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明智∣古代人近视吗?他们应对近视又有什么好方法?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十分好学,你瞧古代那些学子们,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十年寒窗苦读,就为一朝登榜,光耀门楣;再看现代的这些学子们,哪个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深厚的眼镜,镜片后面是一双深邃而睿智的眼睛。哎,学习好不好,看看近视的度数就知道了。

近视是求学路上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因为近视,也给我们正常生活带来不少的困扰。现代医学发展至今,除了手术也没有特别管用的方法可以杜绝近视的发生,好在现在近视了可以配眼镜,是最为安全和方便的办法。那么,古代人会近视吗?他们近视了又要怎么维持正常生活呢?

古代人也会近视,必须的。他们因为近视还闹了不少的笑话呢!比如

一、鄂尔奇:把脚丫子错当白猫

乾隆时期的鄂尔奇,曾担任户部尚书,是军机大臣鄂尔泰一母同胞的弟弟。他天性聪明,读书可一目十行,奈何是个近视眼。

一天,鄂尔泰正在洗脚,鄂尔奇急匆匆地来找哥哥谈事,鄂尔泰来不及收拾洗具,急忙将两脚抬起,盘腿而坐。鄂尔奇不明就里,上前用烟筒敲击哥哥的脚,敲得鄂尔泰又惊又惧。

鄂尔奇道:“大白猫有什么稀罕,哥哥怎么像珍宝一样揣在怀里?”能把脚丫子看成大白猫,可见鄂尔泰的脚非常白皙,也足见他的这位弟弟近视得挺厉害。

二、丁澎:错把烧火丫鬟当新娘

丁澎,即丁药园,浙江仁和人,因为善作诗文而颇有名气。常年读书,他也早早步入近视眼的行列。

丁澎读书的居所叫揽云楼,有一天,客人前来拜访,到了楼上,发现丁澎伏在桌案上。客人以为丁澎是在睡觉,走近了仔细一看,才发现是在看书,丁澎眼睛与书本的距离还不及一寸。丁澎猛一抬头,都分辨不清来者是谁。

有一天,丁澎纳妾,他觉得新娘子光鲜亮丽、容颜姣好,心里十分高兴,便来到前堂与宾客赋诗作乐。到了夜半,入得洞房,芙蓉帐中,暗香袭人,二人共赴巫山。等到天亮,丁澎定睛一看,与自己同床共枕的哪是什么美人,分明是府中的烧火丫头。这才知道是被夫人所哄骗,随之大笑。

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那么有人要问了:古代又没有现代这么多的电子产品,书籍,也没有要求一天之中要上那么多节课,这么多门学科,这么多作业,为什么他们也会近视呢?

其实古代的读书人并不是很多,而且大多古代的书籍和现代的并不相同。在古代书的字号是用雕刻印刷的,字体都比较大,看起来并不辛苦。所以近视不是很多。当然近视的大多是读书人,而近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挑灯夜读时煤油灯比较昏暗所致。

那些患有近视的人,他们要怎么办呢?古人在医学上基本对近视是束手无策的。不过睿智的大夫还是找到了两个比较巧妙的方法来对付近视。第一种,就是用中药熏洗,然后在书桌的油灯旁放上一盆菖蒲,这种方法曾经广为流传,据说就连深受近视困扰的苏轼也曾经用过这个方法。

因为古代的读书人,很多是在夜晚苦读,油灯昏暗靠得很近,然后油灯燃烧会产生大量烟油之类的物质,所以有时候他们视力下降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近视,而是被烟油熏坏的,用中药熏洗以后,就可以缓解这种症状。

而在书桌上摆放菖蒲的作用,大概就和现在我们在电脑旁摆放绿植差不多,咱们用来吸收辐射,而古人是用来吸附烟油。

古人对付近视的第二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来提升视力,其实现在有时候医生在检查视力的时候仍然会用这个方法。

古人很早就发现当自己透过缝隙或者门洞看东西的时候视力会有所增加,于是他们就会在小木板上钻一个小洞,需要看远处的时候,就用手举起这块木板,通过上面的小孔看向外面,这种方式因为成本低廉而且人人适用,所以在古代也是矫正视力最常见的一种办法。

直到15世纪中期,眼镜这种西洋玩意儿才开始传进中国。但是也有一个说法,多数的考古学家认为,眼镜最开始是出现于中国南宋时期,发明者是狱官史沆。那时,中国眼镜的外形是一个椭圆形的透镜,透镜是用岩石晶体、玫瑰色石英、黄色的玉石和紫晶等材料制成的。当时,人们把佩戴眼镜看作是一种尊严的象征。因为制作眼镜镜框的玳瑁被认为是一种神圣和珍贵的动物,而透镜的制作材料又是各种非常稀有的宝石,价格异常昂贵。所以,那时的人们佩戴眼镜并不是为了增强视力,而为的是能走好运和对别人显示富贵。正是因为当时人们只重视眼镜的价值而不注意它的实用性,所以在平民百姓当中并不十分流行。

那么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近视   烟油   方法   古代人   透镜   油灯   读书人   视力   古人   眼镜   古代   史明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