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惨败的深层原因

#头条创作挑战赛#1449年8月31日明朝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军反被俘虏。


不可一世的大明王朝君王朱祁镇竟成瓦剌人的阶下囚,这样的重磅消息,不仅令明廷颜面无存,还被瓦剌敌酋也先窥见了国中虚实与军队战力。


于是朱祁钰被迫收敛锋芒,他密切关注瓦剌军动向,督促部下加紧京城的防御、警备,一直保持攻势的大明从此转入战略退缩阶段。


土木堡惨败仅仅是因为军事指挥失当、误信宦官、后勤不足造成的吗?这些只是表层,更多的是由社会、生产力、明朝军制、高层决策等深层因素决定,而且土木堡之变带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土木堡之变经过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以明廷减少赏物和求娶明朝公主未能得到允许为由,发动了对明战争,兵分四路,分别从辽东、宣府、大同、甘州等地同时向明朝进军。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朱祁镇决定率领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在抵达大同之后,听闻前线兵败一事,便仓皇回师,行至土木堡时被蒙古骑兵包围,最后明英宗被俘,五十万明军几乎死伤殆尽。而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随后,也先便想以明英宗为人质来勒索明朝,但却遭到了以于谦为首的主战派的反对。结果演变成也先挟英宗陈兵于京城之下,试图一举攻下北京城。



但结果却遭到了主战派的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只能退兵北去。其后,经过多次交涉,于景泰元年八月也先送回了明英宗,这场战争才宣告结束!


土木堡惨败的因素有哪些

瓦剌的首领也先在政治上不仅不再接受明朝的敕封,也完全摆脱了对明朝政治上的依附。


更嚣张的是,也先还通过政治军事手段成功夺取或削弱了明朝对西北哈密、沙洲、赤斤蒙古地区和东北的兀良哈、女真地区的统治和控制,不断地向明王朝的权威发起挑战和冲击!


大明王朝已经不能与洪武、永乐,乃至是仁宣朝同日而语了,经济疲软,军事力量下跌,政治上皇权专制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已经出现了太监专权的现象。


这就使得正常的政治运行机制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土木堡之变”中之所以会发生种种反常的事情,其原因就在于此!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瓦剌军的挑衅,明朝廷却在政治上拿不出妥善的政策加以应对,在军事上又没有足够的实力予以打击和遏制,只能摆出一副所谓“天朝威仪”的姿态,但实际上只能是听之任之,毫无解决之办法!


而明朝的一味妥协,更加助长了瓦剌的嚣张气焰,这样一来,也先的扩张就与明王朝所制定的“居中以驭四夷”的政治思想相左。


而以也先为首的瓦剌封建主的欲望也逐渐膨胀起来,为了获得巨额财富,多次违反明朝前期制定下来的禁令,不断派遣大规模的朝贡使团前往明朝,试图无限制地扩大“朝贡贸易”,使得原本正常的朝贡贸易逐渐带上了胁迫的色彩。


面对巨额的赏赐,明朝廷总是疲于筹集,就连大量前来的使臣的食宿就成为一个大问题,沉重的经济负担让明王朝难以应付。


对于明朝来说,朝贡贸易的开展不过是其维持边境苟安的手段而已,从根本上来说缺乏一定的积极性。


在这种情况下,明王朝试图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限制使臣的人数,以此来控制朝贡规模。但这样一来,瓦剌的也先,想要无限制扩大贸易的欲望,便与明王朝限制朝贡规模的要求发生了冲突。


而且,瓦剌的贪婪和明朝缺乏诚意,给朝贡贸易制度造成了种种缺陷,从而进一步加深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根据《明英宗实录》中记载,瓦剌使臣“贪婪无厌,稍不足欲,则构衅生隙”;而明朝使臣则更是一味的献媚,总是向蒙古人许诺一些空头支票。


关于这一点,在《明英宗实录》中就有明确记载:


“虏酋索中国财物,岁有所增,又索其贵重无有者,朝廷但据有者与之,而我所遣使,阿媚虏酋,索无不许,既而所得仅十之四五,虏酋以是衔患。”


说好了给对方幸福,怎么实际操作起来就成了互相骗了呢?这样互相拆台的套路带来了很大的恶果。


两国使臣往来不仅没有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反而还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误会和矛盾。就简单从赏赐的物品来说,蒙古人为了得到更多的赏赐,于是便多次派遣使臣,甚至是虚报冒领。


明王朝为了应付,也是滥竽充数,从数量上肆意克扣,其质量上又十分的低劣。比如当时明王朝赏给蒙古人的丝帛,尺寸不符则是家常便饭。


就像《明英宗实录》中所说的那样:“增帛靴帽之属则常常不堪一着,即破碎矣”。所以这也常常引起对方的极大不满。


综上所述,这些最终成为了土木堡之变的直接导火索。而明蒙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的不平衡所产生的利益冲突,最终导致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战争。


关于这一点,引用用一句名人的话概括一下就是:“利益双方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一种激烈对抗态势”。


土木堡惨败的影响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统治者只希望能够维持边境防御安全就可以了,至于说要发展与蒙古之间的关系,显然是没有多大兴趣的。说到底不过是被动应付而已,至于蒙古内部的情况变化更无意也无力予以太多的关注。


这样一来,明朝就转变成了消极的一方,而蒙古却经常掠夺边境,开展朝贡贸易,逐渐成为主动寻求明蒙关系发展的积极一方。而两者之间的态度转变,最终也将决定两者不同命运的发展!


经济结构决定社会变化,明朝到达土木堡时期,其实已经开始糜烂,关键的问题是:为何明朝坐视也先统一长城以外?也先强大以前,明朝在干什么,在看戏吗?


很明显,明朝就是在看戏,坐视也先统一漠北也不提前加以制止或者干扰,导致土木堡时期的军事劣势。为什么会往这个趋势发展,主要是经济结构改变。


明朝在朱棣死亡以后,基本放弃了军管社会制度,文官开始垄断权力,军队开始官僚化,地方税收收不上来。因为百姓和地主不愿意为高额军费付款,军户军官希望可以把土地和权力用官僚化套现,参与走私和鼓励军户逃跑。


实际上,朱棣的孙子,才是土木堡之变的直接原因和唯一原因,他坐视帝国不正常的官僚化,仅仅是为了一个明君的美名,明英宗御驾亲征是当时大明的正常政治活动。


明英宗整个征战也是根据正常决策进行,跟太监更是没有半毛钱关系,都是文人甩锅黑太监。王振误国,其实宦官们也就是起了一点辅助的作用,决策权不在他们手里,皇帝如果不去,谁也不能替他做决定。


明朝出现地主权贵们高度称赞的明君,才是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朱棣的孙子,而不是土木堡惨败这件事。以明朝额当时的人口基数和实力,再组织几十万大军也不是难题。后来的京师保卫战,明军集结了22万大军,很快让瓦剌栽了跟头。


因为历史是权贵们写的,不是普通人写的。如果权贵们夸皇帝,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获得了巨大利益。这个利益要么来自中央财政开支,也就是侵吞国库财产,要么来自农民剩余,通过囤积和兼并来进行压榨。


通过对外战争获得大量收入显然不可能,明朝发动的战争通常都是烧钱的,想通过战争赚钱基本别想。


如果皇帝或者权臣改革整治朝纲,那么以后必定会挨骂,比如后来的张居正在死后还遭到清算,不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土木   大明   明朝   蒙古   王朝   使臣   宦官   蒙古人   原因   战争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