忘论》,五时七候,简要易行,本自正一。暇日覧味,因成长句。

这是说追溯道教的养生方法,从陶鸿景开始传授道教的正一之法,从王远知直到司马子微,已经传了四代,而陶鸿景认为自己不做官,而能专心进行养生,如果当时去做官,就不会对养生有如此大的成就。而到子微之时,就把陶鸿景传下来的养生方法发展为一套理论,即坐忘与五时七候。但真正的根源还是在先秦的庄子。

据张方平的诗所说,司马子微的《坐忘论》与五时七候说,都是道教养生修行方法,简要易行,并不复杂,其要领是:不要矜贵、不计成亏,能以这种观念做人处世,就是修行的正道,而不是神秘的炼丹。

在《全唐诗》中还有一首司马子微的《答宋之问》诗:

时既暮兮节欲春,山林寂分怀幽人。登奇峰兮望白云,怅缅邈今象欲纷。

白云悠悠去不返,寒风飕飕吹日晚。不见其人谁与言,归坐弹琴思逾远。

诗中的意境与张方平的诗句:松径风声犹有待颇为相似,由此可知子微修道不是天天自闭在宅中烧炼金丹,而是与山林、奇峰、白云为伴,从中寻得世外的乐趣,虽有悠悠不返、飕飕日晚之凉意,仍可在寂静之中怀思幽远。其坐忘的境界,由此可以找到解释。

宋代学者吕本中在宋徽宗时担任枢密院编修官,到宋高宗时赐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是一个儒家学者兼官僚,又是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有不少诗词流传于世。但他还撰有《官箴》一书,则很少有人提及,此书专门讨论当官之法,言简意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多阅历有得之言,可以见诸实事。书首即掲清、慎、勤三字,以为当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可见对此书的评价很高。

清代学者、刑部尚书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说,康熙尝御书清慎勤三大字,刻石赐内外诸臣。这就是从吕本中书中抄出来的三个字。可知此书的影响之大。

吕本中的《官箴》,开卷就说:世人当官,就会在临财当事之时,不能自制,常自以为会一直这样,而不会遭到祸败。心里有了这样的想法,就会无所不为,什么事都敢干了。但是现实是这种人总会遭到祸败,这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做官要有一个必须遵守的规则,而这就是官箴。具体说,就是事在当官的一开始之时,就要有警戒之心,而不能为了私利而只用权谋,最终必遭祸败。为此,他引用司马子微《坐忘论》中的话:

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

意思是说:与其到最后才用巧妙的办法,不如一开始就保持警戒之心。

所以吕本中说,坐忘论的这两句话是天下之要言,是当官处事之大法。当官的人,只要记住这两句话去做,就会用最简单的办法而得到最好的结果。

这说明后来的儒家学者兼官僚子微的《坐忘论》也都非常熟悉,故能借用《坐忘论》的说法来警诫当官的人。今天经常见到新闻报导说有不少腐败份子进了监狱才后悔莫及,他们如果当初就好好读一读吕本中的《官箴》以及子微的《坐忘论》,可能就不会这样肆无忌惮地贪腐,而走到追悔莫及的地步。可知古人的养生理论与官箴一类的文章,在今天也仍然有意义,不可忽视。

司马子微像

李白

云笈七签

陶鸿景

庄子的坐忘图

历史上的官箴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道教   儒家   司马   希有   神人   庄子   此书   李白   注释   说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