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聪明,为什么却学不好呢

经常看到一些孩子,本身人很聪明,家里长辈也会说:“这孩子脑子好使,就是贪玩不认真学习”。好多家长口中的聪明娃,最后却在学习上掉队了。


回看那些孩子,确实也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智商相差不大,有的甚至鬼点子更多,可为什么却学不好习呢?


好多人在学习中会遇到这些情况:缺乏学习动力,只知道盲目努力;总是分心走神,沉迷娱乐信息;自由时间失控,情绪波动无常……


这些我们学习被动落后的根源,究其原因,竟都和大脑的工作特点有关。


如果我们从底层了解大脑的运行规律,就可以轻松巧妙地化解问题,并获取独特的学习优势。


《认知觉醒:伴随一生的认知方法论》这本书将通过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知识,帮助人们了解学习过程中底层的学习规律和心理规律,从而获得更强的学习动力、更好的学习习惯、更优的学习方法。


先来弄明白脑的运行机制,人类的大脑由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组成。本能脑和情绪脑没有智慧,但力量强大;理智脑拥有智慧,但力量弱小。


生活中,做的决策往往来自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以下是围绕本书给出的建议:


保持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坦然接纳好过盲目自责。


一个孩子写作业,被眼前的题目难住了,想了一会儿也不明白,失去耐心,索性不写了。


人们经常这样教育孩子,“要有点耐心,不要三心二意,要塌下心来”。

对“耐心”地理解普遍倾向于忍受无趣、承受痛苦、咬牙坚持、硬抗到底。


对学习缺乏耐心,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大脑的学习机制,有很大盲区。


学习的本质是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建立连接的过程,在初期,其发展必然是缓慢的,要保持耐心,不要盲目责备和否定自己。


持续学习或练习,这些连接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最终形成一张高效的网络,在某天开始加速并突破。


如何拥有耐心呢?


第一,面对天性,放下心里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从接受自己缺乏耐心这一事实开始,对表现出的任何急躁、焦虑、不耐烦,都不要感到自责和愧疚,察觉到失去耐心,就温和地和自己对话,“体内的原始人”会愿意倾听你的意愿。


第二,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完全放弃舒适和诱惑,相当于和本能脑、情绪脑直接对抗,而理智脑根本不是它们的对手。


明智的做法是沟通,温和地告诉它们:“该有的享受一点都不会少,只是在完成重要的事情之后”。对于延迟享受,本能脑和情绪脑是能够接受的。


第三,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学习意义。


有人认为学习是作业和考试,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而有人却认为,学习是一种追求和挑战,甚至是一种享受。


主动改变视角,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释放强大力量。


对作业失去耐心的学生,在感受到情绪变化后,先接纳自己失去耐心这一事实,温和地和自己对话“写完作业之后就可以出去玩了”,延迟满足。把作业这项“困难任务”变成有挑战性的“闯关”,努力寻找突破。


消除模糊,走向清晰


一些学生虽然看上去很努力,但学习成绩始终平平。


是因为他们习惯在模糊区打转,在舒适区兜圈,重复做已经掌握的事情,对真正的困难视而不见,这背后都是潜意识在操控,因为基因认为这样做耗能更低。


而“学霸”和普通同学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勤奋程度上,还体现在努力模式上:“学霸”更愿意主动去做高耗能的事,消除模糊,制造清晰。


所谓学习,无非就是消除模糊的未知部分,巩固已知的内容。


对知识的记忆越清晰、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就越好,所以消除模糊就是学习目标,同时也是学习方法。


比如错题本就是把未知知识,难点问题,具体到本上,让它清晰化,促使学习者进一步探索错题背后涉及的知识点,和学习习惯,进行反复复盘,直至掌握。


数学老师要求学生解题时养成用草稿纸的习惯,其实也是为了帮助制造清晰。


因为人的记忆有限,如果只在脑子里想思路,那么一切都是模糊的,但把题目中的条件画到纸上,解题思路马上会变清晰。


事实上,消除模糊成了世界上其他能人共同遵守的学习法则,《原则》一书的作者瑞·达利欧罗列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原则,用以清晰地指导自己行事。


无论提升学习能力还是思考能力,其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或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


如何消除模糊,制造清晰?


学习过程的效果能被直接检验,比如利用“进步本”把转化结果清晰记录下来,并且通过不断记忆,复习,练习把知识内化于心。


好的学习就是要把知识点学透,杜绝模糊。拥有了清晰力,你就拥有了学习上的竞争力。


利用专注,收获高效


有的学生上着课,听到外面的声音,就立马转头看向窗外,别的同学的一举一动,他也能很快觉察到。这么容易被外物影响,上课没法做到专注听课,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发现总是不自觉地分心走神时,先不要着急自责,容易分心是天性。


不过,如果能够更好地约束自己的注意力,就能在学习中收获更多。


好的学习模式是,在做A的时候彻底关注A,在做B的时候彻底关注B,A和B两件事情之间有非常清晰的界线。


掌握专注的有效策略:间歇专注


想要达到长期极度专注的状态,需要多种要素共同配合。仅凭毅力,很难保持,如果盲目坚持,可能会溃败或倒退。


很多时候,我们拿出很大的决心,废寝忘食的精神,但英雄式的开头并没有带来英雄式的结尾。


就专注力而言,与其用毅力追求长时间专注,不如追求短时间的间歇专注。


间歇专注,就是只要开始学习就全力以赴,尽量保持极度专注的状态,哪怕时间很短,也有意义;一旦发现自己开始因精力不足而分心走神,就主动停下来调整片刻。


学生上课的时候,要全神贯注地听课,下课后调整为休息模式。如果上课期间,无法保持专注,也不要着急甚至自责。先停下来休整一下,告诉自己“刚才分心了,我需要几秒来调整一下,下课后我也会投入休息”。


这样我们的大脑逐渐适应间歇性专注,工作的时候也能够更加地投入。


善用反馈,帮助提升


很多学生很认真地进行学习,认为只要努力地输入,不停地学,就一定能学有所成,然而现实却令他们失望。


不是一直说,“时间花在哪,成绩就处在哪”吗?


为什么有的学生明明很努力,学习很拼搏,却无法获得提升呢?


是因为他们只顾着埋头学习,却忘记了学习过程中需要反馈,需要明确地学习,而不是稀里糊涂,自我感动式的学习。


自从有了文明和理性,人类的学习就逐渐转向了以原理、基础为导向的系统学习,这种方式看似高效,但往往过于注重输入和练习,忽视了输出和反馈,使学习过程变得痛苦、无趣。


脑科学家提出,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真正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动力。它们虽然没有思维、短视愚笨,但其超强的欲望和情绪力量是非常宝贵的行动力资源,如果它们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会展现强大的行动力,让你像沉迷于娱乐一样沉迷学习。


所以,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学习知识,获取反馈最好的方法是进行自我测试。


背单词,不是一遍一遍地看,混个“眼熟”,而是测试自己是否能精确地说出单词的含义、发音,并将其拼写出来。


通过测试,哪里会、哪里不会便立即掌握得清清楚楚,我们可以精准消灭盲点,始终处在学习舒适区的边缘。


完善匹配,找准定位


成绩落后的同学,想要提升成绩,不能跟着成绩优秀同学的节奏走,而应该主动降低学习难度。


同样的学习内容,成绩好的同学可能刚好在拉伸区,但基础薄弱的同学可能在困难区。


把标准和期望值降低一点,低到完全能胜任的程度,一定能收到反馈。书中把这一做法称为“匹配”。


匹配的智慧主要体现在难度匹配、强度匹配和速度匹配三个方面。


难度匹配:花大量时间筛选学习内容,梳理哪些处在拉伸区,即“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然后在这个区域内努力。


强度匹配:太大、太多的目标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同时实现,如果期待过高,把自己推向困难区,很容易半途而废,失去斗志。


主动将大任务拆解为小任务,精简欲望,一个阶段专注于一件事,想办法降低任务的难度和强度,让自己没有畏惧感。


速度匹配:速度匹配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要素,但非常重要。对知识运用的频率、速度及熟练度也是学习能力的一部分。


那些卓越者,他们平时行动的速度也很快,这种习惯会把他们带入极度专注的状态,不仅能学得更好,还能留出很多时间检查、复习、拓展,甚至放松、娱乐,保持优势的正循环。


如果您的孩子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问题,可以通过以上这些步骤,来帮助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本能   专注   理智   模糊   耐心   情绪   反馈   困难   不好   清晰   努力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