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古识今,《资治通鉴》让你从今天起,世事洞明

《奇葩说》曾经是我喜欢的一个节目,里面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辩手们往往引出很奇特的观点,让我耳目一新,让我重新思考。


本以为是新奇的观点,结果在一次马东的采访中,才知道原来所有的观点都是曾经的观点,只不过来了一个轮回而已。


这不得不让我重新阅读历史,从历史的故事中来对应现今的社会。


几千年的历史,不得不说太庞大了,而要读懂它,更不要说容易,我们往往读到一个时代或者人物,会同时想起更多的人物。

比如在读魏公子信陵君时,不得不去读其他三公子,春申君、孟尝君和平原君,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更不要说庞大的战国时期的纷争。


战国时期,几个国家打来打去,今天我和你结盟,明天我在背后来一刀。而孟子提倡的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完全行不通。


面对这么多历史人物,如何才能读懂他们,如何才能了解历史人物在当时的时代所起的作用,这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


《史记》对于读史的人来说,不得不说是一本好书,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读懂或者很难理清历史脉络。


而最近发现熊逸版的《资治通鉴》却很好地将这些以前弄不通的地方讲通了,而且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我们知道。


《资治通鉴熊逸版》作者用“串讲”的方式,为读者逐字逐句地解读《资治通鉴》,不止是历史本身,同时让我们从中生发出对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回味过去,思考当下,观望未来。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内容涵盖了《资治通鉴》周记三、周记四、周记五,以及秦记一、秦记二,以近260个问题为抓手,带我们“亲历”战国诸侯的土崩瓦解与大秦帝国的崛起。

在周慎靓王三年时,魏惠王离世,当时是冬季,大雪覆盖地面,积雪很深,要是下葬的话,会很艰难。而当时魏襄王还没有正式继位,只是太子。


当时的太子首要任务就是安葬魏惠王,但是当时的天气状况并不适合立刻安葬。此刻的太子不听任何大臣的劝说,坚持要立刻安葬。


此时位高权重的公孙衍推荐了魏国的先王倚重的老臣惠施来劝说太子。


惠施只是讲解了周文王葬父的故事,就让太子改变了主意,同意过后再安葬魏惠王。


而在这里,熊逸不仅仅是将故事理清,也额外讲解了其他的文化。


比如风水的起源和发展,正如华夏一直有土葬的传统,可是安葬的地点在哪里,该如何选址,这也是一门讲究,也是一门很高的学问,也就是现在都还在流行的“风水学”。


惠施劝说太子的故事,除了风水学的知识,还有很多领域的知识。


比如周文王对于突发性危机的处理既得体,又及时,足以被写进危机管理的教科书。


而对于太子来说,却是他的一个台阶而已。


大雪期间葬父,确是劳国劳民,可是这些大臣来劝说改期就改期,那太子的威力何在?


你们都不够格,得有个说得上话的人来劝说才行,所以就等来了惠施,惠施甚至没说什么道理,仅仅是说了一个故事,太子就立马改变观点,同意改期安葬。


这对于太子来说,不仅不丢脸,不减损孝子的形象,甚至是个加分项。


而这样的事情,不仅仅是当时存在,而是在历史的河流中,一直都存在着。


现如今的职场上,这种事情往往是当事人在心照不宣之下的精湛表演,正如新官上任三把火。


仅仅是这么简单的故事,有这么多道理,可是当时为什么群臣都来找公孙衍想办法,而不是当时在魏国的张仪拿注意?

而张仪又去了哪里?魏国的国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去寻找的答案。而熊逸在《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将这些问题都详细地给了答案。


正如周文王从伏羲八卦中预测出他未来要发生的事情,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读史观今,做好每一件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资治通鉴   魏国   公孙   历史人物   太子   世事   观点   事情   社会   故事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