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怎样炼成的(五十一)—项羽

作者:史毅

《史记.项羽本纪》写道: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籍”是项羽的名,"羽”乃其字。项羽的叔父叫项梁,项梁是楚将项燕的儿子,楚被秦王朝灭国后,项梁携项羽避难吴中,在那里小有名气。


陈涉在大泽乡起义,会稽太守叫通的人,召见项梁说: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按理说,受人重用是好事,但项梁指使项羽杀了这个会稽本来要起义的太守,取而代之。毅怎么思考这件事,也认为欠妥。一开始便发生不道义的行为,这将导致结局不会好。

项家叔侄是粗人,赌力气恐怕鲜有对手,但论深谋远虑简直不及众人。司马迁"力能扛鼎”的用词就能看出。"扛”此处读gang平声,意谓双手抬起来之意。可谓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不道义的事情一旦开启并得逞,则会在侥幸心理的驱动下,呈贯性地一件接着一件干下去。《项羽本纪》中记载:

"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已经攻城抜寨,剩下的残兵败将无力守城而缴械投降。只要成为了俘虏,再杀掉他们就是不道义的,破坏了规矩。虽然战争是要死人的,但战争不是以杀人为目的。如果项羽连这个简单的道理都不懂,滥杀无辜,则他的王是当不住的。

项梁的水平高不到哪里去,带出来的侄子也半斤八两。项梁起兵打了几次胜仗,便面有骄色。宋义谏议项梁曰:

“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隋矣,秦兵日益,臣为公畏之。”

项梁不听,结果被章邯击败,死于乱军之中。这个宋义一看项梁不采纳他的劝谏,见事不妙,提前跑了。他的"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被怀王提拔为卿子冠军,统领全军。项羽在一次作战方案上与宋义一言不合,便手起刀落,要了统帅的命,连宋义的儿子也杀了。虽然他后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而大获全胜,做了上将军,但不道义的行为,令人不齿。


秦将章邯受到了赵高的迫害率部卒起义,投到项羽军中,壮大了项羽军的声势,这是一件极好的事情。但因为降军中有些闲言碎语,项羽猜疑心甚重,下令坑杀了二十余万降兵。这是丧天良、逆人道的凶残行为,二十万冤魂岂能饶过他!

起义初期,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攻打下咸阳谁当王。刘邦率先攻占了咸阳,按照约定他应该当王。他也很想当王,无奈兵马不及项羽多,只能让贤。

刘邦进入咸阳,"籍吏民,封府库",秋毫未犯,接受了子婴的投降。项羽接手后,"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这个项羽简直是在倒行逆施,重复着秦始皇的老路。

有个读书人向项羽进言:

"关中阻山河西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你听项羽怎么回答: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那个读书人看他如此短见,便讥嘲道: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羽听到后,勃然大怒,将那进言的读书人烹了。

这就是项羽,他根本不是治国之大才。


项羽非但不是治国大才,而且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夺取天下后,他觉得怀王已经没用了,便当成垃圾来处理。

当初,范增对项梁说:

"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项梁一听这话有道理,拉大旗作虎皮,便在民间找到了给人牧羊的楚怀王之孙,立为假"楚怀王”,是为了满足百姓们的愿望。

现在,项羽自以为功成名就,派人把怀王(后来改称义帝)暗杀了。殊不知,从杀怀王那一刻起,人心便离散,开始背叛他。

各地的反叛势成燎原,其中最大的一支当数汉王刘邦。项羽不得不全力对付刘邦。正当此时,彭越又反了,他们"下梁地,绝楚粮”,迫使项羽回救梁地。项羽攻下梁地外围的外黄,责令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到城东,准备坑杀。外黄令舍人的十三岁儿子往说项羽:

"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

司马迁写这一则故事,意在用十三岁小儿的智力反衬项羽。项羽破天荒听了一回。但为时已晚,民心丧失殆尽。

项羽的行为逻辑告诉我们,他除了残暴猜忌,还是个赢起输不起的人。戎马一生,只有垓下之围一战输了,那是他人心丧尽的结果。大军压境,他不组织参谋们研究怎样突围,而是借酒浇愁,割舍不下他的爱姬和宝马。有他的一首诗为证:

力拔山兮气盖势,时下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格局如此之小,怎能在群雄争斗中立于不败之地?他对自己失败的原因始终搞不明白。司马迁写道: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他始毫没有意识到,反秦的取胜,那是因为暴秦无道,大家群起而攻之。现在大家又将你当成了秦始皇第二,一窝蜂地反抗,饶你是一条好汉,也不敌人手多,失败是注定的。如果非要说成是天意,那这个"天”就是人民群众。

项王到死都执迷不悟。当他穷途末路时,不是寻找生机,以图东山再起,而是一蹶不振,拒绝了乌江亭长的东渡之请,打定主意不活了。所以,当汉军围攻时,他看到熟人汉骑司马吕马童,说道: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项羽最后的这个动作,说明他是个懦夫。这样的评价有些偏颇,冷静地想,还是太史公说得中肯: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项羽   襄城   吴中   太守   王侯   本纪   刘邦   读书人   道义   人才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