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源,中国古代的灵木崇拜

生命之源——树木文化

人类自猿进化而来,并从茫茫森林中走出,树木的意义极为重大。《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树木之于人,是庇护,也是衣食,至于后来的伐木为屋,制木为器,钻木取火,经过漫长的积淀,人对于树木的感恩和敬畏已深深根植于民族精神的最底层。

古代先民的圣树崇拜

在2000多年前的《诗经》里,就有无数篇幅展现远古时期我国缤纷独特的木文化,以及先民与树木之间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诗经》305篇就有79篇涉及到61类木本植物,包括乔木共26类、灌木29类、木质藤本6类。各色树木不仅为先民生存提供了最为基本的物质保障,同时也被赋予灵魂,进入了先民的精神领域。

《山海经》中的扶桑树

古代先民对山林川谷的审美,不是从它的自然景观着眼,而是因其实用性。正如《荀子·强国》中所谓“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人们首先是从自然中获取赖以生存的物资。先民不需要耗费过多的精力和劳动,就能从树木得到丰厚回报因此,树木受到先民的格外青睐和崇拜。

明代 沈周 《青绿山水轴》局部

感恩敬畏——树木祭祀

古代祭社之处必植树,原始人对树木充满了神秘感,待到社的宗教观念出现以后,树演变而为社树,社的性质也便赋予了它。长期的宗教生活所形成的社的宗教意义,诸如福禄、国柞、国运以及宗族祖先、故里亲亲等内容,同时也就成了作为社神的社树的宗教意义。在原始宗教的支配下,树木逐渐被神化,从而使得作为自然存在的树木神圣起来并具有了社会生活内容,成为人化了的自然的一种特殊形式。

马王堆帛画树木

古代若某地林木茂盛,则被视为尽得雨露之润泽,天帝之眷顾,从而亦预示此地君王盛德,人民独享丰乐。因而在祭祀祖先,以及出征祭告上天时皆有燃烧树木的仪式。在普通的家庭,人们也习惯在自己的庭院或门前屋后栽种各种树木,用以表达对树神的崇拜,并希冀得其庇护。

民间的圣树崇拜

法令管制——树木保护

古代先民们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树木给予无私馈赠的同时,并没有一味地攫取,而是体现了朴素的生态意识。如周文王临终之前嘱咐武王要加强山林川泽的管理,保护生物,因为国家治乱兴亡都要仰仗生态的好坏,他说:“山林非时不升斧斤,以成草木之长。”(《逸周书·文传解》)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颁布了《伐崇令》,其中有一条是“毋伐树木”,这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森林的法令。据《周礼》记载,周代的生态环境管理已形成制度并有专人负责。大司徒之下设草人“掌土地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

古代法令保护山林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崇拜   先民   诗经   法令   山林   中国古代   树木   宗教   古代   意义   生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