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当民族罪人也不抵抗?张学良不抵抗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他怕啥

关于1931年张学良不出一兵一卒就拱手让出东北三省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有说张学良是奉蒋介石之命放弃抵抗,责任不全在他,有说张学良自己软弱无能,不愿与日本关东军正面对抗,也有说张学良“少帅”之名言过其实,其本身就是草包一个,即领不了将也带不了兵,凡此种种,说法不一。

张学良

但是,一个敢于“兵谏”蒋介石,并把蒋介石扣押,然后以一己之力左右中国抗战历史走向的人物,真的会是“草包”吗?显然并不是。

那么,张学良当年又为什么宁可当民族的罪人,也不愿抵抗关东军的进攻?其“不抵抗”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内幕呢?

张学良与蒋介石

论政治才能,张学良此人确有几分实力,能以“少帅”自居,张学良并不是徒有其名,当年仅靠一场中原大战就让东北军走上人生巅峰,若要说这样的人是“草包”,确实有失偏颇,毕竟就连其父张作霖也没能做到如此地步。

1930年中原大战,以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为首的新军阀高举“反蒋”旗帜,意图夺权挑战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而面对阎、冯、李各路军阀的联合讨伐,蒋介石虽然以60万大军的优势稳住了局面,但由于斗争双方旗鼓相当,谁也吃不下谁,最终导致战斗陷入了僵持阶段。

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

这场战争参与的派系众多,但唯一没有卷入其中的,便只有张学良的东北军,作为地方割据军阀中实力最强的一个,此时张学良成了一枚关乎中原大战胜败的重要砝码,张学良倒向谁,胜利的天平也会随之向其倾斜。

张学良在中原大战中有多重要呢?当时的舆论风向曾公开宣称“得‘少帅’者,赢大战”,正因如此,从中原大战斗争双方陷入僵持以后,大帅府门前就一直门庭若市,各方势力派来的说客络绎不绝,这些人不为其他,就是想要争取拿到东北军的支援。

这些说客中自然也包括蒋介石,对于蒋介石而言,张学良的支援与否或许无关紧要,凭借手中60万大军的优势,他早晚可以赢得中原大战的胜利,但在这之前,他要保证的则是张学良不能倒向除他以外的任何一方,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让自己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张学良与友人

面对络绎不绝前来寻求支援的各方势力,张学良也有自己的考量,这个考量的标准则是如何在这场战争中让自己乃至整个东北军的利益最大化。

以个人关系而论,张学良和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等人的关系都不算太好,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在世时,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曾是讨伐奉军的主力军,致使张作霖一度被灰溜溜的赶回东北,而这间接导致了皇姑屯事件的发生,毫不夸张的说,张学良与蒋、李、阎、冯是有着杀父之仇的。

张作霖

而张学良本人也曾受过蒋介石的蒙骗,1929年张学良刚接手奉系军不久,蒋介石便电联张学良,要求其收回中东路主权,为了让“少帅”尽快出兵,蒋介石承诺一旦开战,就拨款百万现大洋,同时增派十万大军助阵。

但这个承诺始终未曾兑现,或许蒋介石真有什么难处,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东北军在战斗中惨败,张学良也因此对蒋介石心生怨恨。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张学良虽然对蒋、李、阎、冯都没什么好感,但此时却正是为东北军争取利益的最佳时机。

张学良和蒋介

为了不让张学良倒向敌对势力,蒋介石承诺张学良事成之后晋、冀、察、绥四省可由东北军管辖,北平、天津以及青岛三市也可任由东北军出入,同时支付开拔费500万现大洋,这个条件可以说是极其丰厚了,一旦得到兑现,也就意味着东北军将会得到一大片后备战略基地,对未来东北军走出东北地区非常有利。

当然,蒋介石开出的条件不低,其他势力也同样以巨大的利益诱惑张学良,但最终在各方势力中,张学良还是选择了蒋介石,为何?因为张学良发现只有支援蒋介石,自己的利益才能达到最大化。

26岁时的张学良

当时中原大战虽然陷入了僵持,但蒋介石总体是占优势的,胜败已经显现,这种情况下张学良意识到,如果东北军选择与“反蒋”联盟为伍,虽然最后能打败蒋介石,但蒋介石不会轻易罢手,东北军想要获得城池和大笔的资金,定要和蒋介石血拼一场。

然而,如果东北军选择支援蒋介石,则可以兵不血刃地拿到蒋介石允诺的城池和一大笔钱,这笔“生意”张学良在心里算得很明白。

而更关键的是,这个时候的张学良不怕蒋介石不兑现承诺,蒋介石虽然胜局已定,但只要张学良的20万东北军一动,战争胜负的天平就会逆转,主动权完全在张学良手里。

蒋介石与部下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奉劝各方派系“以大局为重,均宜静候中央措置”,尽管张学良说得非常隐晦,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东北军支持南京国民政府的态度,至此,人人都想争取的张学良,就这样站到了蒋介石的身边。

在中原大战的整个过程中,张学良可以说是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且每一步都走得非常仔细,这足以证明张学良绝非“草包”,谋定而后动,不费一兵一卒就让东北军成为中原大战最大的赢家,无愧“少帅”之名,那为什么仅仅过了一年时间,面对关东军的入侵,张学良就突然“拉胯”了呢?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31年9月18日晚,著名青衣梅兰芳在辽西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京剧义演,当天晚上大批仕商名流齐聚,张学良也在其列,然而正当气氛正浓之际,日本关东军却突然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一段南满铁路路轨,然后嫁祸中国军队,并以此为借口向北大营、奉天城发起攻击,“九一八事变”由此拉开序幕。

日本如此没有底线的行径立即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慨,然而,作为守土一方的封疆大吏,张学良不仅没有做出有效的抵抗,反而责令守城将士“缴械任其缴械,占领营房任其占领营房”,如此一来,日军气焰更盛,仅十二个小时就攻占了整座城市,而负责守备的东北军则一路撤退至锦州避祸。

1931年9月19日晨,日军在沈阳外攘门上向中国军队射击

张学良不抵抗造成的后果有多严重呢?当时沈阳有一座大型兵工厂,其工人数量一度达到五万余人,但是张学良撤退后,这座兵工厂迅速被日军占领,连同工厂内9万多条步枪,2500挺机关枪,650余门大炮和上千门迫击炮一并被日军据为己有。

另外,在日军抵达这座兵工厂之前,工厂还在生产飞机、弹药和大批战斗物资,然而,这一切都因张学良的不抵抗而尽归日军之手,在得到这批物资之后,日军士气大振,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就侵吞了整个东北地区。

张学良率部离开东北

那么张学良明明可以一战,但为什么还是不抵抗呢?这一方面是蒋介石的命令,早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前的几个月,蒋介石就已经给张学良打过招呼,要求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如何挑衅,都不予以抵抗,避免中日纷争进一步激化。

蒋介石之所以会下这样的命令其实也非常正常,作为一个传统政客,蒋介石在面对列强欺压时,也犯下了和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一样的错误,那就是能忍则忍,以委曲求全换得一时的自保,之所以让张学良不要抵抗,就是担心激怒日本,从而使战火升级。

只不过,在蒋介石自己看来,这并不是怯懦,而是他认为“攘外需先安内”,只有将国内反对的声音先解决掉,才能有精力对付外界的入侵者。

张学良与蒋介石一家合影

当然,将所有责任都推给蒋介石显然有些偏颇,蒋介石固然有责任,但作为一个封疆大吏,敌人已经打到了家门口,张学良还无动于衷,坚决贯彻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有这么听蒋介石的话吗?似乎并不是。

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良曾做过一些总结,大体的意思就是说东北军并不是不想抵抗,而是张学良他自己对形势判断有误,他以为日本不敢这么胡来,以为日本不敢冒着世界的谴责这么堂而皇之的攻占东北,因为这一连串的判断失误,才导致没有做任何反抗。

此后张学良又表示:“日军不仅一个联队,它全国的兵力可以源源而来,绝非我一人及我东北一隅之力所能应付”。

张学良照片

张学良这么解释固然有些道理,但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理解的是,作为前线的最高指挥官,连续出现如此之多的判断失误,这似乎并不合情理,而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就算一开始判断失误,那么当日本的真实嘴脸暴露之后,东北军又为何还是无动于衷?日本一日之内攻占二十城时,张学良为什么仍没有组织起反抗力量。

其实细细揣摩张学良的各种表现就会发现,无论他多么聪明才智,其终究还是一个军阀,和其他军阀一样,面临危险时,他想的也是如何利益最大化,如何风险最小化,如何保留住自己有限的军队。

19岁时的张学良,时在北平

张学良之所以会如此毫无顾忌地让出东北,说白了就是他认为离开东北还能经营华北,与其拼尽东北军全军之力,最后仍不能取得战斗的胜利,不如趁早放弃,保存实力,所以后来张学良才会说出那句“我们是主张抗战的,但须全国抗战;如能全国抗战,东北军在最前线作战,是义不容辞的”。

什么意思?就是东北军可以抵抗,但是不能只有东北军自己抵抗,要打大家一起打,不能只让东北军自己来扛。

张学良青年时期

只是张学良千算万算,却忘了东北军之所以叫做东北军,是因为东北是他们的“魂”,一旦让出了东北,东北军也就等于丢了魂,这一点其父张作霖看的比张学良清楚很多,张作霖虽然与日本合作紧密,但张作霖在日本人面前从不服软,日本人敢惹事他就敢打,而不是像张学良这样畏首畏尾,甚至不抵抗就让出东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关东军   东北军   中原   少帅   草包   军阀   日本   罪人   日军   蒋介石   大战   民族   原因   真实   张学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